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疾病英文名称: Transmigration of metacerca...
养生
疾病名称: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
疾病英文名称: Transmigration of metacercaria of Isoleptospira
疾病概述: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Transmigration of metacercaria of Isoleptospira)是由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异尖线吸虫幼虫的海鱼及软体动物(如乌贼)等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感染初期常表现为急腹症。慢性期以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形成为特征,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绞痛。治疗上需尽早取出虫体或采用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腹痛、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异尖线吸虫幼虫的海鱼及软体动物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免疫诊断法、分子学诊断法、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疾病。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根据食入含感染期幼虫的生海鱼等海鲜鱼类发病的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异尖线吸虫的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人的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感染性异尖线虫的海鱼及软体动物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喜生食或半生食海鱼及软体动物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北太平洋包括白令海、鄂猛次克海、日本海及我国各海域是本病重要疫源地。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人类进食海鱼及软体动物如乌贼等习惯不同,美国近年因学生食大马哈鱼、鳕鱼、大比目鱼、鲱鱼等海洋鱼类增多;欧洲一些国家居民喜生食腌渍以上海鱼;日本及亚洲一些国喜食生拌海鱼片、鱼肝、卵巢或乌贼,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病因-总述:
本病由于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异尖线吸虫幼虫的海鱼及软体动物(如乌贼)等所致,异尖线虫蚴寄生在人体胃和小肠肠壁,后者中尤以回肠更为多见,一旦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导致各脏器出现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此外,咽喉及口腔黏膜也可累及。
病因-基本病因:
异尖线虫生活史:异尖线虫成虫寄生在海栖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的胃部,虫卵随粪便排入海水并孵出幼虫。幼虫被甲壳类如鳞虾等吞食,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被海鱼如鲱鱼、鳕鱼、鱿鱼及日本七鳃鳗、乌贼等吞食后,感染期幼虫寄居在其肌肉或腹腔中。被鲸等捕食后,幼虫即钻入其胃壁,继续发育为成虫。
症状-总述:
本病的临床表现根据食入含感染期幼虫的生海鱼等海鲜鱼类后的发病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急性期多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绞痛,慢性期多表现为突发腹痛、间歇加重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期
多在食含感染期幼虫的生海鱼等海鲜鱼类后12小时内发病,呈现上腹部剧烈绞痛、恶心、呕吐。
2、慢性期
食海鱼等1~5天突然发生上腹部、或下腹部剧烈疼痛,间歇加重,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右下腹痛患者类似急性阑尾炎。当虫体被肉芽组织包围可形成肿块;在食道、肝、肾、肿等处异位症状多不典型。
症状-并发症:
1、肠梗阻
虫体阻塞在肠道,可导致肠梗阻。
2、肠穿孔
异尖线吸虫幼虫可以由肠内侵入到肠外组织,形成肠穿孔。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呕吐物是什么颜色的?
3、发病前吃什么了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同桌吃饭的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是吃坏东西了吗?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进食海鱼及软体动物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建议做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免疫诊断法、分子学诊断法等,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还会了解患者精神状况,有无腹肌紧张,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肿块。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免疫诊断法
常用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用于辅助诊断本病。
2、分子学诊断法
取患病处的组织,进行核酸的提取,与异尖线吸虫基因序列进行对照,用以确诊本病及鉴定虫种。
3、血常规
感染者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粪便隐血试验
急性期大部分患者粪便隐血试脸阳性。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法:手术切除标本,可经病理检查作出诊断,侵入组织的虫体,据实验结果,一般在感染后5~10天崩解。
检查-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检出食道或胃幼虫,有助于确诊本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在胃肠外的异尖线吸虫。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生食海鱼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在结合免疫诊断法、分子学诊断法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炎较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全身症状。可通过辅助检查相鉴别。
2、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通过询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相鉴别。
3、消化道肿瘤
消化道肿瘤和本病慢性期患者都有腹痛、腹部肿块症状。但消化道肿瘤患者病史一般较长,可伴消瘦、乏力等不适。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寄生在胃或食道者应尽可能在早期取出虫体。对难以找到虫体的患者可用药物保守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对难以找到虫体的患者可用阿苯达唑保守治疗,阿苯达唑为驱肠虫药,并辅以抗感染和抗过敏药进行治疗。少数使用阿苯达唑的患者有口干、乏力、思睡、头晕、头痛以及恶心,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但均较轻微,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若不适严重,应及时咨询医生。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1、对寄生在胃或食道者可在内镜下将虫取出。
2、对难以找到虫体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一旦发现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立即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的患者经过取虫或药物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疾病,影响患者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并且,家中厨具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4、身体痊愈后应规律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饮食调理: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吃优质高蛋白食物,如豆腐、瘦肉。
2、清淡饮食,吃应季的蔬菜水果。
3、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4、注意饮食卫生,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禁忌:
1、禁止吃生食或者半生食。
2、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避免吃生食和半生食,特别是海鲜,应严格烹饪熟后食用。
2、家庭厨具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