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乙胺嘧啶中毒疾病概述: 乙胺嘧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略甜,为目前常用的防疟药物。乙胺嘧啶...
养生
疾病名称: 乙胺嘧啶中毒
疾病概述:
乙胺嘧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略甜,为目前常用的防疟药物。乙胺嘧啶中毒可因误服大剂量药物、儿童服用成人剂量、长期应用乙胺嘧啶等原因引起,母亲大量服用后可引起胎儿及哺乳的婴儿中毒。乙胺嘧啶中毒患者可出现血液和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心悸、发热、全身出血等。发生乙胺嘧啶中毒后,可通过催吐、洗胃、补液、输血、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心悸、发热、全身出血
主要病因: 由误服大剂量药物、儿童服用成人剂量、长期应用本药等导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发生乙胺嘧啶中毒后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不良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儿童发生中毒风险高。
病因-总述:
乙胺嘧啶是抗疟药,误服大剂量药物、儿童服用成人剂量、长期应用均可引起乙胺嘧啶中毒,此外母亲误服大剂量乙胺嘧啶后也可导致胎儿、哺乳的儿童中毒。
病因-基本病因:
1、乙胺嘧啶毒性较强,且治疗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故易发生中毒。
2、家庭中备用的本品如放置不当,可被小儿自取大量误服而中毒。
3、在用本品作大规模预防时,有人可能一次误服过大剂量,或以成人剂量给小儿内服,均可引起中毒。
4、长期应用,可发生蓄积中毒。
5、母亲误服大量乙胺嘧啶,可致胎儿、哺乳小儿中毒。
症状-总述:
乙胺嘧啶中毒患者的症状与患者的年龄、中毒剂量、应用药物的时间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心悸、发热、全身出血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中毒
(1)小儿中毒症状常在服药后0.5~6小时出现,成人出现症状较慢。
(2)轻者有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胃痛、口渴及烦躁不安,偶有红斑样药疹。
(3)重者出现眩晕、视物模糊、紫绀、心悸、共济失调、四肢震颤、反复抽搐、昏迷,心跳过速、过缓或心律失常等。
(4)中毒患者常有低热,也有高热达40℃的患者。
(5)小儿中毒时,多突然发生惊厥、昏迷、高热、青紫,可因惊厥不止导致严重后果。
(6)血液系统受损可有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2、慢性中毒
内服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治疗剂量时,可以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牙龈炎、口腔炎、萎缩性舌炎、胃炎、回肠炎、结肠炎、皮肤着色、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症状-并发症:
1、急性中毒严重患者可发生阵发性全身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
2、乙胺嘧啶中毒可导致肝脏、淋巴结、肾上腺皮质、骨髓和肾盂损害。
就医-急诊指征:
1、服用乙胺嘧啶后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
2、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心悸。
3、发热、全身出血。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乙胺嘧啶中毒患者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3、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4、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症状出现?
2、症状是何时出现的?
3、症状有减轻或加重吗?
4、近期有没有服用药物?服用了何种药物?
5、服药剂量多少?
6、服药多长时间了?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3、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4、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服用乙胺嘧啶后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心悸、发热、全身出血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可能难以进行详细检查。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能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检查患者是否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是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检查是否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相关表现。
2、肝、肾功能检查
患者还可能存在肝脏、肾脏等损害情况,医生可通过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询问患者既往乙胺嘧啶的使用情况,了解患者症状出现后是否进行了紧急处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发生急性乙胺嘧啶中毒后应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液、输血等治疗,并通过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轻症患者可多饮糖水、萝卜汁、茶水等,辅以必要的对症治疗。
2、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静脉补液,促进排泄。
3、如果患者发生呼吸抑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处理;患者恢复自动呼吸后可酌情停止。
4、出现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出血倾向时,可输入新鲜血液。
治疗-药物治疗:
1、根据患者情况防治惊厥。当患者烦躁不安时,可选择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如果已经发生惊厥,应使用短时效或中时效的止惊剂,比如硫喷妥钠、地西泮、阿米妥钠等。
2、如果患者继发脑水肿,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进行治疗。
3、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可选择叶酸、甲酰四氢叶酸钙、维生素B12等进行治疗。
4、有全血细胞减少、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受损表现的患者,可选择氢化可的松、强的松、丙酸睾丸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如出血明显,可选择酚磺乙胺、肾上腺色腙等药物。
5、深度昏迷患者可选择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苯甲酸钠咖啡因等进行治疗,但剂量不可过大。
6、根据病情酌情选择谷氨酸钠、细胞色素C、B族维生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苯巴比妥钠、硫喷妥钠、地西泮、阿米妥钠、甘露醇、山梨醇、叶酸、甲酰四氢叶酸钙、维生素B12、氢化可的松、强的松、丙酸睾丸酮、酚磺乙胺、肾上腺色腙、苯丙胺、苯甲酸钠咖啡因、谷氨酸钠、细胞色素C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口服急性中毒患者早期可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洗胃可选择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液等。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较好,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则可能因中毒而死亡。
预后-危害性:
乙胺嘧啶中毒可引起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组织损害,甚至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症状得到缓解,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患者在恢复期宜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同时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适当锻炼,并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乙胺嘧啶中毒可引起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胃肠道损害,出现多种症状,甚至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正视自身疾病,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擅自用药或随意增加剂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调整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干净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3、如有肌肉震颤、视物模糊等症状,家属可协助其完成洗漱、进食、入厕等。
4、烦躁不安、抽搐患者可适当增加保护性约束措施。
5、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并清洗衣服,尽量保证每天洗澡。
6、病情允许时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2、食物应易消化,少渣滓,蔬菜和水果应做成菜汤、水果汁食用,进食方式应少量多餐。
3、多饮水,增强代谢。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方法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1、应用乙胺嘧啶时应注意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
2、将药物放到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3、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禁止大量服用乙胺嘧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