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月经后期疾病英文名称: delayed menstruation疾病别名: 经期错后、经...
养生
疾病名称: 月经后期
疾病英文名称: delayed menstruation
疾病别名: 经期错后、经行后期、经迟
疾病概述:
月经后期(delayed menstruation)又称为经期错后、经迟,是指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兼见,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较好,否则可发展为闭经。西医学中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激素血症等均可引起月经后期,可参照本病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子宫
常见症状: 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外感寒邪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妊娠试验
重要提醒: 若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发展,出现闭经或不孕。
临床分类:
1、肾虚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伴有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血虚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小腹绵绵作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3、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伴有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4、实寒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伴有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怕冷,肢体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5、气滞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红或有血块;伴有精神抑郁,小腹胀痛,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6、痰湿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经血夹杂黏液;伴有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胃脘胀闷,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大便溏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致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安时满溢,遂致本病。
2、情志失调
平时长期抑郁,或突然忿怒,或长期忧愁,情志内伤,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滞胞脉,气血运行缓慢,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发为本病。
4、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脏腑经络机能减弱,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滞胞脉,气血运行缓慢,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发为本病。
5、外感寒邪
经期产后,寒邪内侵,或调摄失宜,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脉受阻,发为本病。
6、久病体虚
(1)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气血化生不足,血海充盈延迟,发为本病。
(2)体质素弱,营血不足,久病失血,,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为主要特征。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延后、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症状-典型症状:
1、既往月经正常。
2、月经周期延后为显著特征。月经周期延后超过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可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
4、可伴有胸胁、小腹胀满或疼痛。
症状-并发症:
闭经
本病若治不及时或失治,日久病深,容易发展成闭经,表现为停止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连续出现2个周期。
2、或伴有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
3、或伴有胸胁、小腹胀满或疼痛。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经期周期延后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月经持续时间或月经量的变化?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小腹胀满或疼痛、腰酸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月经周期延后的变化?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妊娠试验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妇科检查,用于排除炎性、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
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
2、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测定血清E2、P、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垂体催乳激素、睾酮,有助于诊断有无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高催乳素血症等。
3、妊娠试验
通过测定血液或尿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有助于排除妊娠或妊娠相关性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卵巢、子宫发育不良,多囊卵巢,以及子宫内膜的厚度。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月经间期出血、崩漏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3、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妊娠试验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早孕
育龄期妇女有性生活史,既往月经正常,如月经过期不至,应首先排除妊娠。如为妊娠,则尿妊娠试验呈阳性,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B超可探及宫腔内有孕囊,或有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头晕、神情倦怠,嗜睡等。月经后期无上述表现,既往多有月经延后病史。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调整周期为主,应重在平时。治法应本着“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但不可过用滋腻或温燥之剂,更不宜过用攻破,以免滋腻碍阳,辛燥劫阴,大攻大破,损其气血。治疗过程中还可根据患者基础体温按照经后期、氤氲期、经前期、月经期冲任胞宫的阴阳气血消长转化、精血藏泄规律因势利导适时用药,促进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肾虚证
(1)若肾气不足,日久伤阳,出现腰膝酸冷的患者,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淫羊藿等。
(2)若出现带下量多清稀的患者,可酌加鹿角霜、金樱子等。
2、血虚证
(1)若伴有月经量少的患者,可加用丹参、鸡血藤等。
(2)若出现经行小腹隐痛的患者,可加用白芍、阿胶等。
3、虚寒证
若出现经行小腹痛的患者,可酌加巴戟天、淫羊藿、小茴香等。
4、实寒证
(1)若出现经行腹痛的患者,可加用小茴香、延胡索、香附等。
(2)若出现月经量少的患者,可酌加丹参、益母草等。
5、气滞证
(1)若出现经量过少、有块的患者,可加川芎、丹参、桃仁等。
(2)若小腹胀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莪术、延胡索等。
(3)若胸胁、乳房胀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柴胡、郁金、川楝子、王不留行等。
6、痰湿证
(1)若脾虚,出现饮食减少,神情疲倦,肢体乏力的患者,可加用人参、白术。
(2)若胃脘胀闷,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砂仁、木香。
(3)若出现白带量多的患者,可加用虎杖、车前子等。
(4)若月经久不至的患者,可加用当归、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肾虚证
(1)方药:当归地黄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3)中成药:安坤赞育丸、滋肾育胎丸。
2、血虚证
(1)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
(3)中成药:定坤丹、乌鸡白凤丸、当归养血丸、女金胶囊。
3、虚寒证
(1)方药:温经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牡丹皮、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3)中成药:艾附暖宫丸。
4、实寒证
(1)方药:温经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白芍、桂心、牡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3)中成药:少腹逐瘀胶囊、妇科万应膏、活血调经丸。
5、气滞证
(1)方药:乌药汤加减。
(2)常用中药: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3)中成药: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经前安片。
6、痰湿证
(1)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3)中成药:二陈丸。
治疗-相关药品:
安坤赞育丸、滋肾育胎丸、定坤丹、乌鸡白凤丸、当归养血丸、女金胶囊、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胶囊、妇科万应膏、活血调经丸、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经前安片、二陈丸。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可以调理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尤其通过调理冲任气血、阴阳可达到改善胞宫功能、调理月经周期的目的。灸法可温经散寒,可用于血寒证月经后期。
1、体针
主穴取气海、三阴交、归来。气海、三阴交用补法,归来用泻法。
2、耳针
使用王不留行籽,选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
3、艾灸
血虚证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穴;肾虚证取八髎、归来、三阴交穴;血寒证取关元、八髎、三阴交、足三里穴;气滞证选关元、命门、肩井、太冲穴。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月经后期若治疗得当、及时,一般预后较好,若与月经量少同时出现,或治疗不及时或治不得当,可发展为闭经或卵巢早衰。
预后-危害性:
1、若与月经量少同时出现,或治疗不及时或治不得当,可发展为闭经或卵巢早衰。
2、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预后-治愈性:
本病若及时诊断,正确辨证治用药,适当饮食情志调护,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月经后期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精神上要保持健康,心情舒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各种不良的情绪刺激。
2、对长期月经不调不必过于担心,月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气偏盛,此时情绪易于波动。
3、个别在月经期有下腹发胀、腰酸、乳房胀痛、轻度腹泻、容易疲倦、嗜睡、易怒或颜易忧郁等情况,均属正常,不必过分紧张。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并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3、寒证汤剂宜热服,热证汤剂宜凉服,补益药宜热服。
4、虚证者以温经养血为主,服药期间切勿另服过多的滋补药物,以防伤及阳气。
日常-生活管理:
1、月经期不能有性生活,以免感染湿热邪毒、病虫,损伤子宫而发生妇科病。
2、注意保暖,如果经期受寒,可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3、经期不宜参加强体力劳动和剧烈体育运动。劳则气耗,气虚血失统摄,易发生各种月经病。
4、体质虚的人要注意加强营养,如果量较多则应该卧床休息。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月经的量、期、色的情况,以及神志、血压变化。
2、若经血量多,应观察面色和甲床有无苍白,有无活动后心悸等,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注意饮食结构,多食用瘦肉、奶类、谷类、深绿叶蔬菜及含钙丰富的食物。.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建议:
1、气虚的患者宜常食黄芪、山药、薏苡仁等食物,以益气摄血。
2、血寒者宜食温活经血行滞的食物,如艾叶生姜煮鸡蛋。
3、气滞的患者宜食疏肝理气食物,如陈皮、柑橘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3、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应注重调节情志,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做好月经期卫生保健,注意经期及产后卫生,避免受寒、淋雨、涉水。
2、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及剧烈运动。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恐惧、焦虑、郁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生冷或过食辛辣食物。
5、了解月经失调的相关知识,做好自我调摄,合理选用有效的节育方法,减少人流,节制房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