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月经先期疾病英文名称: advanced menstruation疾病别名: 经期超前、...
养生
疾病名称: 月经先期
疾病英文名称: advanced menstruation
疾病别名: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疾病概述:
月经先期(advanced menstruation),又称为经行先期、经早,是指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发生与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治疗得当,预后较好。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一步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预后不良。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月经提前,可按本病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卵巢
常见症状: 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主要病因: 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血常规、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月经周期提前1~2周,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
临床分类:
1、脾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伴有神情疲倦,肢体无力,气短,懒言,小腹坠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肾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3、阴虚血热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4、肝郁血热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阳盛血热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有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虚弱体质或气郁体质的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月经先期而至。常由气虚和血热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热邪
外感火热之邪,热扰冲任,胞宫,经血妄行,以致月经先期。
2、饮食不节
(1)饮食不节,过于偏食辛辣刺激性或温燥性食物,热从内生,迫血妄行,引起本病。
(2)身体虚弱,饮食不加节制,损伤脾气,脾不统血,冲任不固,导致本证。
3、情志失调
(1)长期忧愁思虑,损伤脾气,脾不统血,冲任不固,导致本证。
(2)平时性情抑郁,或长期精神刺激,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导致本证。
4、过度劳倦
房事不节制,或青年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或多产房劳而致肾虚,肾虚失于封藏,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发生本病。
5、久病体虚
(1)大病久病而致肾虚,脾虚失于统摄或肾虚失于封藏,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发生本病。
(2)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精血亏耗,导致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发生本病。
6、其他
过服、误服辛热暖宫药物,热从内生,迫血妄行,引起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为主要热证。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一步可发展为崩漏,出现经期和经量的紊乱。
症状-典型症状:
1、既往月经正常。
2、月经周期提前为显著特征。经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下,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每次经行的经量、持续时间基本相同。或可伴有月经过多。
症状-并发症:
崩漏
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一步可发展为崩漏,月经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经期和经量的紊乱。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经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下,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2、每次经行的经量、持续时间基本相同。或可伴有月经过多。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经期周期提前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月经持续时间或月经量的变化?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耳鸣,乏力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9、平时体质如何,之前有贫血等病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月经周期的变化?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科检查、血常规、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B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以了解贫血程度。
2、基础体温测定
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提示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时虽呈双相型,但高温相<11天;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3、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以了解卵巢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1、妇科检查
用于排除炎性、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诊断性刮宫
作用是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对年龄超过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通过诊刮明确子宫内膜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月经间期出血、崩漏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既往月经正常,有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史。或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
2、临床表现
经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下,连续2个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基本正常。或可伴有月经过多。
3、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月经间期出血
月经先期每次经行的经量、持续时间基本相同。而经间期出血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常表现为出血量时多时少的现象,有规律地反复发生:或出现透明黏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时间短,常持续数小时或2-7天,自行停止。结合BBT测定不难鉴别。
2、崩漏
月经先期合并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应注意与崩漏鉴别。月经先期以周期提前为显著特征,一般经期、经量基本正常。而崩漏除月经周期紊乱外,同时伴有经期和经量的紊乱。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重在调整月经周期。气虚不固者补气摄血,实热者清热凉血,虚热者养阴清热,肝郁化热者疏肝清热。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脾气虚证
(1)若经血量多的患者,可经期去当归,酌加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
(2)若心脾两虚,出现月经提前,心中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宜改用归脾汤。
2、肾气虚证
(1)若经血量多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血余炭。
(2)若经血量多色淡的患者,可加用艾叶炭、杜仲。
(3)若出现腰腹冷痛,小便频数的患者,可加用益智仁、补骨脂。
3、阴虚血热证
(1)若正值经期经血量多色红的患者,可加用地榆炭、仙鹤草。
(2)若热灼血瘀,经血有块的患者,可加用茜草。
4、肝郁血热证
(1)若肝火犯胃,出现口干舌燥的患者,可加用知母、生地黄。
(2)若胸胁、乳房胀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郁金、橘核。
5、阳盛血热证
(1)若出现神情倦怠,四肢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可酌加党参、黄芪。
(2)若出现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的患者,可加用益母草、蒲黄、三七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脾气虚证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
2、肾气虚证
(1)方药:固阴煎加减。
(2)常用中药: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远志。
(3)中成药: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参茸卫生丸。
3、阴虚血热证
(1)方药:两地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中成药:固经丸、坤泰胶囊、大补阴丸。
4、肝郁血热证
(1)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3)中成药:加味逍遥口服液、安坤颗粒、经前安片。
5、阳盛血热证
(1)方药:清经散加减。
(2)常用中药: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
(3)中成药:宫血宁胶囊。
治疗-相关药品:
补中益气丸、归脾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参茸卫生丸、固经丸、坤泰胶囊、大补阴丸、加味逍遥口服液、安坤颗粒、经前安片、宫血宁胶囊。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1、曲池、中极、血海、水泉。针刺用泻法,不宜灸。适用于阳盛血热证。肝郁血热证可配行间、地机。
2、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针刺用补法,并施灸。适用于脾气证。
3、肾俞、关元、中极、阴谷、太溪。针刺用补法,可灸。适用于肾气虚证。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预后较好。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进一步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如伴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有可能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
2、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诊断,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月经先期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暴怒等。
2、平时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极,五志化火,热扰冲任而经行先期。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并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3、虚证以温经养血为主,服药期间切勿另服过多的滋补药物,以防伤及阳气。
4、气虚证患者行经1~3天内不宜大量用固涩止血药物,以免止血留瘀。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湿温度适宜。经前、经期注意调适寒温,不宜受凉、涉水等。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适度的活动和充足睡眠,避免外邪侵袭。
3、经量多或腹痛重时,应卧床体息,经期不宜劳累,严禁行房事、游泳、盆浴、阴道用药等。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月经的量、期、色的情况,以及神志、血压变化。
2、若经血量多,应观察面色和甲床有无苍白,有无活动后心悸等,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本病宜进食富于营养而且易于消化食物。避免服用辛辣刺激、生冷寒凉及膏粱厚味食物。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质、铁、维生素等。
饮食建议:
1、气虚的患者宜常食黄芪、山药、薏苡仁等食物,以益气摄血。
2、血热的患者宜食清热、滋阴、止血补血食品,如新鲜蔬菜、黑木耳、莲子、莲藕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3、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应注重调节情志,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做好月经期卫生保健,注意经期及产后卫生,避免受寒、淋雨、涉水。
2、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及剧烈运动。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恐惧、焦虑、郁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生冷或过食辛辣食物。
5、了解月经失调的相关知识,做好自我调摄,合理选用有效的节育方法,减少人流,节制房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