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胸痹疾病英文名称: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疾病概述: 胸痹(c...
养生
疾病名称: 胸痹
疾病英文名称: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
疾病概述:
胸痹(chest painful impediment)是指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膻中和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甚至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如治疗及时得当,病情可缓解,如反复发作,失治或调理不当,病情则较为深重。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没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甚至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能平卧
主要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老体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心电图、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A、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气短,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减少诱发因素,避免病情加重。
临床分类:
1、心血瘀阻证
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刺痛或闷痛,痛有定处,夜间尤为明显,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因为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弦涩或结代。
2、气滞心胸证
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隐痛,痛无定处,呈阵发性,时时出长气,遇精神刺激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伴有胃脘腹部胀满,得嗳气或矢气缓解,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证
主要表现为心前区闷痛,气短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食欲不佳,大便稀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证
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心前区绞痛,疼痛剧烈,气短喘息,甚至不能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有肢体不温,冷汗自出,胸闷,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隐痛,遇劳加重,心悸,气短,伴有神情倦怠,四肢乏力,呼吸声音低微,面色无华,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或灼痛,心悸盗汗,烦躁不安失眠,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汗出,遇劳加重,面色苍白,神情倦怠,怕冷,四肢不温或下肢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死亡率:
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极常见,美国死于本病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50%~75%。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高南方低。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冠心病危险因素仍在增长。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群的平均血压、血清胆固醇水平都有所升高,肥胖人口增多,吸烟人群仍有增无减,预示冠心病发病率仍不断增长。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但与肺、肝、脾、肾有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
病因-基本病因:
1、寒邪内侵
(1)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而形成本征。
(2)阴寒之邪凝结,日久寒邪伤人阳气,心阳虚衰,心脉痹阻,导致本证。
2、饮食失调
平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于偏食肥腻、过甜、煎炸食物等,或长时间过度饮酒,导致脾胃损伤,脾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聚生痰湿,上犯心胸,遏制阳气,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本证。
3、情志失节
(1)长时间过度思虑,忧愁,损伤脾胃,脾运化食物和输布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本证。
(2)长时间情绪抑郁,或暴怒损伤肝脏,肝疏泄调节气机的功能失调,肝气郁滞,甚至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和痰阻均可使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本证。
4、劳倦内伤
(1)长时间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卧床过久,导致脾胃等脏腑的机能活动下降,日久进一步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脉失养而导致本证。
(2)长时间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肾气逐渐虚弱,肾阳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心阳、脾阳随之而虚,胸阳不振,阴寒内侵,血行瘀滞,而发为本病。
5、年迈体虚
多见于中老年人及病程迁延者,心气不足,阴血耗伤,导致血行瘀滞,发为本病。或肾气逐渐衰弱,肾阳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要症状。病情轻的,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经休息或服药后即能缓解,病情严重的,可出现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甚至厥脱、心衰的危候,可致猝死。
症状-典型症状:
1、膻中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可有闷痛、绞痛、刺痛、隐痛或灼痛。
2、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4、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至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症状-并发症:
真心痛
病情进一步发展,因心脉闭塞而突然出现胸中剧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不解,常伴有面白唇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象。
就医-急诊指征:
1、若出现胸部剧痛,有窒息及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
2、或伴有精神萎靡、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表现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心前区发作性憋闷、疼痛等症状。
2、或伴有心悸、气短,肢体乏力、呼吸不畅,甚至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心血管内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多久了?
2、一般持续多久?是劳累、情绪激动后发生的吗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气短、心悸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胸部闷痛?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心电图、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A、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血常规、C-反应蛋白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注意有无贫血。
2、血清酶学、心肌标记物
胸痛明显者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鉴别。
3、其他
血糖、胰岛素、血脂、糖耐量、甲状腺功能、脂蛋白a,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冠心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ST-T改变,症状消失后心电图ST-T改变也逐渐恢复,支持心绞痛诊断。未捕捉到心电图改变者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或者是心电图负荷试验。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心脏彩超检查
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但敏感性较低,特异性高,约半数冠心病患者检查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结构的观察和心功能的估测。
2、冠状动脉CTA
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特异性较高的无创检查手段。用于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对判断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也有一定意义,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若未见狭窄病变,一般可不进行有创检查;但其对狭窄程度的判断仍有定限度,特别是伴有明显钙化者。
3、冠状动脉造影
是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诊断和确定冠心病治疗方案。
4、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
是冠心病诊断、病情评估、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评估,存活心肌的估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应证的筛选和术后疗效的评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膻中和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甚至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真心痛、胃脘痛、悬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劳累过度、情绪波动、寒冷刺激或暴饮暴食之后而发作。
2、症状
(1)以胸部闷痛为主症,多见膻中或心前区突发憨闷疼痛,可有闷痛、绞痛、刺痛、隐痛或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能缓解。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见胸部剧烈疼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甲青紫,脉散乱或脉微欲绝等危象,甚至发生猝死。
4、辅助检查
血常规、心电图、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重症。胸痹是因心脉挛急而发作当胸闷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而真心痛因心脉闭塞而猝发胸中剧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不解,常伴有面白唇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象,服用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
2、胃脘痛
胃脘痛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部位疼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发作多与饮食有关,伴有泛酸、噯气、嘈杂、呃逆等症状;胸痹多见胸中闷痛,诱因亦可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后常可缓解,伴心悸、气短等症。由于心与胃脘部位相近,胸痹发作时,可向胃脘部放射,故胸痹症状不典型时易混淆。胃脘部突发的绞痛,应首先考虑真心痛,迅速鉴别,加以救治。从持续时间来鉴别,则胃脘痛持续时间较长,胸痹持续时间较短。
3、悬饮
悬饮与胸痹均有胸痛。悬饮为胸胁胀痛,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转侧或呼啜时疼痛尤基,肋间饱满,持续时间长;胸痹则为胸中闷痛,伴心悸、气短等证候,疼痛可向肩背部、前臂放射,常由感受风寒、情志不遂、劳倦暴食后而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休息或服药后得以缓解。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治疗-对症治疗:
1、心血瘀阻证
(1)若瘀血痹阻较重,出现胸痛剧烈的患者,可加用乳香、没药、郁金、丹参等。
(2)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明显,随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的患者,可加用香附、延胡索、檀香等。
(3)若阳虚寒凝血瘀,出现肢体不温,怕冷的患者,可加用附子、桂枝、高良姜、薤白等。
(4)若兼气虚,出现气短,肢体乏力,自汗的患者,可加用人参、黄芪等。
2、气滞心胸证
(1)若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征象,可合用失笑散。
(2)若出现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可改用丹栀逍遥散。
(3)若出现便秘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当归芦荟丸。
3、痰浊闭阻证
(1)若出现痰郁化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的患者,可去薤白,加用黄连、天竺黄等。
(2)若出现痰瘀互结,舌紫暗,苔白膩的患者,可加用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
4、寒凝心脉证
(1)若出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微的患者,可改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2)若疼痛剧烈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的患者,立即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证
(1)若出现气滞血瘀的患者,可加用川芎、郁金等。
(2)若出现痰浊症状的患者,可加用茯苓、白术、白蔻仁。
(3)若出现饮食减少、失眠等心脾两虚的患者,可加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柏子仁、酸枣仁。
6、心肾阴虚证
(1)若出现烦躁不安,失眠,舌尖红少津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汤。
(2)若出现风阳上扰的症状,可加用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珀等。
(3)若出现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口燥咽干,可改用左归饮。
7、心肾阳虚证
(1)若出现水肿、喘促、心悸的患者,可改用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
(2)若阳虚欲脱厥逆的患者,可改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治疗-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时应立即休息,缓解后一般不需卧床休息,可进行适度活动,以不出现心绞痛症状为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疑为心肌梗死前兆的患者,应予以住院休息一段时间,并严密监测观察。
治疗-药物治疗:
1、心血瘀阻证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3)中成药:灯盏细辛胶囊、心脑舒通胶囊、乐脉颗粒、心可舒片、丹参颗粒、脉血康胶囊。
2、气滞心胸证
(1)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
3、痰浊闭阻证
(1)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2)常用中药:瓜蒌、薤白、半夏、白酒、半夏、胆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3)中成药:丹蒌片、心通口服液、二陈丸、香砂六君丸、人参健脾丸、六君子丸。
4、寒凝心脉证
(1)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大枣、通草。
(3)中成药:冠心苏合丸、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宽胸气雾剂。
5、气阴两虚证
(1)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桂心、远志。
(3)中成药:稳心颗粒、生脉颗粒、天王补心丸、益心复脉颗粒、益心胶囊、养心生脉颗粒。
6、心肾阴虚证
(1)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朱砂、炙甘草、桂枝、生姜、阿胶、火麻仁、大枣。
7、心肾阳虚证
(1)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炮附子、生姜、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炙甘草、肉桂。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心宝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心荣口服液。
治疗-相关药品:
灯盏细辛胶囊、心脑舒通胶囊、乐脉颗粒、心可舒片、丹参颗粒、脉血康胶囊、丹蒌片、心通口服液、二陈丸、香砂六君丸、人参健脾丸、六君子丸、冠心苏合丸、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宽胸气雾剂、稳心颗粒、生脉颗粒、天王补心丸、益心复脉颗粒、益心胶囊、养心生脉颗粒、金匮肾气丸、心宝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心荣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介入治疗(PCI)
(1)主要包括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率约为30%,应用支架置入术和药物涂层支架后,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率下降至15%以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目前已经有证据表明可以改善预后。施行本手术如不成功需作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2)治疗适应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狭窄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处于危险中的存活心肌的患者;有轻度心绞痛症状或无症状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病变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存活心肌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管腔再狭窄的患者;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大于0.1mV,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或血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
2、外科手术
(1)主要是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取患者自身的血管作为旁路移植材料,引主动脉的血流到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段远端,改善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流供应但手术本身可并发心肌梗死,有1%~4%的手术死亡率。
(2)适应证包括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狭窄>50%;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伴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伴左主干或三支病变;不适合做介入或介入治疗失败仍有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异常。
治疗-其他治疗:
1、西药治疗
发作时的治疗若休息不能缓解者,可选用速效的硝酸酯制剂。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外,还可以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必要时可考虑合并用镇静药。缓解期的治疗使用作用较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以防止心绞痛发作,可单独选用、交替应用或联合使用。
2、针灸治疗
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的患者可隔姜灸,选取心俞、膈俞、膻中、气海等穴;也可艾条灸足三里、内关等穴。耳穴选冠状动脉区、小肠、前列腺等进行贴压,以扩冠状动脉而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胸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为真心痛证候,可致猝死,需及时抢救。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反复发作,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胸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为真心痛证候,可致猝死。
预后-治愈性:
本病若及时治疗,标本兼顾,去除诱因可稳定病情,控制疾病的发展。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胸痹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必须做好心理护理,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2、避免情绪紧张,平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引起情绪波动,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胸痹发作时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或用冠心苏合丸等。
2、注意观察药后反应,包括药物起效的时间疼痛缓解的程度、心律、心率、血压、脉象等变化。
3、若症状未缓解,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
4、心肾阳虚的患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痰浊内阻的患者,可给予鲜竹沥水化痰。
5、按时按需按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减药换药,需调整药物时,与医生协商后方能更改。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禁止喧哗,注意保暖。
2、病情轻者可床边活动,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
3、缓解期适当下床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
4、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困难时嘱患者切忌屏气用力,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如麻仁丸、番泻叶等。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注意心率、心律、血压、面色、神志、舌苔、脉象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3、若出现胸部剧痛,有窒息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伴精神萎靡、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表现时,应考虑真心痛,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心肾阳虚的患者注意观察水肿的情况,并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A、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宜清淡、营养、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多食各种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等;勿过饱、过饥,忌烟酒、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食物。
饮食建议:
1、心血瘀阻患者宜少食多餐,多食用禽类、鱼类、瘦肉、核桃、花生、葵花子、水果、蔬菜等。
2、阴寒凝滞患者宜食温热,可食用白木耳、桂圆、西洋参、莲子等,或少量干姜等调味,温运中阳。
3、痰浊壅塞患者宜食健脾化痰食物,如竹笋、山药、薏苡仁粥、萝卜粥等。
4、气阴两虚患者宜食桂圆、莲子、牛奶及蛋类、瘦肉、鱼肉等,或以山药、黄芪、百合粥调补。
5、心肾阴虚患者宜食清淡滋润食物,如木耳、芹菜、香菇等,可常食银耳羹、百合绿豆汤等。
6、阳气虚衰的患者宜食温养补血补气及低盐食物,如桂圆、甲鱼、山药、鸡蛋等。
7、形体肥胖的患者,应限制饮食,控制体重,减少痰浊内生。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3、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因此注意饮食有节,调节情志,起居有常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2、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3、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可每日空腹饮用蜂蜜水,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4、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食物,戒除烟酒。
5、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