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polycythem...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polycythemia-hyperviscosity syndrome
疾病别名: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高黏滞度综合征
疾病概述: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neonatal polycythemia-hyperviscosity syndrom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问题,具体是指新生儿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合并高黏滞血症,影响各系统的血供,从而造成患儿多系统损害的一种综合征。本病可由围产期因素、医源性因素、环境相对缺氧及染色体病等多种因素引起。患儿可出现皮肤、呼吸、消化、血液、神经、循环、泌尿等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部分换血治疗、放血治疗和稀释治疗。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及时治疗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发红、皮肤溃烂、发绀、淡漠、躁动、嗜睡、抽搐、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呼吸暂停、血尿、少尿、食欲缺乏、腹胀、呕吐、黄疸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围产期因素、医源性因素、环境相对缺氧及染色体病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X线、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可能会对患儿造成持续到学龄期的中枢神经损害,因此孕母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防治围产期疾病、宫内慢性缺氧等,以避免本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5%~5%左右,其中有症状患儿约占20%~7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宫内缺氧的新生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海拔较高的地区。
病因-总述: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可由围产期因素、医源性因素、环境相对缺氧及染色体病等多种因素所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1、围产期因素
多种围产期因素,均可导致本病的出现,包括孕母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应用普萘洛尔、吸烟、吸毒等高危妊娠。另外,母胎输血、胎胎输血、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克汀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等也可引起本病。
2、医源性因素
出生后结扎脐带延迟,可使新生儿血容量增加25%~30%。另外,向新生儿端挤捏脐带血过量、过量输血等也可引起本病。
3、环境相对缺氧
海拔较高的区域,由于空气稀薄,相对缺氧,更容易造成胎儿因宫内缺氧,引起本病。
4、染色体疾病
Beckwith综合征和13、18和21三体综合征患儿,本病较为常见,但具体病因尚未明确。
病因-危险因素:
1、低体重儿。
2、过期产儿。
症状-总述:
部分患儿可无明显症状,约20%~70%的患儿可因各器官缺血缺氧损害,而出现皮肤、呼吸、消化、血液、神经、循环、泌尿等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但本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
皮肤发红,呈多血质貌,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皮肤溃烂,甚至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疽。
2、呼吸系统
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
3、消化系统
本病患儿,常出现食欲缺乏、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表现。
4、血液系统
本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等其他血液系统表现。
5、神经系统
由于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患儿可出现淡漠、烦躁、嗜睡、抽搐、惊厥、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
6、循环系统
患儿可出现心率增快、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
7、泌尿系统
患儿可出现血尿、少尿、蛋白尿等症状,甚至出现肾静脉血栓、急性肾衰竭。
症状-并发症: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可并发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梗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是早产儿吗?出生时体重多少?有黄疸吗?
2、现在有什么症状?
3、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4、孩子的喂养情况怎么样?
5、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6、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8、母亲妊娠期间有什么异常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2、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3、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4、您有推荐的治疗方法吗?
5、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吗?
6、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7、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皮肤发红、发绀、淡漠、躁动、嗜睡、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呼吸暂停、血尿、少尿、食欲缺乏、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X线、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皮肤发红、皮肤破溃、多血质貌、呼吸急促、发绀、神情淡漠或躁动等体征,有助于诊断。
2、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儿有无腹胀、肌张力异常、肺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等体征,可以协助诊断。
3、医生通过听诊,可以检查患儿有无呼吸音增强、哮鸣音、干湿啰音、胸膜摩擦音、心脏杂音等,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儿血常规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增加,当静脉血的血细胞比容(HCT)>65%,以及血黏度超过正常值2个标准差时,具有诊断意义。
2、血生化
患儿可出现低血糖、低血钙、PH值降低,以及间接胆红素升高等,提示发生相关并发症可能,有助于病情监测和指导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患儿可出现右心房肥大,左室肥大,ST段降低等表现,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以了解患儿的心肺情况,当出现心肺受累时,胸片可表现为心胸比率增加、肺淤血等改变。
2、CT
头部CT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组织缺血缺氧损害,如脑梗塞、脑出血及积水性脑异常等征象。
3、超声心动图
当X线发现患儿出现心脏受累时,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具体评估患儿的心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皮肤发红、发绀、淡漠、躁动、嗜睡、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呼吸暂停、血尿、少尿、食欲缺乏、呕吐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X线、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当新生儿静脉血(一般是从大的、血流顺畅的外周血管采集血液标本)的血细胞比容(HCT)>65%,以及血黏度超过正常值2个标准差时,即可诊断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治疗目的是,降低患儿的血细胞比容,使血液的黏滞度恢复正常。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部分换血治疗、放血治疗和稀释治疗,其中部分换血治疗是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部分换血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时,可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2、存在呼吸困难者,应保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采取机械通气。
3、注意患儿的保暖及营养支持,必要时可采取胃管喂养。
4、注意监测血糖,维持血糖稳定,以及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
5、出现心力衰竭时,应积极给予抗心衰治疗。
6、对于出现惊厥者,应积极给予止惊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部分换血治疗:是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血细胞比容≥65%且有临床症状者,以及血细胞比容≥70%者(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主张采取部分换血治疗。一般选用脐血管或周围血管进行治疗。换血量=血容量X(实测HCT-预期HCT)X体重(Kg)/实测HCT。预期HCT一般为55%~60%。目前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白蛋白进行治疗;而不推荐使用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进行部分换血治疗,因为存在传播传染性疾病可能和发生NEC的风险。
治疗-药物治疗:
1、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瘀滞,疏通微循环,使缺氧的组织器官功能改善。
2、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也可用于本病的稀释治疗,并且较为经济、安全。
治疗-相关药品:
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惊厥药物治疗无效,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放血治疗:仅用于血容量增多而出现心力衰竭的患儿,通常通过静脉放血,放掉血容量的10%,以减轻患儿的心脏负担。对于血容量正常者,切不可使用放血治疗来降低血HCT,否则有致死的风险。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及时治疗有关。病情较轻,经及时诊治者,一般预后较好;病情较重,存在严重围生期问题,以及惊厥发作、NEC需外科治疗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造成患儿多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出现各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2、因染色体病引起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梗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增大治疗难度,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影响预后。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者,经积极诊治,一般可治愈;病情较重且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很难被治愈。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儿可遗留神经系统远期后遗症,如精细动作落后、言语功能障碍、痉挛性瘫痪等。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造成患儿多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出现各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患儿家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家长,帮助患儿家长照顾患儿,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帮助患儿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温湿度均适宜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注意避免给患儿包裹过多衣物,家长可触摸患儿后背,以温暖无汗为宜。
4、勤为患儿洗澡,并在洗澡后为其抚触。
5、每次为患儿换尿布时,应用温热的的流动水冲洗臀部。
6、对于出现抽搐、惊厥的患儿,可加装床围等保护性设施。
7、对于接受蓝光照射的患儿,应为其准备眼罩和防蓝光纸尿裤。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一周后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患者为新生儿,建议母乳喂养。
饮食建议:
1、建议母乳喂养,乳母可按需喂养。
2、若无法维持母乳喂养,应选择最接近母乳的奶粉进行喂养。
饮食禁忌:
乳母应避免吃过于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妊娠期女性应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坚持孕检。
2、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生产。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