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prothrombin def...
养生
疾病名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prothrombin deficiency
疾病概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hereditary prothrombin deficiency)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是凝血酶原缺乏或结构异常。该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少数病例双亲为近亲婚配。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等,也可发生血尿和消化道出血等。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若延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颅内出血,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有遗传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鼻出血、皮肤瘀斑、血尿、月经过多
主要病因: 本病主要因凝血酶原编码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凝血相关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会造成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一经发现需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1、低凝血酶原血症(Ⅰ型缺乏)
抗原和活性同时降低,为纯合子型。
2、异常凝血酶原血症(Ⅱ型缺乏)
抗原水平正常或正常低限,活性降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罕见的一类疾病,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常见于有阳性家族史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病因-总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酶原编码基因突变所致。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在凝血机制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凝血酶原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激活,形成凝血酶(一种蛋白水解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换变成纤维蛋白。若凝血酶原缺乏或结构异常,可使凝血酶缺乏,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从而出现出血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1、父母为近亲婚配。
2、母亲在孕期接触大剂量放射线、致突变的药物,或发生病毒感染等。
症状-总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常见皮肤和黏膜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及月经过多、产后出血、手术或创伤后出血过多等。少数患者还可见消化道、泌尿生殖器、脐带和颅内出血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出血症状。
症状-并发症:
低血容量性休克:当患者大量出血时,可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症状。
2、出现皮肤苍白、肢端湿冷、尿量减少、血压降低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出血、牙龈出血。
2、皮肤经常出现瘀点、瘀斑。
3、女性不明原因的月经过多。
4、创伤后出血不止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的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相关出血症状,应优先去血液内科就诊。
2、情况危急、出血严重者,请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是否受到过严重外伤或进行过剧烈运动?
3、您父母及家族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情况?
4、您最近饮食怎么样?膳食是否均衡?
5、您是否接受过相关的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个情况严重么?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3、我这个病能治好么?
4、我需要接受什么治疗?
5、我的亲属是否也有患病的可能?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口腔黏膜反复出血、皮肤瘀斑、月经过多、创伤后出血不止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在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患者做凝血相关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基因检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凝血相关检查
(1)有关凝血的一般检查均不正常,其中,凝血时间(C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但可用正常血浆或正常纤维蛋白原纠正。PT较APTT更敏感,最敏感的是TT。
(2)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具有诊断意义。
2、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纤维蛋白形成方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量,因异常纤维蛋白原在加入正常血浆后,并不全部转变为纤维蛋白,因此不同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量变化较大,绝大多数显示降低。免疫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常为正常。
3、基因检测
通常采用PCR方法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方法,对凝血酶原基因进行多态性连锁分析,还可应用凝血酶原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需要结合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排除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等相似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获得性凝血酶原:二者均有出血症状,但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存在引起凝血酶原缺乏的原发疾病,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出血、肠道吸收不良、肠道灭菌综合征和口服抗凝剂等,且常与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同时缺乏。实验室检查显示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PT(凝血酶原时间)同时延长,原发病解除后出血可好转。
治疗-治疗原则: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治疗目的是控制出血。无出血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有出血症状的患者,常使用替代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2、加强自我防护,预防损伤出血,及早有效地处理出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暂无相关特效治疗药物。但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可口服抑制排卵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治疗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可采取替代治疗。
1、对出血不严重的患者,可输注新鲜血浆、冰冻血浆或4℃保存血浆。
2、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但需注意,凝血酶原复合物可能引起血栓和DIC并发症,在达到有效止血条件下,需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应用。
治疗-治疗周期: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活动性出血及严重出血患者,若能及时、规范的进行替代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预后不良,可能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预后-危害性:
1、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严重者还可能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
预后-根治性: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目前不能彻底根治。
日常-总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远离危险环境,同时加强生活管理,避免再次出血。症状严重者,还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早有效地处理相关症状。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因此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积极进行自身调整,保持情绪稳定,以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增加出血风险。
(2)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关心与慰籍,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为了避免加重出血或增加出血的风险,患者应该注意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严重出血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还应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因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
2、保持床单平整,衣着轻软、宽松;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避免用力擦洗皮肤。
3、为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患者居住的卧室应将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同时避免用力擤鼻,以防止鼻腔内压力增大而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渗血;避免用手抠鼻或外力撞击鼻部。
4、为防止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局部出血,患者应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5、做好保暖,以防感染风寒。
6、应劳逸结合,避免产生明显的疲劳感。
日常-复诊须知:
出血严重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应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铁质的食物,禁吃油炸、辛辣刺激之物。
饮食建议:
1、高蛋白食物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应选择一些优质、易消化与吸收的蛋白质,以豆制品为主,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2、铁质丰富的食物
出血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患者应多进食含铁量多的食物,例如黑豆、发菜等,防止缺铁性贫血。
饮食禁忌:
1、尽量不要进食过甜、过咸或辛辣刺激性食物。
2、不宜食用油炸食物。因为油炸食物消化缓慢,会加重胃肠负担。
3、避免韭菜等高纤维食物,以免诱发腹胀、腹泻等症状。
饮食-其他注意: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
预防措施:
1、对于有家族史者,婚前应常规进行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不仅可发现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也可发现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基因的携带者。
2、为了减少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儿的出生,携带者均应进行产前诊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