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药物热疾病英文名称: drug induced fever疾病概述: 药物热(drug ...
养生
疾病名称: 药物热
疾病英文名称: drug induced fever
疾病概述:
药物热(drug induced fever)是一种典型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药物热的发生机制多样,包括变态反应、热原反应、体温失控、药理作用、特异质反应、给药刺激等。患者发热出现的时间不定,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还可出现如皮疹、哮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症状。药物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停用致热药物,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补液、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等处理。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皮疹、哮喘
主要病因: 由变态反应、热原反应、体温失控、药理作用、特异质反应、给药刺激等导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再激发试验
重要提醒: 药物热患者如不及时停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时查明致热药物,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药物热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3%~5%,但常被误诊或不报告,实际发生率应高于此比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肿瘤患者、螺旋体感染患者、过敏体质者发生药物热的风险高。
病因-总述:
药物热发生的机制呈多样性,包括变态反应、热原反应、体温失控、药理作用、特异质反应、给药刺激等,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热的原因尚不清楚。
病因-基本病因:
1、变态反应
药物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是药物热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这类药物热常伴有皮疹、关节痛、哮喘等过敏表现。
2、热原反应
是药物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被微生物、内毒素或其他外源性致热原污染所致。最常见的是输液反应。
3、体温失控
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二乙胺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过量甲状腺素升高基础代谢率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收缩外周血管、阿托品抑制排汗而使散热减少。
4、药理作用
如某些抗生素大量杀灭病原体会释放出内毒素而引起发热;抗癌药使大量肿瘤细胞迅速破坏并被机体吸收时,也会导致发热反应。
5、特异质反应
如氟烷和琥珀胆碱在遗传性代谢异常的个体中引起的恶性高热。
6、给药刺激
如静脉注射给药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某些药物引起无菌性脓肿亦可导致发热。
7、机制不明
相当多的药物引起发热的机制还未能阐明,如两性霉素B、放射造影剂引起的发热。
症状-总述:
药物热患者的热型变异很大,可以呈持续性低热,也可以表现为间歇性高热。药物热的出现时间与药物种类、机体状态有关。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哮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典型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个别患者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
2、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
3、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一般情况良好,甚至亦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
4、少数患者症状较重,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
5、部分患者伴有其他过敏症状,如皮疹、哮喘等。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褪,或甚至终生不褪。
症状-并发症:
通常药物热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超高热,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就医-急诊指征:
1、持续性低热或间歇性高热。
2、大量皮疹、哮喘。
3、头痛、肌肉关节酸痛。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服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有无其他引起发热的原因,再激发试验有助于诊断,但应谨慎使用。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生化
医生可通过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等变化情况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判断患者的发热是否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同时医生还可检查患者有无其他疾病相关表现,有助于诊断。
2、再激发试验
指再次用药后检查患者在短时间内是否重新出现发热,但再激发试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必须慎用。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发热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体温的变化情况,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服药后发热经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疾病存在,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其它可能导致发热的原因,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药物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停用致热药物,通常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如果患者发热症状严重或停药将引起更大风险时,也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对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液,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
3、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比如冰袋降温、冰帽降温、温水擦浴降温、酒精擦浴降温等,但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
治疗-药物治疗:
1、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如果患者酒精过敏,禁用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
2、对于原发病必须应用致热药物时,应在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同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并注意观察。
治疗-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通常药物热患者停用药物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预后较好,不会危及生命。症状较重或无法停药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也可得到缓解。如果短时间内再次用药,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如不及时停药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危害性:
药物热会引起发热、皮疹、哮喘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可能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部分患者还可能发生严重高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停用致热药物后患者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性:
通常患者经治疗后可以治愈,症状得到缓解,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及个人卫生,注意保暖,做好皮肤护理,遵医嘱用药,促进疾病康复。同时按时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高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心情烦躁,情绪易波动,表现悲观、抑郁、失去信心。
2、护理要点
(1)家属要多安慰、开导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稳定其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地配合治疗。
(2)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用药或增减药物剂量,尽量避免多种药物一起使用。
2、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调整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干净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3、体温下降时出汗多,需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衣物,预防感冒。
4、多饮水,防止脱水,同时可促进药物排泄。
5、有皮疹者要做好皮肤护理,穿宽松、柔软的衣裤,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2、高热、降温时需多饮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脱水。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方法可以预防药物热的发生。
1、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私自滥用药物。
2、过敏体质病人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
3、禁止使用过期及可疑变质的药物,以防药物热或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