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Taenia solium and cystice...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Taenia solium and cysticercosis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Taenia solium and cysticercosis in children)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或成虫寄生于人体内所致的疾病。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为小儿猪带绦虫病;猪带绦虫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为小儿囊尾蚴病。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本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经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腹泻、便秘、头痛、呕吐、眩晕、耳鸣
主要病因: 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或成虫寄生于人体内所致
检查项目: 免疫学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粪便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CT检查、MRI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检眼镜、裂隙灯检查、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经粪口传播,应注意保持自身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多由人吃到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而造成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居住环境差、不注意自身卫生的小儿。
病因-总述:
小儿猪带绦虫病主要是通过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寄生于肠道发育成成虫,进而损伤肠黏膜;小儿囊虫病是由于进食猪带绦虫虫卵,然后虫卵经胃液消化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而到达宿主身体各处。
病因-危险因素:
喜食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者,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猪带绦虫病患儿可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腹泻等表现;猪囊尾蚴病患儿则根据寄生的部位、数目及人体反应不同,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症状-典型症状:
1、猪带绦虫病
潜伏期2~3个月,可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饥饿痛、头痛、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便时成虫节片被排出,有时也可吐出节片。
2、猪囊尾蚴病
(1)脑囊尾蚴病:症状极为复杂多样,可全无症状,也可突然猝死。癫痫是最突出的症状,重者可呈癫痫持续状态,一般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后半年出现,约1/10可自行缓解。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亦为常见症状。头痛、呕吐、眩晕、耳鸣、失明、感觉障碍、截瘫等也有出现。在脑室者,常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晚期致永久性机械性梗阻。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触摸皮肤或体检时发现。皮下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微隆起或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相近,如黄豆或蚕豆,中等硬度,如软骨,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常分批出现,亦可自动消失。肌肉内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儿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经过一定时间最后钙化。
(3)眼囊尾蚴病: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以玻璃体最为多见,其次是视网膜。检眼镜下可见灰白色带有蓝色反光的圆形囊泡,周围呈金黄色光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玻璃体混浊,重者失明。
症状-并发症:
可并发癫痫、脑积水、囊虫性脑膜炎、脑疝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发现的症状?刚出现的吗?
2、症状一直持续存在吗?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最近有没有让孩子尝过生猪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必须要手术吗?
6、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痛、食欲亢进、腹泻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医生然后可能会建议做免疫学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粪便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CT检查、MRI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检眼镜、裂隙灯检查、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等,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敏感性高,简单,但假阳性和交叉反应较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改良法(ELISA):敏感性、特异性都较高,主要与包虫病等患儿血清有交叉反应。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亦较常用,方法简便,但稳定性稍差。
(4)免疫金银染色(IGSS):是近10年来发展的高敏感性的方法。
(5)酶联免疫印渍法(EITB):可识别特异抗原带,敏感性达98%,特异性达100%。
(6)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补体结合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多种方法也都用于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各种方法均可检测患儿血液、脑脊液抗体。抗原检测也可试用。建议有条件者,多种方法、抗体、抗原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2、血常规
多数患儿外周血象正常,少数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3、脑脊液检查
脑囊虫病颅内压升高型患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10~100)×106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4、粪便检查
部分患儿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或结节。
5、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mRNA的cDNA文库,以患儿和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cCL等,以cCL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检查-病理检查:
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皮下及肌肉囊虫病患儿可做皮下结节活检,找到猪囊尾蚴可直接确诊。
检查-其他检查:
对疑诊眼囊虫病患儿应行检眼镜、裂隙灯检查,若发现视网膜下或眼玻璃体内囊尾蚴蠕动,即可确诊。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头颅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定位、鉴定活动性病灶、脑脊液通道梗阻、考核疗效提供依据。常表现为散在的小于1cm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片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结节状强化或环状灶,也可见到高密度灶或钙化灶、脑室扩大等。
2、MRI检查
对活动性病灶较CT更敏感,更易查出脑室、脑室孔部位的病灶,显示头节更加清晰,但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扫描。
3、X线检查
阳性率较低,脑组织中囊尾蚴钙化较迟,一般仅对10年以上出现钙化者可发现阴影。
4、B超检查
B超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结节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居中或位于一侧。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饮食史,以及腹痛、食欲亢进、腹泻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免疫学检查、粪便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CT检查、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药物进行抗病原学治疗。对于癫痫发作频繁或颅内压增高者,还需采用对症治疗。必要时,部分患儿需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有癫痫发作者,可遵医嘱酌情给予镇静剂。
2、有颅内压增高者,应按医嘱给予脱水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吡喹酮
对猪带绦虫和猪囊虫病都有良好杀虫作用,治愈率达到95%~100%左右。此药可引起虫体肌肉极度挛缩、麻痹,使绦虫颈部表皮坏死,绦虫随粪便排出。具有疗效高、副反应轻的优点。
2、阿苯达唑
其作用温和、缓慢、副反应轻,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8%左右。1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或更长,每疗程间隔2~3周。未愈者可适当增加疗程或改服吡喹酮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阿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1、位于皮质、脑实质的多发性囊虫,为了解除症状、保存视力,多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对软脑膜有广泛粘连,特别是颅后窝粘连有不同程度积水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有关囊虫摘除,并作脑脊液分流术。
2、由于吡喹酮等驱虫治疗可导致严重眼内炎症,故所有患儿均应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眼球内囊虫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获痊愈,切不可以先行吡喹酮等驱虫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发现不及时,症状较重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视网膜囊虫病若经久不治可致失明。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并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足疗程服药,一般建议患儿晨起空腹服药,并在服药后多饮水,利于虫体排出。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坚持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在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意外磕碰。
4、对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家长可适当改变家中陈设,避免患儿受到意外伤害。
5、家长可日常关注患儿的大便情况,观察是否有虫体排出。
6、家长帮助患儿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晨起睡前及饭后均应刷牙漱口,勤洗澡换衣物。
7、厨具及刀具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在2周、1月、3月、半年、1年后分别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定时帮患儿换药,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
2、术后患儿需遵医嘱严格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下床活动。
3、接受眼部手术的患儿避免用力揉眼,若出现眼睛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可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卫生,规律清淡饮食。
2、患儿可吃营养均衡、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
3、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
4、合理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喱、咖啡、辣椒等。
2、避免食用生肉及未煮熟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不买没有经过检疫的猪肉。
2、不吃生肉,不吃没有煮熟的食物。
3、厨具及刀具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4、饭前便后洗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