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疾病英文名称: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
疾病英文名称: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
疾病概述: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是指胃及(或)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入食管。这在小儿中十分常见,绝大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多见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功能性反流常见于婴幼儿,不引起病理损害;病理性反流较少见,反流症状持续存在,常合并吸入性肺炎、窒息和生长发育障碍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胃、食管
常见症状: 呕吐、反酸、烧心、打嗝
主要病因: 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检查项目: 食管钡剂造影、胃镜检查、病理活检、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造成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不良后果,因而需要遵医嘱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发生于婴幼儿。
病因-总述:
本病是以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障碍为主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食管下括约肌(LES)结构受损、LES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当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损伤时,可导致本病。消化系统疾病、高脂肪食物等可引起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常见于导致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损害的屏障功能降低。
症状-总述:
小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与反流的强度、持续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小儿的年龄有关。反流和烧心是本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除此之外还有胸痛、吞咽困难、咽喉痛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反流本身引起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呕吐,奶后呕吐为典型表现。多数患儿虽未经临床治疗,可在半年至1年内自行缓解,实际上这部分患儿属生理性反流范畴。仅少数患儿表现为反复呕吐,并逐渐加重,由此可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年长患儿可有反酸、打嗝等表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所引起的症状
由于胃内容或十二指肠内容含有大量的攻击因子,引起食管黏膜的损害。年长小儿可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吞咽性胸痛等症状。食管病变重者可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而出现呕血或吐咖啡样物,此类患儿多见贫血。
3、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
部分患儿因吸入反流物而反复出现呛咳、哮喘、支气管炎和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夜间发作。
症状-并发症:
1、食管狭窄
长期反复的胃食管反流可引起食管炎,食管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纤维组织增生,进而瘢痕形成,导致食管狭窄甚至短缩。
2、出血和穿孔
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黏膜充血糜烂,可发生少量出血,长期可引起小儿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少数严重病例由于食管溃疡可发生较大量出血,甚至穿孔。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孩子是多少周出生的?
2、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平常给孩子拍嗝吗?
3、吃完奶就吐吗?呕吐物中都有什么?拍完嗝也吐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反酸、烧心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食管钡剂造影、胃镜检查等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胃食管反流病患儿缺乏比较特异的体征。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消化系统外的症状,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其他疾病。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医生取患儿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该检查可以确定食管炎症程度,并有助于诊断相关的上消化道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食管钡剂造影:对于不愿意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可进行食管钡剂造影。该检查对诊断本病的敏感性不高,但有助于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临床上小儿胃食管反流的表现轻重程度不一,而且相当一部分胃食管反流属生理现象,不同年龄小儿的胃食管反流表现又不尽相同,因此客观准确地判定反流及其性质十分重要。小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应根据临床有明显的反流症状,如呕吐、反酸、烧心或与反流相关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有明确的胃食管反流客观证据。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抗酸药等,而且通常为联合用药。此外,还应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应作为治疗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避免进食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睡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
治疗-药物治疗:
1、抑酸药
由于本病常见直接损伤因素为胃酸及胃蛋白酶,抑制胃酸成为基础治疗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PPI抑酸作用强,疗效确切,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也是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酸能力较PPI弱,适用于轻至中症病人,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2、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可通过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而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并缩短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这类药物适用于轻症病人,或作为与抑酸药联用的辅助用药。
3、抗酸药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病人临时缓解症状。常用的抗酸药物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铝碳酸镁咀嚼片等。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治疗-相关药品: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碳酸氢钠、氢氧化铝、铝碳酸镁咀嚼片
治疗-手术治疗:
Nissen手术:即胃底折叠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反流手术。可升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形成有效的食管胃抗反流正压屏障;增加腹段食管长度,充分维持贲门部的闭合状态;折叠的胃起活瓣作用,允许食管内容单方向通过;紧缩了膈食管裂孔。多数患儿术后症状缓解。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多样,个体差异性较大,内科治疗可以缓解大多数病人的症状,预后良好,但易复发,多数患者症状反复,病程迁延。
预后-危害性:
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部分患儿症状反复,迁延不愈。
日常-总述:
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帮助患儿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儿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降低患儿日常生活质量。且本病有可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儿家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家长,避免其过度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医生,给予患儿恢复的时间,更好地帮助患儿配合治疗,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日常-用药护理:
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给予患儿用药,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若患儿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可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可在休息时保证头高脚低位,适当垫些软垫。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倒立。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勤打扫卫生。
5、患儿应避免吃饭后立即平躺,并且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儿需要家长更加精心的照料,应保持患儿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休养。
2、术后患儿需先静脉输注营养液,逐步过渡到母乳或者奶粉喂养。家长应遵医嘱给予患而营养支持,避免过度喂养。
饮食调理:
患儿家长在帮助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给予患儿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患儿家长应遵医嘱为患儿准备饮食,保证患儿高蛋白、低脂饮食。
2、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
3、对于6个月以上患儿,可适当给予辅食添加,应遵循每次添加一种辅食,并维持3天的原则,观察患儿是否过敏。
4、建议家长保持患儿坐位或者半坐位喂养,并且喂食后抱起患儿拍背使其打嗝。
5、建议患儿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患而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避免进食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
3、避免患儿睡前2小时内进食。
4、避免喂养患儿过饱。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避免喂养儿童过饱,在喂养儿童后可抱起儿童拍背使其打嗝,避免儿童吃饭后立即平躺。
2、避免儿童倒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