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紫癜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purpura疾病概述: 小儿紫癜(infa...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紫癜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purpura
疾病概述:
小儿紫癜(infantile purpura),又称紫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主要特征。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等症状。发生与先天不足、外感风热、饮食不当、疾病影响、药毒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紫癜病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甚至痊愈,但也有部分患者迁延多年不能缓解,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相似之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伴有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
主要病因: 先天不足、外感风热、饮食不当、疾病影响、药毒损伤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免疫学检查、B超检查、头颅MRI、肾穿刺检查、骨髓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伴有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
临床分类:
1、风热伤络证
主要表现为起病较急,紫癜多见于下半身,以下肢和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颜色鲜红,大小形态不一,或有痒感,可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红,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
主要表现为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颜色鲜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可伴有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质红绛,脉数有力。
3、气不摄血证
主要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颜色呈淡紫色,常有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阴虚火旺证
主要表现为紫癜时发时止,伴有鼻衄、齿衄或尿血,血色鲜红,手足心热,低热盗汗,心烦,失眠,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或红,舌光红,苔少,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先天不足、外感风热、饮食不当、疾病影响、药毒损伤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外感风热,蕴阻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肌肤;或素体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亏损,虚火上炎,血不归经,外溢肌肤。病位在心、肝脾、肾。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不足
小儿禀受父母,先天阴阳偏盛体质,气虚不摄或阴虚火动,导致发生本病。或从其父母,触受某些致敏物质或食物等,气血失调发为紫癜,也称为先天禀赋不耐。
2、外感风热
外感以风邪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善行数变,多兼他邪为病。外感风热之邪,蕴郁于皮毛肌肉,热伤血络,溢于脉外,导致本病。
3、饮食不当
小儿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使心、脾、肺等脏功能失调,心虚则不能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血失所附,不循经脉,溢于脉外,导致本病发生。
4、疾病影响
热病之后余邪留恋,或久病之后,脏腑经络机能减弱,气血失和,可导致本病。
5、药毒损伤
小儿误食某些药物或毒物,或医者用药不当,或接触某些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紫癜。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主要特征,可伴有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早期多为实证,病久由实转虚,或多见虚证,或虚实并见。
症状-典型症状:
过敏性紫癜以皮肤鲜红或紫红色瘀点,压之不褪色,以及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血尿为主要表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以及鼻衄、齿衄为主要表现。出血量少者为轻证,出血严重伴大量便血、血尿、明显蛋白尿者为重证,头痛、昏迷、抽搐等则为危证。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或者昏迷。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鲜红或紫红色瘀点,压之不褪色,以及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血尿。
2、或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以及鼻衄、齿衄。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小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等症状?
3、最近有没有接触油漆、植物花粉等物质?或者服用过牛奶、鱼、虾、黄鳝、甲鱼、蟹等易致病的食物。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5、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如扁桃体炎、鼻窦炎、龋齿等?
6、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免疫学检查、B超检查、头颅MRI、肾穿刺检查、骨髓检查等,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皮肤出疹情况,咽喉红肿情况,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局部的温度、潮湿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出血轻重与血小板数量有关。血小板计数一般在50×109L以下,易有出血倾向;低于20×109L时,出血明显;低于10×109L出血严重。
2、大便检查
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患儿,大便潜血试验可阳性。
3、尿液检查
多数患儿肾脏损害较轻,但严重者可出现持续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异常及高血压,预后较差。
4、免疫学检查
约半数病人IgA水平升高,lgG、lgM水平升高或正常,补体C3、C4正常或升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抗核抗体及RF阴性。血小板抗体测定
检查-其他检查:
1、肾穿刺检查
肾脏症状较重和迁延不愈的患儿可行肾穿刺以了解病情,并给予相应治疗。
2、骨髓检查
典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需骨髓检查,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对治疗反应差时,骨髓检查是必要的。骨髓检査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造血系统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肠套叠。
2、头颅MRI
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可予确诊。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伴有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鉴别是过敏性紫癜还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部分患儿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食物、药物等病史。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较急,以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为主症,可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等血虚气耗症状,甚至发生气随血脱危症;部分患儿可有腹痛、呕吐、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食物、药物等诱因。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肾脏受累者尿常规可有镜下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肾组织活检可确定肾脏病变性质。有消化道症状者大便隐血试验多为阳性。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皮肤黏膜见瘀点、瘀斑。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减少,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临证须注意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治疗时要分清主次,统筹兼顾。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热伤络证
(1)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的患者,可加用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
(2)如果出现咳嗽的患者,可加用桑叶、菊花、前胡等。
(3)如果出现便血的患者,可加用苦参、槐花炭等。
(4)如果出现腹痛的患者,可加用木香、赤芍等。
(5)如果出现尿血的患者,可加用藕节炭、白茅根、大蓟、小蓟等。
(6)如果出现关节肿痛的患者,可加用秦艽、防己、牛膝等。
2、血热妄行证
(1)如果出现皮肤紫斑多的患者,可加用丹参、荆芥、忍冬藤等。
(2)如果出现便血的患者,可加用地榆、血余炭、槐花炭等。
(3)如果出现腹痛的患者,可加用木香、白芍等。
(4)如果出现尿血的患者,可加用大蓟、小蓟、白茅根等。
(5)如果出现关节肿痛的患者者,可加用忍冬藤、海风藤、牛膝等。
(6)如果出现便秘的患者,可加用大黄。
(7)如果出血过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的患者,为气阳欲脱,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回阳固脱。
(8)如果出现气阴两衰的患者,可用生脉散以救阴生津,益气复脉。
3、气不摄血证
(1)如果出现腹痛、便血的患者,可加用乌梅、白芍、地榆等。
(2)如果出现出血不止的患者,可加用鸡血藤、血余炭、阿胶等。
(3)如果兼有风邪表证的患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牛蒡子等。
(4)如果出现精神倦怠,肢体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苍白的患者,可加用鹿茸、肉苁蓉、巴戟天等。
4、阴虚火旺证
(1)如果出现腰膝酸软严重的患者,加山茱萸、栒杞子、女贞子等。
(2)如果出现鼻衄、齿衄的患者,可加用白茅根、焦栀子等。
(3)如果出现尿血色红的患者,可另冲服琥珀粉、三七粉。
(4)如果出现低热的患者,可加用银柴胡、地骨皮等。
(5)如果出现盗汗的患者,可加用煅牡蛎、煅龙骨、五味子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伤络证
(1)方药: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紫草、茜草、地黄、丹皮。
(3)中成药: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咽颗粒。
2、血热妄行证
(1)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2)常用中药:水牛角、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甘草。
(3)中成药:荷叶丸。
3、气不摄血证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
(3)中成药:归脾丸、归脾胶囊。
4、阴虚火旺证
(1)方药:大补阴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龟甲、黄柏、知母、牡丹皮、牛膝、蜂蜜。
(3)中成药:知柏地黄口服液、维血宁合剂。
治疗-相关药品:
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咽颗粒、荷叶丸、归脾丸、归脾胶囊、知柏地黄口服液、维血宁合剂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1)过敏性紫癜
积极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补充维生素。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腹痛时应用解痉剂,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必要时输血。急性期对腹痛和关节痛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重症过敏性紫癜肾炎并发肾炎且经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联合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抑制严重免疫损伤,有利于保护残存肾功能。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型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病情重者可考虑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血小板输注、血浆置换等。
2、针灸疗法
(1)选取穴八髎、腰阳关,艾炷隔姜灸。每穴灸45分钟,1日1次。用于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
(2)主穴曲池、足三里。备穴合谷、血海。先刺主穴,必要时加刺备穴。有腹痛加刺三阴交、太冲、内关。用于过敏性紫癜。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紫癜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小儿紫癜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紫癜病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甚至痊愈,但也有部分患者迁延多年不能缓解,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日常-总述:
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注意充分休息、避免接触致敏物质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根据患者的年龄层次,耐心做好安抚,经常性给予抚摸。
2、加强与患者交流,对话,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一些不良的精神刺激。
3、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服或温凉服,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用。汤药以浓缩为宜,可适当放冰糖煎熬,使患者能够接受。
3、小儿服药时,要注意给药到口,以免发生漏服。
4、婴幼儿服用片剂,可将药片研成粉末调服。丸剂用开水化开后口服,也可调入乳汁或米汤内服用。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整洁,安全,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每天早晚应开窗、通风。
2、室内不宜摆放鲜花,避免与植物花粉,油漆等接触。
3、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哭闹,有严重出血症状时,应绝对卧床,减少活动,并注意保暖。
4、出现鼻出血时,让患者平卧,局部冷敷压迫止血。
5、患者的衣物要柔软,使患者感到舒适,污染的衣服要及时更换。
6、为防止口腔黏膜继发感染,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7、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清洗,以保持肛周黏膜、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的分布部位,以及增减情况。
2、注意生命体征、神志精神情况,大便等变化。
3、注意周围环境中可导致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
4、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或者昏迷,可能为颅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免疫学检查、B超检查、头颅MRI、肾穿刺检查、骨髓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类食物,如辣椒、牛羊肉、炸鸡翅、煎鱼等,避免某些易致敏的食物,如牛奶、鱼、虾、黄鳝、甲鱼、蟹等。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饮食建议:
1、血热妄行患者注意保持足够水分,可多饮西瓜汁、梨汁、藕汁等。
2、气不摄血患者应加强营养,少量多餐。可选食红枣、赤小豆等。用花生衣或红枣煎水代饮。
3、阴虚火旺患者宜进食清润可口的食物,可食用银耳汤、百合汤等,以山楂等或乌梅水煎,以茶代饮。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先天不足、外感风热、饮食不当、疾病影响、药毒损伤等有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体质,注意致敏食物药物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感冒。
2、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控制扁桃体炎、鼻窦炎、龋齿等慢性感染性病灶。
3、驱除体内各种寄生虫,根据个人体质,避免进食引起过敏的食物及药物。
4、避免外伤跌倒碰撞,以免引起出血。
5、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