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疾病概述: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是婴儿时期发生的以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扩大为特点...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
疾病概述: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是婴儿时期发生的以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扩大为特点的一种年龄依赖、良性并有自愈倾向的疾病,多在2~3岁时自然吸收,是交通性脑积水在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包括头围增大、前囟扩大及颅内压增高症表现等,部分患儿还可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伴有神经系统其他疾病者,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经积极治疗后,一般症状可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头围增大、前囟扩大、易激惹、烦躁不安、多哭、夜眠不宁、喂养困难、呕吐、语言、运动发育迟缓
主要病因: 脑脊液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有自愈倾向,患儿多在2~3岁时自然吸收,且不留后遗症。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在1~1.5岁之前,男女发病无差异。
病因-总述: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是脑脊液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所致。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特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由围生期神经系统损伤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特发性
发生在婴幼儿,原因不明,所占比例约55%。主要表现为抽搐或头围大小与年龄不相称。
2、继发性
由围生期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如窒息、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
症状-总述:
发病年龄在1~1.5岁前,即前囟闭合之前,多发生于半岁前,常在儿童保健时发现头围增大、前囟扩大,部分伴有前囟膨隆或骨缝增宽。大部分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易激惹、烦躁不安、多哭、夜眠不宁、喂养困难;极少数可以出现呕吐、语言和(或)运动发育迟缓、一过性抽搐发作;年长儿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或障碍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部分患儿可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性瘫痪、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手足徐动症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是早产儿吗?
2、现在有什么症状?
3、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最近受过外伤吗?
8、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
3、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头围增大、前囟扩大、烦躁不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脑脊液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体检多有头围增大,前囟增宽或晚闭;少部分患儿头围也可为正常或小头畸形。此外,还可发现眼球震颤、双眼外展障碍、视乳头水肿。
检查-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判断脑脊液的性质,了解有无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增宽,主要在额顶区部位,双侧对称,蛛网膜下腔宽度6~15mm(正常3~5mm),所对应部位脑组织受压,脑沟回变宽深,前部半球间裂增宽,前纵裂增宽,大脑外侧裂基底池扩大,一般无脑室扩大或仅轻度脑室扩大。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病史,以及头围增大、易激惹、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脑萎缩、硬膜下积液。
诊断-鉴别诊断:
1、脑萎缩
广泛性脑萎缩表现为全脑弥漫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大脑脑沟普遍加深加宽,小脑脑沟也加深,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室系统明显扩大是与外部性脑积水的主要区别,而蛛网膜下腔增宽不如脑沟回明显。局限性脑萎缩多有局部脑室扩大,脑室多不对称,基底池一般无明显扩大。
2、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造成硬膜下腔扩大,其内侧缘较光滑平坦,且硬膜下积液多为一侧,即使双侧病变,也甚少呈对称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如无颅内压增高症状,且不伴有神经系统其他疾病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待其自行吸收。但若存在上述情况,还需及时进行医学干预。
治疗-药物治疗:
乙酰唑胺:适应于临床有轻度颅高压症或伴有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如癫痫、脑性瘫痪等。可抑制脑内碳酸酐酶,使脑脊液生成减少,从而降低颅内压。但长期应用须注意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等副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乙酰唑胺
治疗-手术治疗:
前囟穿刺放液或持续引流:适用于明显颅内压增高经药物治疗无效者,每次放液不超过50ml,每日放液量不超过150ml,放液可以减轻颅内高压,但对本病的最终恢复时限没有影响,且外科治疗可能造成创伤和继发感染,需慎用。
治疗-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对有运动、智力发育落后的患儿,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3个月以上,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患儿多在2~3岁时自然吸收,不留后遗症。如合并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其结局则因不同疾病而异。
预后-危害性:
患儿可有易激惹、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影响正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患儿多在2~3岁时自然吸收。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缓解症状。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应遵医嘱服药,若出现荨麻疹、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半年进行一次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
2、对于大于6个月的患儿,应及时添加辅食,辅食应以易消化、有营养为宜,且应循序渐进,每增加一个辅食应持续3天,注意避敏。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分娩。
2、注意看顾儿童,避免出现外伤及意外的感染。
3、儿童应定期体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