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hereditary e...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
疾病概述:
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pediatric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是由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异常所致,以外周血中有大量椭圆形成熟红细胞为特征的异质性遗传性红细胞膜病。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肿大。治疗上以脾切除、成分输血为主,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黄疸、脾大
主要病因: 多数与遗传相关,少数患儿可由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热不稳定试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血影蛋白胰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尿、便常规、肝功能、血清结合珠蛋白、红细胞半寿期检查、腹部彩超、骨髓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出现致命的胎儿水肿。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红细胞形态学,本病可分为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口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西部非洲疟疾流行地区患病率高达2%左右。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有本病家族史的小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以西部非洲疟疾流行地区更常见。
病因-总述:
正常的红细胞呈中心凹陷的圆环状,类似甜甜圈的样子,支撑圆环形离不开红细胞的细胞膜。基因突变会损害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难以维持圆环状,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异常升高。本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可能为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1)在某些家系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基因与Rh血型有关,而另一些则与Rh血型无关。
(2)主要致病基因有SPTAl、SPTB和EPB41,分别编码α血影蛋白、β血影蛋白和4.1蛋白。α血影蛋白是导致本病最常见的基因,约占本病突变基因的65%。
2、分子病变
膜收缩蛋白异常(包括α链与β链)、区带4.1蛋白异常、血型蛋白C(或D)异常导致不能形成四聚体,缺乏四聚体的膜骨架的稳定性降低。
病因-危险因素:
1、家族史
家庭成员确诊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的发病风险会增高。
2、近亲结婚
如家庭遗传中带有致病基因,近亲结婚会使下一代发病风险大幅上升。
症状-总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类型中差异很大,轻者可全无症状,或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脾大和间歇性黄疸。严重者常因感染诱发各种危象,如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巨幼细胞贫血危象。新生儿患儿可因高胆红素血症引发胆红素脑病,甚至出现致命的胎儿水肿。
症状-典型症状: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最常见,可全无症状,无脾大,或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常表现为肤色苍白、尿色橙黄或茶色、极度疲乏、精神难以集中、时常出现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脾大、间歇性黄疸。
2、球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又称溶血性卵圆形细胞增多症,非常少见。患儿常表现为轻至中度贫血。
3、口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常无症状,或轻度贫血。
症状-病情发展:
1、再障危象
患儿在溶血或贫血严重时,可发生再障危象,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
2、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致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3、胎儿水肿
胎儿在母体内患有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表现为胎儿全身软组织高度水肿、胎心率异常、胎位异常。
症状-并发症:
1、胆囊结石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休息不好时出现腹胀、恶心、嗳气。
2、下肢慢性溃疡
溃疡周围皮肤萎缩变硬,伴色素沉着。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出生的时候有黄疸吗?消的快吗?
2、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3、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家族中有人患过本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这是遗传病吗?
3、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脾大和间歇性黄疸时,家长应带其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热不稳定试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血影蛋白胰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尿、便常规、肝功能、血清结合珠蛋白、红细胞半寿期检查、腹部彩超、骨髓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贫血时可见皮肤及黏膜苍白,黄疸时可见皮肤及黏膜黄染。
2、触诊
腹部触诊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涂片检查
以了解红细胞形态。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呈椭圆形、卵圆形、棒状或腊肠形,细胞横径与纵径之比<0.78,且比例多>25%。
2、红细胞脆性试验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正常。
(2)球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增加。
(3)口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减低。
3、热不稳定试验
该试验阳性提示存在突变血影蛋白,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红细胞膜蛋白分析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膜收缩蛋白α链缺陷,4.1蛋白缺陷。
(2)球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部分为膜收缩蛋白β链缺陷。
(3)口形细胞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区带3蛋白异常,膜僵硬,对疟原虫有抵抗性。
5、血影蛋白胰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
血影蛋白经胰蛋白酶水解后用平面凝胶电沫分析,可发现大小和迁移速度异常的水解蛋白片段
6、分子生物学方法
可直接检出膜蛋白基因突变。
7、尿、便常规
尿、粪胆原排泄增加。
8、肝功能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增加。
9、血清结合珠蛋白、红细胞半寿期检查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51Cr标记红细胞半寿期缩短。
检查-病理检查:
骨髓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切片示红系细胞增生异常活跃而致全骨髓增生异常活跃;切片内巨噬细胞显见增多,经普鲁士蓝染色后显示铁储存也明显增多;Gomori染色示网状纤维积分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行腹部彩超检查确定脾增大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家族史,以及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脾大、间歇性黄疸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G-6-PD缺乏症
也称蚕豆病,常进食新鲜蚕豆发病,G-6-PD酶测定提示减少。
2、地中海贫血
血常规提示为低色素小细胞贫血,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可供鉴别。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除了贫血、溶血、黄疸、脾大的症状,还可以有淋巴结肿大,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实验阳性。
4、缺铁性贫血
常有匙状甲、异食癖、吞咽困难等症状,无黄疸,铁代谢检查可见血清铁减少、血清转铁蛋白升高。
5、骨髓病性贫血
常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病理性骨折等症状,骨髓涂片可见原发疾病的表现。
6、镰状细胞贫血
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骨关节和胸腹疼痛等症状,红细胞镰变实验阳性。
7、巨幼细胞性贫血
常有贫血、腹胀、腹泻等症状,牛肉样舌等表现,血象显示大细胞性贫血。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来决定,原则上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贫血,对患儿生长发育无影响者不需治疗。中、重度贫血者可进行输血治疗,明显溶血性贫血者需做脾切除。
治疗-对症治疗:
1、中、重度贫血者(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120g/L)可进行输注红细胞治疗。
2、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可予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
治疗-药物治疗:
重症患儿切脾后应补充叶酸、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以减轻溶血和红细胞的进一步破坏。
治疗-相关药品:
叶酸、环磷酰胺
治疗-手术治疗:
明显溶血性贫血者,可进行脾切除。
1、部分脾切除术
通常用于年龄较小和免疫力较差的患儿。
2、脾栓塞术
脾栓塞术是指选择栓塞动脉致脾部分梗死达到部分脾切除的效应,适用于不愿切除脾脏的患儿。
3、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
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是指在腹腔镜下行脾血管结扎而达到部分脾功能丧失的效果,具有腹腔镜的微创、操作简单、恢复快速的优点。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本病的预后良好。轻症患儿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贫血,对生长发育无影响,重症、病情迁延者,常发生并发症而影响预后。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与遗传相关,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治愈性:
中、重度贫血患儿可通过脾切除治疗控制病情。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患儿的病情。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儿可能出现间歇性黄疸、面色苍白、精神难以集中等症状,降低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患儿可能因此而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家长应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鼓励患儿,日常陪伴在患儿的身边,帮助患儿正视疾病,并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家长应注意保护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避免带其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时佩戴口罩,可携带免洗消毒液及时消毒。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以患儿不感到疲累为准。
4、注意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并且保证患儿晨起睡前及饭后均刷牙漱口,勤打扫卫生。
5、家长应注意保护患儿,避免发生意外出血。
6、家长应为患儿准备宽松柔软的衣物,若患儿出现溃疡时,避免患儿搔抓患处。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每1~2个月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定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术后患儿应遵医嘱下床活动,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家长应为患儿准备均衡营养的饮食。
2、加强营养支持,患儿可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患儿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家长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5、患儿可适量多吃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等食物。
6、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儿要避免吃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
2、患儿忌吃肥甘厚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3、患儿避免偏食、挑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2、避免近亲结婚。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