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facial dipleg...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facial diplegia syndrome in children
疾病别名: Mobius综合征、先天性双侧面瘫、眼肌面肌麻痹综合征
疾病概述: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congenital facial diplegia syndrome in children)即Mobius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双侧面瘫、眼肌面肌麻痹综合征等,以脑神经联合麻痹、先天畸形、智力低下及眼球运动障碍为特点。临床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改善患儿的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面部、全身
常见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舌麻痹、舌萎缩变小、咬合无力、发音异常、全身发育异常
主要病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颅神经核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颅神经核被破坏、周围神经受损及原发性肌病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头颅CT、MRI、脑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不仅可导致面瘫和眼球运动障碍,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影响患儿的智力及语言发育,因而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临床罕见,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性患儿稍多于女性患儿。
病因-总述: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的病因有多种认识,至今尚无结论。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还可能与颅神经核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颅神经核被破坏、周围神经受损及原发性肌病有关。关于发病机制包括两种学说,即有害因子和中胚叶学说。
病因-基本病因:
1、有害因子
可能系胎儿在宫内,特别是在妊娠2个月内胚胎受到外界有害因子(如辐射、有毒物质、某些药物等)的作用,使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核发育不良,内侧纵束也可能有缺陷。
2、中胚叶学说
也有学者认为肌肉是原发性损害,先天畸形发生在胚胎期神经支配完成之前。
症状-总述: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为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本病还可累及其他脑神经,从而引起舌麻痹、舌萎缩变小、咬合无力、发音异常等相应症状。病情较重者,还可见多指(趾)、耳廓畸形等全身发育异常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双侧周围性面瘫
表现为面部无表情,呈假面具面容,前额纹消失、双侧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患儿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幼儿期吸吮、喂养困难;儿童期可有口角流涎、食物残留在颊部等现象。
2、眼球运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双眼内斜视、双眼外转受限。患儿双眼外转均不超过中线,不能做水平扫视运动,当看左或右侧目标时,必须转动头位,但垂直运动正常。
3、其他脑神经障碍的表现
本病可累及舌下神经、听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1)舌下神经受损:表现为舌麻痹、舌萎缩变小,典型者变尖、有沟裂。
(2)舌下神经运动根受损:表现为咬合无力、软腭运动缺陷、发音异常和语言发育迟缓。
4、全身发育异常
还可见多指(趾)、短指、畸形足、耳廓畸形、耳道畸形、耳道狭窄、乳腺缺如等全身发育异常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暴露性角膜炎、孤独症、胸肌或腓骨肌萎缩、智力障碍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目前有什么症状?
2、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异常吗?
3、孩子喂养的情况怎么样?发育怎么样?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症状的人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这是遗传病吗?
3、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会有后遗症吗?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咬合无力、发音异常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在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其做头颅CT、MRI及脑电图,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触、叩、听等检查,明确患儿的面部表情及眼球运动是否正常,观察患儿身体有无畸形。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是通过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图形的检查。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病灶的定位;此外,对于区别脑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也有辅助诊断价值。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患儿的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可排除脑部肿瘤及其他脑部病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头颅MRI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可发现位于中脑、脑桥、延髓的病灶,表现为缺血、钙化,神经核移位或丢失。
诊断-诊断原则: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双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咬合无力、发音异常、智力低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需依靠头颅MRI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以缓解患儿的症状,矫正畸形。
治疗-对症治疗:
1、患儿可在康复机构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如口咽部肌肉训练等,以纠正咬合无力、发音异常等相应症状。
2、部分患儿还可伴眼睑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等,可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1、对有明显内斜视,影响外观者,可行手术治疗,以矫正斜视。但由于眼外肌已有继发改变,疗效一般不佳。
2、合并牙颌畸形或肢体畸形者,可进行相应的整复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若不接受规范治疗,则预后较差,可造成全身发育异常,甚至危及患儿生命。若患儿经过治疗存活后,颅神经麻痹症状可有一定程度减轻,但远期精神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患儿的症状可能终生不变。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及智力发育,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
2、本病可导致肌肉萎缩、呼吸困难等,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目前本病不能完全治愈,多数患儿可通过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及智力发育,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导致患儿出现肌肉萎缩、呼吸困难等,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患儿及家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陪伴在患儿家长的身边,帮助患儿家长照顾患儿,患儿家长自身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影响患儿的情绪,多鼓励患儿,为患儿讲述励志故事,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应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家长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4、家长在照顾患儿时应注意卫生,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并经常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家长应避开手术部位为其擦澡,防止切口沾水。
5、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带患儿进行户外活动,注意为患儿佩戴口罩,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1个月后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家长应注意保护患儿的切口,定期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防止感染。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注意按需喂养。
2、对于正常吃饭的患儿,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清淡、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
3、建议患儿规律、少量多次的就餐。
饮食禁忌:
1、患儿应少吃高盐、高糖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建议婚前体检,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2、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