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赘疣疾病英文名称: wart,verruca疾病别名: 疣疾病概述: 赘疣(wart,v...
养生
疾病名称: 赘疣
疾病英文名称: wart,verruca
疾病别名: 疣
疾病概述:
赘疣(wart,verruca),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发生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称千日疮、疣目。发生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称扁瘊。发生于胸背部脐窝,称为鼠乳。发于足跖部,称为跖疣,发生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称丝状疣。发生与邪毒侵袭、正气不足、外伤有关。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经过1-3年可自行消退,治愈后不留疤痕。本病发生与西医学称为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浅表发生良性赘生物
主要病因: 邪毒侵袭、正气不足、外伤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皮肤浅表出现良性赘生物,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并注意避免搔抓,以免发生自身接种。
临床分类:
1、风热血燥证
主要表现为疣目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2、湿热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疣目结节疏松,色灰或褐,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暗红,苔薄,脉细。
3、风热蕴结证
主要表现为扁疣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时有新发皮损,微痒或不痒;伴口干,但不想喝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4、热瘀互结证
主要表现为扁疣色黄褐或暗红,皮较硬,大小不一,不痒不痛,病程长;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扁平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邪毒侵袭、正气不足、外伤有关。基本病机为气血瘀滞肌肤。
病因-基本病因:
1、邪毒侵袭
风热等外邪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如果外感风热,内动肝火,搏于肌肤,可发为本病。
2、正气不足
外部致病因素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成为发病条件。如果肝血不足,筋气不荣,肌肤不润,再遇到风、湿、热毒邪,导致气血瘀滞、外搏肌肤。发为本病。
3、外伤
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症状-总述:
本病以皮肤浅表发生良性赘生物为主要特征,根据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有疣目、扁瘊、鼠乳、跖疣、丝状疣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疣目
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最初为一个针头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逐渐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2-3个,多几十个不等,有时呈群集状。病程慢性,有的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3、鼠乳
好发于躯干和面部。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4、跖疣
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间。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或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易生本病。
5、丝状疣
多生于颈部或眼睑部位。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皮肤浅表发生良性赘生物。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皮肤浅表有没有出现赘生物?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口渴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生冷、肥腻、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形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出汗情况,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赘生物的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损活检或脱落细胞标本中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或在活检中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显示有病毒。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皮肤浅表发生良性赘生物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还需要与扁平苔藓、鸡眼、胼胝等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疣目
(1)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2)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甲缘等处。
(3)皮损针头至绿豆大小,半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角化粗糙,质地坚硬,呈灰褐色或正常皮色,顶端可呈乳头样增生。
(4)大多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撞击或摩擦时易出血。
2、扁瘊
(1)多见于青少年,尤以青春期女性。
(2)多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3)皮损为针头到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淡褐色或正常皮色,数目较多,常密集,偶可沿抓痕呈条状排列。
(4)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诊断-鉴别诊断:
1、扁平苔藓与扁瘊
扁平苔藓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
2、鸡眼与跖疣
鸡眼好发于足底、足缘及趾受压部位,为表面角层过厚所构成的圆锥形的角质栓,尖端伸人皮内,底呈圆锥形露于皮外,如鸡眼状,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3、胼胝与跖疣
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处,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边缘愈薄,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上采用标本兼治,内外结合,以益气解毒为原则。全身治疗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或联合应用胸腺肽、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药物。跖疣、丝状疣以外治为主,扁平疣、寻常疣采用内外合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一)疣目
1、风热血燥
(1)方药:治瘊方加减。
(2)常用中药:板蓝根、夏枯草、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熟地黄、何首乌、杜仲、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赤小豆、白术等。
2、湿热血瘀
(1)方药:马齿苋合剂加减。
(2)常用中药: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夏枯草、龙骨、牡蛎、桑叶、薏苡仁、冬瓜仁等。
(二)扁瘊
1、风热蕴结
(1)方药:马齿苋合剂加减。
(2)常用中药: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夏枯草、龙骨、牡蛎、桑叶、薏苡仁、冬瓜仁、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等。
(3)中成药:治疣胶囊、消银颗粒、复方板蓝根冲剂、复方马齿苋片。
2、热瘀互结
(1)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紫草、夏枯草、郁金等。
(3)中成药:大黄䗪虫丸、参芪十一味颗粒、祛疣颗粒、郁金银屑片、玉屏风颗粒。
治疗-相关药品:
治疣胶囊、消银颗粒、复方板蓝根冲剂、复方马齿苋片、大黄䗪虫丸、参芪十一味颗粒、祛疣颗粒、郁金银屑片、玉屏风颗粒,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疣体巨大可采用手术切除。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敷疗法
(1)五妙水仙膏,适用于单发或皮损较小的寻常疣、扁平疣、跖疣。注意药物勿涂抹于正常皮肤,涂药前削除过厚的角质,有利药物吸收。
(2)鸦胆子敷贴,适用于寻常疣、扁平疣。将鸦胆子去皮剥仁,捣烂如泥,敷于疣面,外贴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
2、中药浸泡
(1)疣体数量较多,可选用当归、川芎、大黄、甘草、红花、乌梅、五倍子、枯矾等,煎水浸泡或外洗患处,每日1~2次。适用于寻常疣、跖疣。
(2)马齿苋合剂,水煎取汁,搽洗皮疹,潮红为度,每日2次,适用于扁平疣。
3、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适用于疣目、跖疣。用针尖从顶部刺入达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有效者3~4天可萎缩,逐渐脱落。
(2)火针疗法,适用于疣目、扁瘊、跖疣、丝状疣。迅速垂直点刺疣体顶端,点刺1次即可,并用消毒棉签拭去疣体,一般1周左右自行脱落。
4、西医治疗
外用干扰素、维A酸霜、咪喹莫特乳膏等;皮损泛发者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或使用胸腺肽、卡介菌等免疫调节剂。
5、物理疗法
根据适应证可采取冷冻、微波、电灼、激光等物理疗法,但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应用时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后,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治疗-治疗周期:
赘疣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赘疣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经过1-3年可自行消退,也有部分患者皮疹可持续多年,病程与皮损无关,治愈后一般不留疤痕。
预后-危害性:
扁瘊常呈慢性经过,个别患者可在1~2年或更久自行消退,但可复发。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诊断正确,及时用药或手术切除后,可获痊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赘疣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情志饮食等护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情志调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乐观的态度,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
2、稳定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并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凉服,使用外敷药物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清洁,光线柔和,保持空气流通。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共用毛巾,勤换衣物。
3、免疫力低下患者应增强抵抗力,加强身体锻炼。
4、疼痛不适时可按压合谷等穴位,缓解疼痛。
5、保持皮肤清洁,勿用热水烫洗,尽量选择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搔抓。
6、术后注意保持创面干洁,避免搔抓,根据患者伤口情况,及时换药。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赘生物的大小、颜色、软硬度等情况。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注意神志变化和有无内脏损害表现。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鼓励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注意饮食忌宜,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饮食建议:
1、饮食宜偏凉,清淡半流质,多补充水分,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西瓜、葡萄、荔枝等。
2、发热口渴的患者,可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补充津液。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肥肉、奶油、蟹黄、乳制品等,以免影响脾胃运化。
2、忌食温燥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助热。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邪毒侵袭、正气不足、外伤有关。因此,注意加强锻炼,防寒保暖,避免外伤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与激动。
3、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4、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抓破后自身接种,并应避免继发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