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旋耳疮疾病英文名称: eczema of ear疾病别名: 月食疮、月蚀疮疾病概述: 旋...
养生
疾病名称: 旋耳疮
疾病英文名称: eczema of ear
疾病别名: 月食疮、月蚀疮
疾病概述:
旋耳疮(eczema of ear),又称为月食疮、月蚀疮,是指旋绕耳廓或耳周而发的湿疮,临床以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增厚脱屑为主要特征。本病以小儿为多见,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未能及时治疗,或体质虚弱,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或发展为断耳疮,造成耳廓畸形。西医学的外耳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增厚脱屑
主要病因: 禀赋不耐、饮食不节、感受外邪
检查项目: 耳部检查、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耳部瘙痒,皮肤潮红、黄水淋漓或增厚脱屑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迁延,或发展为断耳疮,造成耳廓畸形。
临床分类:
1、风热湿邪犯耳
主要表现为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感,逐渐出现小水疱,溃破后渗出黄水,皮肤糜烂。婴幼儿可伴有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血虚生风化燥
主要表现为耳部瘙痒,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鱗屑,缠绵难愈。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精神倦怠,肢体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多与肝、胆、脾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或接触致敏因素,油漆、化妆品、肥皂、药物等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耳窍,引动肝胆之火,循经上犯,蒸灼耳廓皮肤,而发为本病。
2、禀赋不耐
体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禀赋的特异性决定着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皮肤性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皮肤性病的发展过程,如果先天禀赋不耐,在接触动物皮毛、油漆、化妆品、药物等致敏因素后,容易诱发湿疮,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平时饮食不加节制,偏嗜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羊肉、狗肉、酒等海腥发物食物后,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蕴,化火生风,以致风湿热毒浸淫耳廓皮肤,引发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增厚脱屑为主要特征。多发生在耳后皱襞、耳轮和外耳道。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症状-典型症状:
1、症状
外耳道、耳廓,耳周皮肤瘙痒。急性瘙痒剧烈,或伴烧灼感,或微痛不适。亚急性局部仍瘙痒,渗液较急性少,可有结痂和脱屑。慢性外耳道内瘙痒剧烈,皮肤增厚,有脱屑。
2、体征
急性患处皮肤潮红肿胀,有小丘疹,继而出现小水疱,溃破后流出黄色分泌物,皮肤糜烂、渗液、结痂。转为慢性后,表皮脱屑,皮肤增厚,粗糙,皲裂,甚至出现外耳狭窄。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外耳道、耳廓,耳周皮肤瘙痒,瘙痒剧烈,或伴烧灼感,或微痛不适。
2、或耳道内瘙痒剧烈,皮肤增厚,有脱屑。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耳鼻喉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一般需要检查血液等项目,建议患者空腹就诊。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增厚脱屑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体温升高、烦躁、食欲减少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平素体质如何?有过敏病史吗?
7、平时饮食规律吗?有嗜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习惯吗?
9、之前有得过其他疾病吗,如中耳炎、黄水疮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耳部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皮肤增厚脱屑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耳部检查、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耳部皮肤、面色、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痛痒、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以及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耳廓耳屏肿胀、疼痛、渗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
2、特异性变应原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致敏因素。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病理检查
通过皮肤活组织检査,以确定皮肤病的诊断和了解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耳部瘙痒,皮肤潮红,有渗液或增厚脱屑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耳廓皮肤潮红、渗液等症状的耳带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耳道流脓或污水入耳史,或药物及其他过敏物质刺激史。
2、临床症状
外耳道、耳郭及其周围皮肤瘙痒、灼热感、渗液。
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旋耳疮与耳带疮
两者均可出现耳廓皮肤潮红及渗液,耳带疮的主要症状为耳痛,局部皮疹如针头大小,密集成簇,色红,破溃后渗液少;而旋耳疮的主要症状为耳部瘙痒,局部皮损多为水疱,渗出黄水较多。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热湿邪犯耳
若湿重的患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湿热壅盛的患者,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血虚生风化燥
若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蝉蜕、地肤子、苦参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湿邪犯耳
(1)方药:消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生地、当归、胡麻仁、甘草。
(3)中成药:龙胆泻肝软胶囊、泻青丸。
2、血虚生风化燥
(1)方药:地黄饮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当归、首乌、生地、丹皮、玄参、红花、白蒺藜、僵蚕、甘草。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治疗-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软胶囊、泻青丸、参苓白术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洗剂与湿敷
渗液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或15%氧化锌溶液湿敷。或用苍术、白鲜皮、黄柏、苦参,或黄柏、马齿苋、败酱草等分,煎水外洗或湿敷患处。干痂较多或有脓性分泌物,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用后述药物。
(2)涂药与敷药
局部清洗之后,视渗液多少,可分别选用青黛散、黄连粉撒于创面,或麻油加上述药粉调敷。渗液较少或已干水时,可涂用氧化锌糊剂,或各种类固醇软膏。如继发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则应配合应用抗生素软膏。
2、其他疗法
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若能查出致敏原,可试用脱敏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旋耳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旋耳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未能及时治疗,或体质虚弱,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或发展为断耳疮,造成耳廓畸形。
预后-危害性:
1、如果患病日久,耗伤阴血,或脾胃素弱,阴血化生不足,耳窍失养,加上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
2、如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发展为断耳疮,造成耳廓畸形。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明确诊断,正确辨证用药,坚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旋耳疮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保持耳部皮肤清洁干燥、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耳部湿疮常因病情反复发作,奇痒难忍,易产生急躁、恼怒或悲观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平时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平和。
2、适当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病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合理使用外用药,忌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3、忌用开水、盐水、花椒水、肥皂水等清洗皮疹。
4、服药后应多饮水,龙胆泻肝汤中有活血理血的中药,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肤清洁,禁止用手搔抓及热水洗烫皮损处。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渗液较多者,随时更换衣被,避免感染。
3、急性发作时,局部皮肤应少洗为佳,即使有糜烂、渗液、水疱,以免使糜烂面扩大。
4、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常气味及粉尘的刺激。
5、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疹色泽、形态、大小、范围、糜烂、渗液、流脓情况、瘙痒程度及全身情况。
2、若发现患者皮肤反复渗液,浸润成片,奇痒难耐,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注意观察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及时给予调整。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耳部检查、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及荤腥食物,如海鲜、香菇、牛肉、羊肉等。过敏性体质者忌食异性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等,避免诱发。
饮食建议:
1、风热湿邪犯耳的患者饮食宜清淡,可多食冬瓜、西瓜、丝瓜、赤小豆、绿豆、苦瓜等。
2、血虚生风化燥的患者宜多食补益气血的食物,如菠菜、鸡蛋、木耳、银耳、猪肝、瘦肉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3、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4、忌食易引发邪毒的食物,如蛋类、豆类制品。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注意耳部清洁卫生,避免引起过敏的因素,积极治疗中耳炎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黄水疮等疾病。
2、注意耳部卫生,戒除不良的挖耳习惯,勿随意挖耳。
3、沐浴时避免污水入耳,及时将外耳道的水吸干,污染有脓液的枕头应及时更换。
4、避免引起过敏因素,如动物皮毛、油漆、化妆品、药物等。
5、饮食有节,忌食辛辣刺激及荤腥食物,如海鲜、香菇等。
6、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若发现某些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应忌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