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英文名称: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疾病英文名称: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L
疾病别名: 恶性血管内皮瘤病、血管内淋巴瘤病、系统型增殖性血管内皮瘤病
疾病概述: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L),又称为恶性血管内皮瘤病或血管内淋巴瘤病等,是一种少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CD11a、CD49d等黏附分子异常有关。患者很少出现淋巴结受累,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发热、神经系统及皮肤病变等。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头晕、感觉或运动异常、神志改变、痴呆、癫痫、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皮疹、皮肤瘙痒、皮肤斑块、皮肤溃疡、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水肿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CD11a、CD49d、CD29等黏附分子异常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T、MRI、PET/CT、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肿瘤,病情进展快,患者通常在起病数天或数周内死亡,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淋巴瘤常见表现,临床诊断困难,并且本病对化疗反应差,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临床分类: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地域分布不同,分为西方型(经典型)和亚洲变异型。其中,西方型多见于西方国家;而亚洲变异型仅见于亚洲人,多见于日本等地。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病,仅占所有淋巴瘤的1%,估计发病率<1/百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人(34~9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总述: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IVLBL细胞上异常表达的CD11a、CD49d有关。这些黏附分子异常表达,可使肿瘤细胞与表达CD54(CD11a配体)及CD106(CD49d配体)的内皮细胞结合,从而引起发病。
症状-总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其中,西方型的主要表现为受累器官症状,以神经系统或皮肤病变多见;而亚洲变异型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西方型的主要表现
(1)B症状:是指部分淋巴瘤患者在出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以发热(体温>38℃,持续3天以上)、盗汗、体重减轻(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体重减轻>10%)多见。西方型患者约半数以上会出现B症状,约1/4患者B症状为仅有临床表现。
(2)神经系统受侵表现:是本型患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40%~70%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多伴有其他部位受侵。本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多样且无特异性,如头痛、头晕、感觉或运动异常、神志改变、痴呆、癫痫、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马尾综合征等。
(3)皮肤病变:也是本型较为常见的受累部位,约10%~60%患者会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多发或单灶的斑丘疹、皮下结节、斑块、肿块、紫癜、溃疡等,好发于四肢近端、下腹部和乳房下缘等部位。
(4)其他部位受侵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肝脏、脾脏、骨髓、心脏、肺、胃肠道、泌尿系统等部位受累表现,而淋巴结受累少见(约10%)。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贫血、腹痛、腹泻、腰痛、水肿、少尿、血尿等症状。
2、亚洲变异型的主要表现
亚洲变异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主,患者常有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表现,而神经系统和皮肤受累少见。
症状-病情发展:
本病呈现迅速进展的播散性和致死性。
症状-并发症: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可并发脑血管病变、脑梗死、外周神经疾病、多关节炎、肺间质病变、肺小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肝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最近饮食怎么样?二便怎么样?
6、最近有没有体重明显减轻?
7、您有没有基础疾病?最近接触过放射性物质吗?
8、家族中有过类似症状的人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我还有多长时间?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感觉或运动异常、神志改变、痴呆、癫痫、偏瘫、共济失调、皮疹、皮肤斑块、皮肤溃疡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T、MRI、PET/CT、病理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皮疹、皮肤溃疡、水肿、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有助于诊断。
2、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判断有无肾区叩痛、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啰音、心脏杂音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异常、智力低下、癫痫发作、步态不稳、站立困难、肌力及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有助于初步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本病患者血常规多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减少等贫血表现,以及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2、血生化
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血生化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
3、血沉
患者多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提示病情处于进展期。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由于本病侵袭性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尽快考虑行多部位的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常用于本病的活检部位包括骨髓、外周血、肝脾、皮肤、肺脏、消化道等。本病在所有受累部位均可出现特征性镜下病理表现(肿瘤细胞局限在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的管腔内)。另外,约90%患者存在典型的免疫组化表型,CD19、CD20、CD22、CD79α阳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MRI
胸腹部CT,以及头部CT、MRI,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但因本病的肿瘤一般不会形成肿块,因此在CT及MRI上并不具有特征性改变。
2、PET/CT
PET/CT是将PET和CT二套设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PET/CT融合图像,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为肿瘤寻找原发病灶、恶性肿瘤准确分期等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部分学者,认为PET/CT对于本病查找可能的病理活检部位,具有一定价值。本病患者行PET/CT检查时,可在受累的器官组织呈代谢性积聚图像,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活检部位。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发热、感觉或运动异常、神志改变、痴呆、癫痫、偏瘫、共济失调、皮疹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T、MRI、PET/CT、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急性白血病、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患者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以及肿瘤细胞在血管内聚集等表现。因此在与本病的鉴别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常表现MPO,但不表达B细胞标记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表现B细胞或T细胞标记,但同时表达TdT,而本病患者TdT阴性。
2、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组化主要表现为T细胞标记物及CD56,且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而本病无此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罕见,尚无大样本的关于治疗的对照试验。目前,多按照小规模病例总结及经典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全身联合化疗。仅出现皮肤病变者可采取放射治疗,只有少数患者有机会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部分患者可能通过化学药物治疗提高生存率,具体详见放化疗。
治疗-相关药品:
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卡莫司汀、甲泼尼龙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放化疗:
1、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
(1)目前,多推荐采用含蒽环类的化疗方案,如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E(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BAOCD方案(博来霉素+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甲氨蝶呤)等。
(2)另外,由于利妥昔单抗在其他类型淋巴瘤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利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CHOP治疗的报道。
(3)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蒽环类的化疗方案多疗效不佳,可采取高剂量甲氨蝶呤或甲氨蝶呤联合卡莫司汀/依托泊苷/甲泼尼龙进行化疗,或者鞘内注射。
2、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目前,放疗仅适用于单发皮肤病变者,并在放疗后应进行巩固化疗,以减少复发。
治疗-其他治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使患者得到长期缓解,可是由于本病进展迅速,患者常于发病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因此,仅有少数患者有机会采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仅出现皮肤病变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较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经典型患者,预后较差;亚洲变异型患者,预后极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感觉或运动异常、神志改变、痴呆、癫痫、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皮疹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本病进展迅速,侵袭性强,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肝脏、脾脏、肺部、肾脏、骨髓等全身多器官损害。
3、本病可并发脑血管病变、脑梗死、外周神经疾病、多关节炎、肺间质病变、肺小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减退、肝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仅出现皮肤病变者,经积极诊治,本病一般可获得长期缓解;出现中枢系统病变及亚洲变异型,病死率高,很难被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尚无法根治。
预后-复发性:
复发率约50%,中位进展时间为7个月。
预后-生存周期:
经典型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32%左右,中位生存期约为12个月;仅出现皮肤病变者,中位生存期约为18个月;亚洲变异型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32%左右,平均生存期约为6个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延长生存周期。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呈现迅速进展的播散性和致死性,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慌、焦虑的负面情绪,并且丧失信心,抗拒治疗。
2、护理措施
家属要多疏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严重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可进行散步等。
4、注意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对于出现神志改变的患者,避免其自行外出,家属应适当陪护。
6、建议患者穿柔软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皮损处。
7、日常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外伤出血。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1个月后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家属应为其准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强患者的食欲。
4、适量饮水,保持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2、注意自我保护,日常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