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周期性内斜视疾病别名: 周期性斜视、钟机制性内斜视疾病概述: 周期性内斜视又称周期性斜视...
养生
疾病名称: 周期性内斜视
疾病别名: 周期性斜视、钟机制性内斜视
疾病概述:
周期性内斜视又称周期性斜视、钟机制性内斜视,是一种罕见的,但具有规律的时钟效应的斜视。一般是48小时为一周期。每隔一天,正位视和内斜视交替出现,循环不息。本病病因不明,发病多在3~4岁。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眼位周期性变化、复视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现有四种学说,为生物钟机制学说、大脑优势学说、眼球运动中枢控制失调学说和融合机制失调学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眼外肌肌电图检查、斜视角检查、屈光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会影响患者美观,因此,一旦确诊,还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罕见,其发病率国外文献报道为斜视病人的1/5000~1/3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多在3~4岁。
病因-总述:
关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有四种学说,为生物钟机制学说、大脑优势学说、眼球运动中枢控制失调学说和融合机制失调学说。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钟机制学说
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与机体正常“生物钟”现象障碍有关。生物钟现象是生物界在亿万年发展进化过程中,感知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调节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所形成的一种节律性现象,犹如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变更。但近年来有人对数例周期性内斜视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同一天内各例眼位不尽相同,故认为生物钟机制不能解释所有周期性内斜视的特征。
2、大脑优势学说
有学者推测周期性内斜视可能与大脑优势的变更有关。表现于患者不特别选用某只手,这些现象可能表明大脑半球一侧的活动并非始终对另一侧保持优势。此种学说目前仍未被多数学者证明。
3、眼球运动中枢控制失调学说
有学者曾提出周期性内斜视患者的上丘脑或其他中脑核可能有缺陷的假设。经数例临床观察有如下几点支持此学说:
(1)病人伴有感觉异常和(或)嗜睡、尿频、脑电图异常等。
(2)多数病例发病前都有发热、惊吓、生气、外伤等诱因。
(3)病程中因生气等可使周期规律发生变化或紊乱。
(4)全麻后患者眼位变为正位。
4、融合机制失调学说
有人根据周期性内斜视最终发生恒定性内斜视的规律提出了本病与融合机制失调有关。认为本病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远视,由于远视经常需要调节,从而相应地增加了辐辏作用,使眼球易向内偏斜,所以在出现显性斜视之前可能就有较大的内隐斜,由于外融合力加以控制,使眼位不发生偏斜,后因某种原因,如精神或心理因素、外界环境及内在疾病等因素破坏了眼位的平衡,使外融合力对内隐斜的控制失调而出现隔日性、间歇性或者恒定性内斜视。
症状-总述:
正位日双眼正位视,双眼视觉也正常。斜视日呈大角度内斜视,双眼视觉也异常。部分患者在斜视日有复视。正位视和内斜视交替出现,一般两天为一周期。
症状-典型症状:
1、眼位周期性变化
正位视和内斜视交替出现,两天为一周期,也有72或96小时为一周期的。正位视和内斜视交替出现的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最后变为恒定性内斜视。
2、斜视度
在出现斜视时,多呈大角度内斜视,一般在30°~40°(或40°~50°),且远近斜视度相等或相近,部分病例可伴有轻度V征。
3、视功能
视力一般正常。斜视时无双眼单视和立体视,部分病例斜视时可有复视,正位时表现二类不同情况,一类呈现完全正位,此时患者双眼单视与立体视完全正常,且有生理性复视现象;另一类,患眼并不完全正位,而呈小角度内斜视,但仍为正常视网膜对应。
4、非调节性
周期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度一般在2.00D左右,戴镜与否与眼位变化无关,但可获得融合,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比率)可高于正常。
5、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不受限,但可表现为内直肌亢进。
6、突然发病
常有明显诱因,如发热、惊吓、外伤等,开始为周期规律性内斜视,随后逐渐变为恒定性内斜视。
7、其他
周期性内斜视的眼位变化基本规律,但仍有3种变异情况。
(1)眼位的周期规律变异:可因情绪等原因而暂时发生紊乱,出现连续2天内斜或连续2天正位的现象,有的病例眼位周期可缩短为24小时,甚至12小时。
(2)正位相与斜位相时间的变异:正位相与斜位相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患者眼位变换交替的具体时间,只在某个阶段相对地固定,而过一段时间,同一病人的眼位变换又固定在另一具体时间。
(3)斜视度的变异:周期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角不很稳定,常有变化。在每个斜视日的斜视度可出现不同,但差别一般均小于20△。非斜视日有时为正位,有时为小角度内斜视。
症状-并发症:
周期性内斜视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并发弱视、视功能丧失等。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眼科范畴,患者可去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眼部进行相关检查,尽量不要佩戴隐形眼镜,可佩戴框架眼镜,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呢?您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2、症状近期有无加重?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会影响视力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眼位周期性变化、复视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眼外肌肌电图检查、斜视角检查、屈光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以了解有无斜视、复视及眼球运动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1、眼外肌肌电图检查
部分患者可有眼外肌(外直肌)肌电图异常。
2、斜视角检查
主要包括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同视机法等。
(1)角膜映光法比较简便,患者注视33cm处的点光源,根据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判断斜视度。但是不够精确。
(2)三棱镜加遮盖试验是比较精确的斜视角定量检查法,可以在任意注视方向和任意距离使用。
(3)同视机法是用同时知觉画片检查斜视度,检查时一眼注视画片中心,检查者把对侧眼镜筒调整到被查眼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处,在刻度盘上可以直接读取斜视度数,从而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3、屈光检查
医生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对患者进行散瞳验光可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
4、其他
可通过裂隙灯、眼底镜等检查眼底,以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眼位周期性变化、复视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眼外肌肌电图检查、斜视角检查、屈光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间歇性斜视、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间歇性斜视
周期性内斜视虽然也具有间歇性的性质,但与一般的间歇性内斜视不同,后者无时间上的周期规律。同时在疲劳、调节及融合遭受破坏的情况下,不会像间歇性内斜视那样,可以由隐斜变为显斜。
2、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
主要临床特征为动眼神经的麻痹与痉挛呈周期性交替出现,其周期极短,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眼位向外下方偏斜,伴有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痉挛时上睑上举或退缩,瞳孔痉挛性缩小,眼位恢复正位。
3、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常突然发病,首先出现复视,而后发生内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或恒定性内斜视,眼球水平运动正常,各方向复像间距相等,无周期规律性现象。
治疗-治疗原则:
周期性内斜视为非调节性,戴镜不能矫正眼位,以手术治疗为主。应在发病后至少观察6个月,再行斜视矫正术。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患眼内直肌后退和外直肌缩短术。
治疗-药物治疗:
暂无特效药。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量应根据斜视日的斜视度计算,无论在斜视日或非斜视日手术,术后不会引起过矫,周期性改变可消失。
2、手术时机原则上变为恒定性斜视后再手术,但有的病例数年以上一直维持周期性,此时应当及早做内直肌减弱术,手术方法大都主张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或患眼内直肌后退和外直肌缩短术,常可获得满意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约为4~8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周期性内斜视经手术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出现周期性眼位异常,影响美观。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用眼。
2、加强眼部保护,保持卫生,避免脏手揉眼。
3、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保持乐观心态。
日常-术后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如果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可适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常见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
2、可适当扩大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以增加维生素、叶黄素的摄入。
3、宜吃胡萝卜等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等。
预防措施:
由于周期性内斜视病因暂不明确,因此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