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疾病英文名称: iron granule erythrocytic...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疾病英文名称: iron granule erythrocytic anemia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iron granule erythrocytic anemia in children)是由一组病因不同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所引起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中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且铁剂治疗无效。本病的病因主要有遗传以及继发于药物、毒物或者疾病的铁粒幼细胞贫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乏力、发育不良、肝脾肿大等,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皮肤苍白、乏力、心悸、气促
主要病因: 遗传或继发于药物、毒物或者疾病
检查项目: 血常规、骨髓检查、骨髓铁染色、铁代谢检查
重要提醒: 吡哆醇治疗无效患儿常因严重贫血、心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死亡。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以中老年较多,小儿很少见。国内仅有少数小儿病例报道。
病因-总述:
病因可分遗传性及后天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者又分为性联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者大部分呈原因不明的特发性,但亦可继发于药物、毒素或由其他疾病所诱发。不论遗传或获得性患儿,均以对吡哆醇(维生素B6)治疗反应的效果而进一步定为效应性或无效性,其中以遗传性者对维生素B6反应较佳。
症状-总述:
遗传性或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均相似,病程发展多缓慢呈良性过程,常以贫血表现来就诊。有皮肤黏膜不同程度的苍白或轻度黄疸,半数有脾或肝大但较轻,故有时不能触及。出血表现仅偶见。在遗传性病例中,多为家庭中的长子首先发病。性联隐性遗传者多为男性发病,由女性传递,由于传递者均无严重贫血,故临床上很少出现女性严重患者。而特发性者,男女均可发病。继发性患儿除有本症的特点外,尚有原发病的症状或有应用药物的病史。
症状-并发症:
1、可因铁大量沉积而合并血色病、糖尿病、肝硬化、心肌病等。
2、可因并发感染而致死。
3、可并发消化道、泌尿道等出血。
4、重症可并发心力衰竭、肝功不全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孩子最近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7、家族里面有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皮肤苍白、乏力、活动性心悸、气促等症状时,应积极就医治疗。就医时,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骨髓检查、骨髓铁染色、铁代谢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可通过视诊发现患儿皮肤苍白,或有皮肤色素沉着,后期肝功能衰竭时可见皮肤黏膜黄染。
2、医生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和叩诊,可发现患儿肝脾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多为中至重度小细胞贫血。红细胞形态呈双向性,即同时存在低色素和正常色素两种细胞群。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细胞低色素为主。可见异形、碎片、靶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和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或血小板正常或减低。
2、铁代谢检查
铁粒幼细胞贫血患儿铁代谢检查可见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明显增高,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转铁蛋白受体下降。
检查-其他检查:
1、骨髓检查
(1)检查流程:骨髓穿刺常选部位是骨盆的髂后上棘。医生在穿刺点局部进行麻醉,垂直进针,进入骨髓腔后抽取适量内容物进行检查。
(2)检查结果:骨髓检查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红为主,幼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巨幼样变、双核、核固缩,胞质常缺少或有空泡等形态学改变。粒系细胞相对减少,原发性患儿可见粒系的病态造血。巨核细胞一般正常。
2、骨髓铁染色
骨髓穿刺涂片进行观察,可见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增加,铁粒幼红细胞明显增多,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5%以上,有时可高达30%~90%,并可见含有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15%,是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可根据患儿的家族史或临床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活动性心悸、气促等病史,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如血常规、骨髓检查、骨髓铁染色、铁代谢检查等,综合分析,并排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红白血病,方可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患儿有阳性家庭史,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可出现异常的血红蛋白带。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正常或增多,但环形铁粒幼细胞<15%。
2、缺铁性贫血
本病婴幼儿及妊娠妇女多见,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减少或缺乏。
3、红白血病
红白血病早期,血片中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异常增生为主,幼红细胞≥50%,且伴形态异常的病态造血,原始细胞≥30%。骨髓铁染色环形铁粒幼细胞不增多。
治疗-治疗原则:
遗传性及获得性的患儿,都应首先试用大量维生素B6治疗,不论早期效果如何亦均应较长期服用。铁粒幼细胞贫血患儿可进行支持治疗及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其具体病因和临床症状给予个体化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患儿贫血严重时,应定期输注少量浓缩红细胞。
2、体内铁负荷过重时,可使用去铁胺以促进铁从尿中排泄。
治疗-一般治疗:
1、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及睡眠。
2、应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均衡营养。
治疗-药物治疗:
1、维生素
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可使部分患儿的贫血得到改善,约1/3的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患儿对维生素B6的治疗有反应。
2、雄激素
雄激素可以刺激造血,使用后,部分患儿的贫血症状可能有所改善。常用药物有可坦唑醇、达那唑等。
3、细胞因子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铁粒幼细胞贫血有一定的疗效,且呈剂量依赖性,停药后血红蛋白浓度再度降低。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B6、可坦唑醇、达那唑、促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输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患儿严重贫血且用维生素B6无效者,需定期输注红细胞。
2、放血或铁螯合剂
患儿如体内储铁过多,病情允许者应采用放血疗法。若病情不能耐受,可给予铁螯合剂治疗,降低体内铁浓度。
治疗-治疗周期:
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与所选医院、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铁粒幼细胞贫血一般呈正幼细胞性成熟,无白细胞异常,也无终末期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倾向,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铁粒幼细胞贫血多为X染色体伴性遗传疾病,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预后-治愈性:
本病较难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改善贫血的症状。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情况,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患儿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家长应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洗澡,晨起睡前及饭后均应刷牙漱口。
5、注意日常保护,避免患儿意外受伤出血。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进行血常规的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儿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患儿可适量摄入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等食物。
4、患儿应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儿应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
2、患儿应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2、注意保护小儿,避免小儿接触可能诱发本病的物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