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灼性神经痛疾病英文名称: causalgia疾病概述: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
养生
疾病名称: 灼性神经痛
疾病英文名称: causalgia
疾病概述: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指神经损伤后,在相应区域内出现的剧烈灼样疼痛,可伴有痛觉过敏、交感神经机能障碍、血流障碍、出汗异常、肌肉萎缩,有时表现出水肿性改变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本病常继发于体神经损伤,与创伤、制动、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或手术有关。本病若不积极治疗,疼痛会影响睡眠、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障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剧烈灼烧样疼痛、出汗增多、感觉异常、痛觉过敏
主要病因: 本病常继发于体神经损伤,与创伤、制动、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或手术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肌电图、热像仪、骨X线检查、骨闪烁扫描、酚妥拉明试验、局麻药试验性交感神经阻滞、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重要提醒: 本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睡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建议及早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权威的发病率研究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5∶1,年龄以20~40岁多见。
病因-总述:
灼性神经痛常继发于体神经损伤,与创伤、制动、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或手术有关。此外,紧张、不良的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是影响其发生以及程度的潜在危险因素。本病的发病机制也处在探索中,目前主要包括短路机制、疤痕机制、痉挛机制。
病因-基本病因:
1、短路机制
损伤处的神经纤维失去髓鞘的绝缘作用,在不同神经纤维之间产生了兴奋传导短路。
2、疤痕机制
受伤的神经内有疤痕,疤痕中神经失去髓鞘,冲动形成后向其他神经纤维放射,所以出现病变神经支配范围以外的疼痛症状。
3、痉挛机制
四肢神经干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交感神经损伤的结果使血管痉挛而引起灼性神经痛。
症状-总述:
灼性神经痛多于伤后一周左右出现,个别病例也可在伤后不久即出现,有剧烈灼烧样疼痛、出汗增多、感觉异常、痛觉过敏等表现。本病症状轻者可逐渐自愈,严重者可延长半年或1~2年以上。
症状-典型症状:
1、好发部位
上肢疼痛者均为手掌和手指灼痛,下肢疼痛者为足底和足趾灼痛。疼痛范围较弥散,常超出受损神经的分布区域,甚至累及整个肢体、半身及至全身。
2、症状特点
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持续性难以忍耐的烧灼样为特征。夜间往往疼痛减轻或消失。肢体灼热但皮肤有时冰凉,精神紧张、睡眠差、饮食不好,多消瘦,常伴四肢萎缩。
症状-并发症:
病程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等心理精神障碍。
就医-门诊指征:
1、局部剧烈灼烧样疼痛、出汗增多、感觉异常、痛觉过敏。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皮肤科或神经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剧烈灼烧样疼痛、出汗增多、感觉异常、痛觉过敏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相关情况,然后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者行肌电图、热像仪、骨X线检查、骨闪烁扫描、酚妥拉明试验、局麻药试验性交感神经阻滞、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等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患者面容,确认是否有皮肤苍白、急躁不安;随后会着重观察四肢末端是否出现青紫及水肿的情况。
2、触诊
医生在消毒并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灼痛部位是否有触痛、压痛的表现,还可检查皮温是否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1、肌电图检查
此检查通过检测肌肉神经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体现周围神经损伤情况。
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用于疼痛的评估。在中国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
3、酚妥拉明试验
采用此方法可避免用局麻药对星状神经节及其他神经节阻滞的关联问题。经末梢静脉注入,给患者带来的危险及不适感少。此试验采用受试者每5分钟产生一次自发性疼痛和用刺激诱发疼痛两种方法,然后用VAS评定。有助于医生判定病情。
4、局麻药试验性交感神经阻滞
此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是否有交感神经参与,可能需要做多次。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热像仪
通俗地讲热像仪就是通过检测皮肤温度并形成图像,需对患侧及健侧进行检测,收集数据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
2、骨X线检查及骨闪烁扫描
与热像仪记录一样,进行双侧摄影及骨闪烁扫描,只作为病期及疗效判定的参考。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创伤史、发病史等相关病史,以及出现剧烈灼烧样疼痛、出汗增多、感觉异常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肌电图、热像仪、骨X线检查、骨闪烁扫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结果,本病通常不难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灼性神经痛需根据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可自行缓解,但症状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消炎镇痛药
适用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如扑热息痛。
2、麻醉性镇痛药
适用于中度疼痛的患者,如哌替啶、镇痛新、芬太尼、吗啡等。
3、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口服普萘洛尔可减轻灼痛。
治疗-相关药品:
扑热息痛、哌替啶、镇痛新、芬太尼、吗啡、普萘洛尔
治疗-手术治疗:
1、局部清创
对于有创伤的患者,彻底清创是治疗灼性神经痛的前提。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血管吻合、骨折处理等,对以后的治疗极为重要。
2、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神经松解术及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1)神经松解术:医生手术时应用显微镜,会尽可能切除神经周围瘢痕组织、神经束及神经鞘内瘢痕。此方法可缓解不适症状。
(2)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该术式较常用,切除损伤的交感神经,术后短时间即出现显著效果。
治疗-其他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上肢灼痛进行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下肢灼痛进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阻滞了损伤的神经干,可以缓解疼痛。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灼性神经痛经积极、有效地治疗后,多数患者能够减轻痛苦,可基本治愈,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若治疗不及时,患者长期受疼痛影响,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积极治疗,疼痛会影响睡眠、日常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可基本治愈。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疼痛剧烈时可冰敷,并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来缓解疼痛。手术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日常生活中需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者疼痛剧烈,影响睡眠、生活,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并且多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2)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用药或增减药量。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处理并更换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
2、患者痛觉非常敏感,减少对患者的触动,以免加重患者疼痛。
3、疼痛剧烈时可局部冰敷止痛,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冻伤。
4、病情恢复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换药及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防伤口撕裂。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3、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及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平时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几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