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夜啼疾病英文名称: nocturnal crying疾病概述: 夜啼(nocturnal...
养生
疾病名称: 夜啼
疾病英文名称: nocturnal crying
疾病概述:
夜啼(nocturnal crying),是指以小儿夜间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毎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婴儿。发生与先天不足、护理不当,暴受惊恐有关。啼哭是新生儿及婴儿的一种生理活动,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方式。如果因为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热或过冷等引起啼哭,通过喂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很快停止,不属病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长时间啼哭不止,睡眠不足,会影响小儿健康。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心脏、脾脏
常见症状: 小儿夜间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毎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
主要病因: 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护理不当、暴受惊恐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X线、B超检查
重要提醒: 若小儿出现夜间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毎夜定时啼哭,白天能安静入睡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长时间啼哭,睡眠不足,而影响小儿健康
临床分类:
1、脾寒气滞
主要表现为,夜间啼哭,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揉按,伴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2、心经积热
主要表现为夜间啼哭,哭声洪亮,见灯光更加严重,哭时面色口唇发红,伴有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紫。
3、暴受惊恐
主要表现为夜间突然啼哭,神情不安,稍有声、光刺激则惊恐、哭闹,手足、肌肉微微抽动,紧偎母怀,面色时青时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青紫。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婴儿。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主要为孕母素体虚寒或孕母性情急躁,遗患于胎儿,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护理不当,暴受惊恐。病位在心、在脾,以实证居多。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不足
由于孕母虚寒体质,导致小儿出生后先天不足,脾胃虚寒,夜间脾寒更加严重,出现腹痛,啼哭不止。或孕母性情急躁,或患病后治疗用药使用不当,火热内蕴,导致小儿出生后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
2、饮食不节
孕母平时贪凉,多食寒凉性食物,由奶水影响及小儿,导致孩子受凉,导致脾胃虚寒,或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温燥性食物,火热内蕴,影响及小儿,导致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
3、护理不当
出生后护理不当,腹部受寒,或用冷乳哺食,导致寒邪直中脾胃,入夜脾寒更加严重,所以腹痛,啼哭不止。或平时穿着过暖,导致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
4、暴受惊恐
小儿活动范围增大,缺乏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对外界一切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和防范,如果突然遇到异常情况,或听到特异声响常致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扰动神明,则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惊惕叫扰,啼哭不止。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白天能安静入睡为主要特征。根据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及兼症不同,可分为脾寒、心热、惊恐三种。
症状-典型症状:
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白天能安静入睡,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因脾寒引起的哭声低微、时哭时止,因心热引起的哭声响亮、啼哭不止。因惊恐引起的哭声尖锐、骤然发作。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夜间啼哭不止,白天能安静入睡。
2、或伴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食欲不振。
3、或伴有烦躁不宁,大便秘结。
4、或伴有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儿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夜间哭闹不止、白天安静入睡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症状?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如口疮、肺炎、泄泻等?
4、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7、最近有受过什么惊吓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夜间哭闹不止、白天能安静入睡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X线、B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胃脘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一般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B超是优选的检查。用于排除因肠套叠引起的小儿啼哭。
2、X线检查
胸部、腹部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肺部、腹部的情况,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夜间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毎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生理性夜啼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夜啼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腹部受寒、护养过温、暴受惊恐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儿,夜间啼哭,时哭时止,或毎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
(2)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排除因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
3、辅助检查
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诊断-鉴别诊断:
1、生理性啼哭
因饥饿、惊恐、尿片潮湿、衣着过冷或过热等引起的啼哭,可通过给予乳食、安抚、更换尿片和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属生理性啼哭。生理性啼哭哭声多洪亮有力。而有些婴儿的不良习惯,如习惯点灯而眠、摇摆而眠、怀抱而眠等,一旦改变也可引起啼哭不止,此为拗哭,应注意纠正。
2、病理性啼哭
凡能引起身体不适或疼痛的任何疾病,均可致小儿哭闹不安。除外生理性啼哭,若小儿长时间反复啼哭不止,则应考虑为病理性啼哭。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如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常有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声;急腹症时可引起阵发性哭闹不安,伴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佝偻病时,常有夜间啼哭,烦躁不安、易惊。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辨证要与辨病相结合,不可将他病引起的啼哭误作夜啼,延误病情。本病临证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分别以温脾、清心和镇惊为基本治疗原则。
治疗-对症治疗:
1、脾寒气滞
(1)若出现大便溏的患儿,可加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2)若出现时有惊惕的患儿,可加用蝉蜕、钩藤、龙骨等。
(3)若胎禀怯弱,出现哭声低弱,形体羸瘦的患儿,可酌用附子理中汤温补元阳。
2、心经积热
(1)若出现烦躁不安,腹胀,便秘的患儿,可加用栀子、大黄等。
(2)若乳食积滞,出现腹部胀满的患者,可加用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3、暴受惊恐
(1)若出现睡中时时惊惕的患儿,可加用钩藤、蝉蜕、菊花等。
(2)若出现喉有痰鸣的患儿,可加用僵蚕、郁金等。
(3)若出现腹痛、便溏的患儿,可加用白芍、木香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脾寒气滞
(1)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2)常用中药:乌药、高良姜、炮姜、砂仁、陈皮、木香、香附、白芍、甘草、桔梗。
(3)中成药:启脾丸。
2、心经积热
(1)方药:导赤散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淡竹叶、通草、甘草梢、黄连、灯心草。
(3)中成药:导赤丸、珠珀猴枣散、金黄抱龙丸。
3、暴受惊恐
(1)方药:远志丸加减。
(2)常用中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人参、茯苓。
(3)中成药:健儿乐冲剂、八宝惊风散。
治疗-相关药品:
启脾丸、导赤丸、珠珀猴枣散、金黄抱龙丸、健儿乐冲剂、八宝惊风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针刺中冲、内关穴位,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证。
2、推拿疗法
主穴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脾寒配补脾土,揉足三里、关元;心热配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惊恐配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或由轻到重、交替按摩百会、四神聪、风池。
3、中药外治
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
治疗-治疗周期:
夜啼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夜啼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排除他病引起的啼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治疗,长时间啼哭不止,睡眠不足,会影响小儿健康。
预后-危害性:
如果婴儿长时间啼哭,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营养吸收和健康。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调护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喂养护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生。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多情感交流,保持衣物清洁干净、保持周围环境舒适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鼓励通过拥抱和抚摸,说话和唱歌,促进与患儿的情感交流,使患儿有安全感,尽快适应周围环境。
2、乳母应注意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影响胎儿,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脾寒气滞证的中药汤剂宜温热服,心经积热证的中药汤剂宜温服。
3、朱砂安神丸具有镇惊安神作用,但只能短时期少量服用,不宜长服。
4、蝉蜕、僵蚕动物类药物,水煎加热后可致蛋白凝固影响疗效,所以应研末冲服为宜。
5、婴儿在服中药汤剂时,宜少量多次频服,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课加一些白糖调味。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防止受凉。
2、婴儿无故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尿布等,及时处理。
3、保持婴儿衣被整洁,注意检查衣服被褥等有无异物,刺激皮肤。
4、每日睡前用温水给小儿洗浴,保持身体各部位清洁干燥。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小儿啼哭的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2、注意观察腹痛性质、大便性状,与寒暖、饮食的关系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X线检查、B超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乳母饮食应营养丰富,少食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小儿喂养应合理,婴儿满月前按需哺乳,随着成长逐渐定时喂养,食物寒温相宜,适时添加辅食。
饮食建议:
1、注意睡前进食不可过多,以免胃不和,卧不安。
2、患儿平时哺乳不可过量,每天保证水的摄入量。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体质、饮食、护理、惊吓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饮食有节、注意护理得当,避免受惊吓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孕妇及乳母不宜过食寒凉与辛辣热性食物,孕期适当补充钙剂。
2、新生儿注意保暖而不过热,腹部保暖。
3、保持环境安静,睡眠时光线适度。
4、乳儿喂食以满足需要而不过量为原则。
5、不要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逐渐减少夜间哺乳次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6、对夜间突然哭吵不止,要注意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皮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