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中枢性呼吸暂停疾病概述: 中枢性呼吸暂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过程中呼吸驱动的消失或减弱,...
养生
疾病名称: 中枢性呼吸暂停
疾病概述:
中枢性呼吸暂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过程中呼吸驱动的消失或减弱,出现口鼻气流停止≥10s,并伴随胸腹呼吸运动消失的一种睡眠呼吸紊乱事件。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睡眠生理、呼吸中枢、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控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除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表现外,还可出现失眠、睡眠中断及经常的夜间觉醒。由于睡眠异常,患者白天也可出现如嗜睡、头痛、疲乏等表现。中枢性呼吸暂停患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处理。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睡眠中呼吸暂停、失眠、睡眠中断、嗜睡、头痛、疲乏
主要病因: 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睡眠生理、呼吸中枢、PaCO2的调控等多种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X线、多导睡眠图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及所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暂停特点的不同,可以将中枢性呼吸暂停分为生理型、非高碳酸血症型、高碳酸血症型、内分泌疾病型、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伴发型、上呼吸道疾病型等多种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中枢性呼吸暂停多见于老年人。
病因-总述:
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睡眠生理、呼吸中枢、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控等多种环节,导致呼吸驱动的消失或减弱。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发生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理型
正常睡眠过程中可发生中枢性呼吸暂停,发生率不高。这类主要发生于由觉醒进入睡眠或由唾眠进入觉醒阶段。
2、非高碳酸血症型
是最常见的中枢性呼吸暂停类型,其主要病因包括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高海拔引起的周期性呼吸、脑卒中以及特发性中枢性呼吸暂停等。
3、高碳酸血症型
多种疾病能引起高碳酸血症型中枢性呼吸暂停,其共同特征是白天维持稳定的高碳酸血症或者PaCO2值接近正常值上限。导致该型中枢性呼吸暂停的疾病有:肺功能正常的肺泡通气不足,包括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和原发性慢性肺泡通气不足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干肿瘤、脑梗死、颈髓切除术、脊髓灰质炎、神经退行性病变、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先天性小脑延髓下疝畸形、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等;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酸性麦芽糖酶缺乏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服用阿片类或麻醉镇静药物也会引发高碳酸血症型中枢性呼吸暂停。
4、内分泌疾病型
肢端肥大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均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虽然OSA是呼吸暂停的主要形式,但中枢性呼吸暂停也时有发生。
5、OSA伴发型
许多OSA常常伴随少量的中枢性呼吸暂停。OSA伴发型伴发中枢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包括重度OSA、充血性心力衰竭\神经肌肉疾病和服用阿片类药物等。
6、上呼吸道疾病型
鼻、喉和咽等上呼吸道部位均分布各种感受器,刺激这些感受器均可引发中枢性呼吸暂停;感冒、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鼻腔阻塞时在睡眠中常常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
症状-总述:
中枢性呼吸暂停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情况,患者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秒,并且患者的胸腹呼吸运动消失。由于患者睡眠异常,白天也可有异常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白天临床表现
(1)嗜睡:是最常见的症状,轻者表现为日间学习或工作时困倦、瞌睡,严重时吃饭、与人谈话时即可入睡。
(2)晨起头痛:多见隐痛,不剧烈,可持续1~2小时,与血压升高、颅内压及脑血流变化有关。
(3)疲倦乏力:常感睡觉不解乏,醒后没有清醒感。白天疲倦乏力,工作效率下降。
2、睡眠异常
患者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情况,可出现失眠、睡眠中断及经常的夜间觉醒,觉醒时可能伴发喘气和气短。
症状-并发症:
中枢性呼吸暂停病情逐渐发展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睡眠中呼吸暂停、失眠、睡眠中断。
2、白天嗜睡、头痛、疲乏。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神经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其他疾病?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睡眠中呼吸暂停、失眠、睡眠中断、嗜睡、头痛、疲乏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X线、多导睡眠图检查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血细胞异常变化,检查患者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存在,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会选择多导睡眠图检查。该项检查可同步记录患者睡眠时的脑电图、肌电图、眼动图、鼻及口通气量、胸腹呼吸运动、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多项指标,可准确地了解患者睡眠时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果怀疑患者有肺动脉高压、高血压、冠心病时,可进行胸部X线检查,可有肺动脉段突出、心影增大等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白天及睡眠时有哪些异常表现,询问患者家人是否观察到患者睡眠中有呼吸暂停的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心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X线、多导睡眠图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发作性睡病
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主要发生在青少年。除典型的猝倒症状外,主要诊断依据为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时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伴≥2次的异常快速眼动睡眠。可通过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检查等进行鉴别。
2、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表现为明显肥胖、低通气、白天嗜睡,伴精神状态异常,可有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的症状和体征。但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无呼吸暂停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肥胖史、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3、癫痫
没有强直性痉挛的轻度癫痫也可存在呼吸暂停,如发生在睡眠时或睡眠样发作后状态,癫痫患者会出现相关的脑电图表现。可通过病史、脑电图、多导睡眠图等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中枢性呼吸暂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去除病因,然后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缓解患者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低流量吸氧是治疗中枢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应适当给予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
2、适当调整睡眠姿势,平躺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睡眠,可适当抬高床头。
治疗-药物治疗:
1、手术无效或原因不明的患者可给乙酰唑胺进行治疗,但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梗阻性的呼吸暂停,应规范使用。
2、氨茶碱、安宫黄体酮、纳洛酮、普罗替林等也可用于本病治疗,但疗效尚不确切,请以医生的治疗方案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乙酰唑胺、氨茶碱、安宫黄体酮、纳洛酮、普罗替林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或是症状严重影响睡眠时,可选择机械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低氧血症。可经气管造口或经鼻面罩将人工通气机与患者连接。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较好。部分患者的原发疾病病情较重,难以完全治愈,甚至导致不良预后。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会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情况,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白天的工作、生活。
2、本病可导致机体缺氧,影响组织器官功能,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症状得到缓解,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患者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对治疗疾病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病情的监测、合理膳食等对本病也有积极作用。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就诊,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因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生活、工作受影响,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积极向医生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树立信心,相信积极配合治疗会对自己的病情有良好的作用。平时可通过玩游戏、下棋等娱乐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2)家属应多关心、陪伴患者,同时以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开导患者,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切忌随意应用镇静药、安眠类药物助眠,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睡觉时尽量取侧卧位,减轻呼吸暂停症状,改善睡眠。
2、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慢跑、骑车等,以增强肺活量,特别是肥胖患者,还可通过锻炼进行减肥。
3、患者白天可能嗜睡、乏力,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潜在危险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4、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同时保持温湿度适宜。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时,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阻塞上呼吸道,加重病情。
5、如使用家用呼吸机,注意调整面罩松紧程度,选择适合自己脸型大小的面罩,戴好面罩后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四周缝隙中漏出;湿化器应每日消毒,水罐中的水应每日更换;过滤棉应定期更换;鼻子阻塞时不建议强行使用呼吸机。
日常-病情监测:
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时呼吸的节律、深浅度、打鼾情况,如果患者憋气时间长,应将其推醒。若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紫、心前区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但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