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疾病概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是抑郁症最为严重的一个亚型,患者...
养生
疾病名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
疾病概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是抑郁症最为严重的一个亚型,患者不仅表现出抑郁症状,例如情绪低落、失去对活动的兴趣等,而且会出现妄想、幻觉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其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患者心理功能受损更为广泛,生活质量下降程度更大,自杀风险更高,所以此类患者需积极进行规范的治疗,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情绪低落、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妄想、幻觉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检查项目: 精神状态检查、血液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精神量表测定
重要提醒: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倾向,因此家属日常要密切关注患者,防止不良情况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内文献报道,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发病率为0.4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素质具有相关性。有研究显示,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率高于健康群体,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
2、生物化学因素
有研究显示,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发生与一种被称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
3、社会环境因素
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刺激性事件,比如婚姻破裂、事业受挫、欠债、亲人患重病或突然离世等,可能会诱发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
4、心理因素
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孤僻不合群的人更易患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
症状-总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为在抑郁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妄想、幻觉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可与抑郁心境相协调,也可与抑郁心境不协调。
症状-典型症状:
1、抑郁症状
患者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兴趣丧失或减少、快感缺失、思维变得迟缓,而且意志力减退,对未来失望,感觉孤独无助,认为自己生活的毫无价值,充满了失败,一无是处。
2、精神病性症状
(1)妄想及幻觉:表现为言语性幻听、责怪性的幻听、嘲讽性言语性幻听或单调的幻觉;;多为罪恶妄想、虚无妄想、无用妄想及贫穷妄想等,这些幻觉和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抑郁心境相协调,加重患者的抑郁心境;;患者也可出现与抑郁心境不协调的幻觉、妄想,比如命令性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被跟踪感等。
(2)木僵:口水在口内蓄积,肌张力增高,缄默不言,甚至出现蜡样屈曲。
症状-并发症: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可能会引发睡眠障碍、焦虑症、自残或自杀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更易伴有焦虑症状,伴有呼吸不畅、头痛、手脚发麻、腹部不适、便秘等各种躯体不适主诉。
就医-急诊指征:
有自杀行为者应紧急就医。
就医-门诊指征:
1、情绪低落、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并且出现妄想、幻觉;
2、伴有失眠、焦虑;
3、伴呼吸不畅、头痛、手脚发麻、腹部不适、便秘等躯体不适;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者,须及时于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须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需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2、您的症状近期有加重吗?
3、您之前有过这种情况吗?是否进行过治疗?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4、您平时性格怎么样,是内向的还是活泼的?
5、您在发病前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事件吗?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治疗费用高吗?
4、我这种情况能治好吗?以后会复发吗?
5、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以及幻觉、妄想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神状态检查、血液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精神量表测定等,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疾病,比如甲状腺疾病、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检查-其他检查:
1、精神状态检查
医生会了解患者的意识、思维、对自我的认知等,并探查患者的情感活动、日常行为表现。同时,评定患者自杀和暴力行为的可能风险,以及是否存在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情况。
2、精神量表测定
有助于辅助诊断,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生命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做颅脑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问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以及幻觉、妄想等),结合精神状态检查、精神量表测定、血液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等,多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精神分裂症。
诊断-鉴别诊断: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均可出现妄想的症状,容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的思维内容荒谬离奇,原发性妄想多见,存在思维控制感、思维插入或思维撤走等,而且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与环境不协调,其情感淡漠、动作刻板单调,阴性症状加重时,进入一种精神衰退状态。而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状缓解后,仍然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与人格的基本完整。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经颅磁刺激及电休克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物
首选新型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等。新型抗抑郁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状、负性思维,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少。SSRI代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等,SNRIs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NaSSAs代表药物有米氮平。
2、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不仅可以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而且具有协同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喹硫平、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奥氮平等。
治疗-相关药品:
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奥氮平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经颅磁刺激治疗
其刺激大脑而调节中枢神经功能,既可以改善抑郁情绪,又可消除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2、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合于自杀风险高、对药物治疗疗效差的患者,但远期效果差,需要药物巩固和维持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相对于没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更为广泛,生活质量下降程度更大,复发率、死亡率更高。但通过精心的药物管理和心理咨询支持,可以缓解相关症状,改善预后。
预后-危害性:
1、悲伤、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感觉希望消失以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导致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
2、部分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杀行为,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或显著减轻。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者可出现复发的情况,影响复发的因素主要有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生活应激事件、社会适应不良、家庭社会支持缺乏等。
日常-总述:
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的倾向,因此家属要留意患者的举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要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多关心、问候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此外,家属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克服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不可随意改变药物种类、剂量或服用频率。同时,应定期就医,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适度的社交活动和身体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尝试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写作、绘画等,并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等。
2、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应激的情况,这对于缓解精神症状非常重要。
3、该病患者有自杀倾向,所以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如果发现患者有自杀企图,一定要及时阻止,并且对于那些能够成为自杀、自伤的工具要妥善保管。
饮食调理: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发生与饮食关系不大,所以该病患者无需特殊饮食,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注意补充营养即可。
饮食建议:
1、保持食物多样化,日常饮食应尽量包含大豆及坚果制品、水产品、肉蛋奶制品、新鲜的水果蔬菜,主食可选择全谷物或谷薯类。
2、保证三餐规律,饥饱适当。
饮食禁忌:
1、咖啡可干扰,并可能增加焦虑感和精神紧张,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患者应避免饮用咖啡。
2、部分患者可能会通过饮酒来缓解精神症状,但长期饮用可能会导致依赖,并可能加重病情。
3、避免摄入过量的甜食、高脂肪类食物。
预防措施: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没有直接有效的预防方法。然而,日常通过密切注意个人情绪变化、有效管理压力、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良好沟通,以及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对预防疾病可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对于已经被诊断为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来说,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寻求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能防止病情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