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孕期湿气重疾病概述: 孕期湿气重,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出现体内水湿停滞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
养生
疾病名称: 孕期湿气重
疾病概述:
孕期湿气重,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出现体内水湿停滞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肢体沉重,下肢浮肿、小便量少等。发生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湿邪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虚湿困最为常见。由于孕期的特殊性,临床治疗本病,必须有明确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经过适当的治疗及调理,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较长,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口中黏腻,肢体沉重,小便量少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脾胃虚弱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超
重要提醒: 若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口中黏腻,肢体沉重,小便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注意饮食情志调理,避免自行用药。
临床分类:
1、湿犯上焦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重,视物昏花,胸部胀满,小便量少,苔白腻,脉濡等。
2、湿阻中焦
主要表现胃脘小腹胀满,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口中黏腻,有甜味,但不想喝水,伴有大便溏薄,次数增多,四肢沉重,小便量少,苔白腻而厚,脉濡等。
3、湿滞下焦
主要表现为下肢脚踝浮肿,小便浑浊,小便困难,苔白腻、脉濡等。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肾生成输布调节水液代谢功能障碍。病位可以在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与脾、肺、肾等脏腑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平时和怀孕期间饮食不加节制,饮食偏嗜的不良饮食习惯及高脂、高糖膳食结构,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不能转化成精血,痰湿内生,而出现湿气重的症状。
2、脾胃虚弱
平时体质虚弱,或病后失于调理,脏腑机能减弱,水液代谢输布障碍,特别是脾胃虚弱,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饮食稍有不慎,湿浊内生,出现湿气重的症状。
3、过度劳逸
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气机通畅,气血调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如果怀孕后过度劳累,或身体虚弱勉强劳动,耗气脾肺之气,或长期卧床运动减少,人体气机失于调畅,导致脾胃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减弱,运化食物和输布水液代谢异常,湿浊内生,出现湿气重的症状。
4、情志失调
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或长时间处于焦虑、喜怒无常的状态,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导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影响脾胃的运化和津液的输布,日久体内痰湿聚集,出现湿气重的症状。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肢体沉重,小便量少等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湿浊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牌胃为主。
症状-典型症状:
1、湿性重浊
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可见皮肤肌肉麻木,没有感觉,关节疼痛沉重。
2、湿性黏滞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症状上表现为大便排泄不爽,小便不畅,口黏或有甜味等。
3、湿易伤脾
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入最易损伤脾胃,脾气不能输布水液,痰饮水湿内生,停聚中焦,出现腹满,腹胀、泄泻,水肿等症。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头晕,头重,视物昏花,胸部胀满,小便量少等。
2、或小腹胀满,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口中黏腻,有甜味,大便溏薄,次数增多,四肢沉重等。
3、下肢脚踝浮肿,小便浑浊,小便困难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胸闷,腹胀,饮食减少,肢体沉重,小便量少的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胀头晕、大便不爽,口中黏腻等症状?
3、都经过什么治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最近作息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
8、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没有偏食油腻辛辣等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病吗?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治疗多久才能好?
5、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6、治疗后会复发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需西医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超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形体、姿势、痰液的色质、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是否有水肿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实验室检查亦可无异常发现。如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尿常规
可帮助了解是否有无泌尿系炎症等,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3、大便常规
可帮助了解胃肠道有无炎症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可显示肝脾肾的情况,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肢体沉重,下肢浮肿、小便量少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可诊断。此外需要与外湿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饮食不节、偏嗜、过度饮酒或浓茶等内伤因素。
2、临床表现
以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饮食减少,肢体沉重,下肢浮肿、小便量少等为主症。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超等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外湿与内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是湿从中生,多由脾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面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孕期的特殊性,临床治疗本病,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必须有明确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辨证治疗时的重点应在脾。治法有化湿、燥湿、利湿的不同,健脾运湿为基本治则。临床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治法也各不相同。湿在上焦,宜芳香化湿;湿在中焦,宜苦温化湿;湿在下焦,宜淡渗利湿。
治疗-药物治疗:
1、湿阻上焦
(1)方药: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加减。
(2)常用中药: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竹叶、滑石、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白术、陈皮、苦桔梗、藿香、甘草。
(3)中成药:藿香正气丸、三仁合剂。
2、湿阻中焦
(1)方药:连朴饮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炒栀子、淡豆豉、芦根。
(3)中成药:平胃丸。
3、湿注下焦
(1)方药:茯苓皮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皮、薏苡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
(3)中成药:萆薢分清丸。
治疗-相关药品:
藿香正气丸、三仁合剂、平胃丸、萆薢分清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
出现小便不通时,可针灸取气海、关元、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穴,以有通达上下的酸麻胀感为度。
治疗-治疗周期:
孕期湿气重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孕期湿气重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脾肾功能、患者身体状况、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积极配合治疗,病情会很快好转。如果不配合治疗,不注意饮食生活调护,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预后-危害性:
1、孕期湿气重,如果未在医师指导下,为辨明证型,自行盲目用药,有可能会对胎儿有影响。
2、湿气重,日久可寒化热化,进一步损伤脾胃,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
预后-治愈性:
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注意饮食生活调理,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由于湿性黏滞,湿气重容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生活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户外活动,注意保持充足睡眠,保持乐观情绪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注意保持心境平和、情绪开朗,使心情舒畅,避免体内郁积的发生或加重。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调护。
日常-用药护理:
1、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使用药物。
2、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果是必须使用的药物,应严格按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
3、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4、尽量用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对胎儿影响难以确定的新药。
5、敏感期(指孕12周之前,特别是4~8周)尽量不用药,以饮食调护为主。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避免一切噪音或突发巨响。
2、注意安静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适当进行户外锻炼,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
4、夏季温度高,湿度大,要特别注意防止湿邪侵袭,不可过于贪凉,避免受寒雨淋。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胸闷腹胀诱因、规律、神志、皮肤温度、面色、舌苔、脉象等。
2、注意头晕、头重,肢体困重,关节沉重等,发生时间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复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B超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酒不宜多饮,饮食不宜过饱、过甜,进食不宜过快。忌食油腻、煎炸、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更伤脾胃。
饮食建议:
1、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使消化吸收有序进行。切不可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
2、多食健脾除湿的食物,如扁豆、薏米、燕麦、鲫鱼、鲈鱼、白萝卜、冬瓜、西红柿、紫菜、山药、橘子、橙子、柠檬等。
3、多食清淡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荷叶粥、山药冬瓜汤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肥肉、奶油、蟹黄、乳制品等,以免影响脾胃运化。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温燥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助热。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注意饮食有节,保持情志调畅,注意劳逸结合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养成有规律饮食,饮食清洁卫生,搭配合理,饮食不宜过快过饱,戒除烟酒。
2、应注意调畅情绪,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精神刺激,导致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3、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轻松有益的文娱活动,培养乐观、愉快的心情。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适当参加锻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