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鼻渊疾病英文名称: sinusitis疾病别名: 脑漏疾病概述: 鼻渊(sinusiti...
养生
疾病名称: 鼻渊
疾病英文名称: sinusitis
疾病别名: 脑漏
疾病概述:
鼻渊(sinusitis),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为鼻科常见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发生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节、久病失养等有关。一年四季、男女老幼均可患病,而以青少年多见。本病经及时、恰当治疗,可获痊愈。体质虚弱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可致病程缠绵难愈。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鼻
常见症状: 鼻流浊涕、量多不止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节、久病失养
检查项目: 血常规、X线检查、CT、MRI、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鼻阻力计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鼻流浊涕、量多不止、鼻塞、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病程缠绵,或诱发喉痹或乳蛾等。
临床分类:
1、肺经风热证
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鼻黏膜红肿,尤以中鼻甲较为明显,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可伴有发热,恶寒,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
2、胆腑郁热证
主要表现为脓涕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鼻黏膜红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鼻涕黄浊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减退,鼻黏膜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昏闷或重胀。倦怠乏力,胃脘痞满,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小便色黄或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气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鼻涕黏白量多,稍遇冷风则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伴有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怕风,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5、脾虚湿困证
主要表现为鼻涕白黏而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猪留。伴有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溏稀,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青少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失养等有关。病位在鼻窍,与肺、胆、脾胃有关。病理性质有实虚之分,两者容易互相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生活起居不慎,冷暖不知自调,或过度劳累后,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久郁化热,内犯于肺,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邪热循经上犯鼻窍,发为本病。
2、情志内伤
长期情志不畅不得宣泄,或者容易恼怒不能控制,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气机郁滞,日久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窍,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平时饮食不加节制,过度偏嗜肥腻、煎炸等食物或长期酗酒,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湿邪郁困脾胃,可进一步影响运化功能,湿热邪毒循经上蒸鼻窍,可发为本病。
4、久病体虚
病后失于调理,导致脏腑虚损,肺脏亏虚,肺卫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外邪犯于鼻窍,发为本病。或者脾胃虚弱,运化水液和饮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困聚鼻窍,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常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耳堵塞感、咳嗽等。病程可长可短,短则数天,长则多年不愈。
症状-典型症状:
1、鼻涕多
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鼻涕增多,有时鼻涕向前鼻孔流出,有时鼻涕堵塞鼻腔易造成鼻塞,因而经常需要擤鼻,擤出的鼻涕一般较为黏稠,色白或色黄。
2、痰多
如果鼻涕向后流向咽部,患者表现为经常吐痰,鼻涕经常刺激咽喉,引起咽部不适,如咽痒、咳嗽、异物感等。儿童的慢性咳嗽,部分就是由于鼻渊的鼻涕流向咽部导致。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症状-伴随症状:
1、鼻塞
鼻塞是鼻渊最常见的伴随症状,80%以上的鼻渊都伴有鼻塞。原因有两种:一是有较多的鼻涕阻挡了鼻腔空间,这种情况下擦出鼻涕后鼻塞可暂时缓解;二是鼻甲肿大,这种情况下擦鼻后鼻塞不能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的鼻塞可以明确地告知医生,但儿童的鼻塞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别人,只能通过仔细观察,如患儿经常张口呼吸,提示可能有鼻塞,有时表现为夜间睡觉时打鼾。
2、嗅觉减退
嗅觉减退也为鼻渊较常见的伴随症状,表现为嗅觉灵敏度较平时减退,甚至完全失灵。嗅觉减退的症状与鼻塞、流涕的症状相关联,鼻塞、涕多时嗅觉差,鼻塞减轻及鼻涕减少时嗅觉可暂时好转。
3、头痛头昏
头痛或头昏是鼻渊患者容易出现的伴随症状。初起易出现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面颊部、头顶部等,呈持续性疼痛,并有一定规律性,在低头、用力、跳跃、擤涕及咳嗽时头痛加重,同时可出现放射性疼痛,使周围部位也产生疼痛。病久易出现头昏、头重等头部不适,鼻塞、涕多的症状明显时,头昏也较为明显。鼻塞减轻、鼻涕减少,头昏可暂时减轻。
4、耳堵塞感
由于经常鼻塞,患者可出现耳堵塞感,耳堵塞感主要发生在鼻塞、涕多较严重的一侧,也可双侧发生。
5、咳嗽
鼻渊由于鼻涕经常向后流向咽部,可刺激咽部产生咳嗽及出现时常清嗓子的动作,且易出现痰多,这个痰实质多为鼻涕。
就医-门诊指征:
1、如果出现鼻流浊涕、量多不止。
2、或者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耳堵塞感、咳嗽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耳鼻喉科或五官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鼻流浊涕、量多不止症状?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鼻塞、嗅觉减退、头痛、耳堵塞感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反复出现鼻流浊涕、量多不止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需要做西医血常规、X线检查、CT、MRI、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鼻阻力计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高低、强弱,呼吸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鼻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急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检查-其他检查:
1、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
可进一步查清鼻腔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性质、范围与程度。
2、上颌窦穿刺冲洗
须在患者无发热并在抗生素控制下施行。对于慢性上颌窦炎,诊断价值可能优于鼻窦X线片。通过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脓液性质、量、有无恶臭等,并便于做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鼻阻力计检查
可客观记录鼻腔通气功能受损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鼻窦X线平片和断层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可显示鼻腔大小、窦腔密度、液平面或息肉阴影等。
2、CT、MRI
必要时行鼻窦CT扫描及MRI检查,对精确判断各鼻窦,特别是后组筛窦炎和蝶窦炎,鉴别鼻窦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有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鼻流浊涕、量多不止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同时应与同样有鼻塞流涕的鼻窒、伤风鼻塞等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流浊涕,且量较多,可流向鼻前孔,也可向后流入咽部,常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规律性。病程可长可短。
2、检查
血常规、X线检查、CT、MRI、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鼻阻力计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鼻窒与鼻渊
两者均可出现鼻塞、流涕。鼻窒以鼻塞和下鼻甲肿胀为主,病程较长;鼻渊以浊涕量多为突出症状,可伴鼻塞、头痛或头昏,中鼻道或嗅裂可见脓涕,中鼻甲常肿胀,病程可长可短。鼻窦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2、伤风鼻塞与鼻渊
两者均有鼻塞、流涕和头痛。伤风鼻塞病程短,早期流清涕,后期为黏涕,下鼻甲肿胀;鼻渊病程相对较长,鼻涕混浊量多,以中鼻甲肿大为主,中鼻道或嗅裂可见脓涕。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除浊涕、宣通鼻窍为原则。治疗不离通、排、补三法。通即通窍法,包括芳香通窍、益气通窍、清热通窍等多种方法;排即排脓泻浊。针对虚证,补虚法固然合适,但对于实证,也要牢记清泻之中应稍佐扶正药物。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肺经风热证
(1)如果出现鼻涕量多的患者,可加用蒲公英、鱼腥草、瓜蒌等。
(2)如果出现鼻塞严重的患者,可加用苍耳子、辛夷等。
(3)如果出现头痛的患者,可加用柴胡、藁本、菊花等。
(4)如果出现表证不明显,肺热为主的患者,可改用泻白散加减。
2、胆腑郁热证
(1)如果出现严重鼻塞的患者,可加用苍耳子、辛夷、薄荷等。
(2)如果出现严重头痛的患者,可加用菊花、蔓荆子等。
3、脾胃湿热证
(1)如果出现严重的鼻塞的患者,可加用苍耳子、辛夷等。
(2)如果出现头痛的患者,可加用白芷、川芎、菊花等。
4、肺气虚寒证
(1)如果出现头额部冷痛的患者,可加用羌活、白芷、川芎等。
(2)如果出现怕冷,肢体不温,遇寒加重的患者,可加用防风、桂枝等。
(3)如果出现鼻涕多的患者,可加用半夏、陈皮、薏苡仁等。
(4)如果出现自汗恶风的患者,可加用黄芪、白术、防风等。
5、脾虚湿困证
(1)如果出现鼻涕量多浓稠的患者,可加用陈皮、半夏、枳壳、瓜蒌等。
(2)如果出现严重鼻塞的患者,可加用苍耳子、辛夷花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肺经风热证
(1)方药: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桔梗、甘草。
(3)中成药:香菊胶囊、鼻渊通窍颗粒、千柏鼻炎片、苍耳子鼻炎胶囊、鼻渊丸。
2、胆腑郁热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甘草。
(3)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龙胆泻肝丸、藿胆丸。
3、脾胃湿热证
(1)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2)常用中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木通、贝母、射干。
(3)中成药:甘露消毒丹、三仁合剂、鼻窦炎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
4、肺气虚寒证
(1)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辛夷、苍耳子、白芷。
(3)中成药:玉屏风颗粒、辛苓颗粒、通窍鼻炎颗粒。
5、脾虚湿困证
(1)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
治疗-相关药品:
香菊胶囊、鼻渊通窍颗粒、千柏鼻炎片、苍耳子鼻炎胶囊、鼻渊丸、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龙胆泻肝丸、藿胆丸、甘露消毒丹、三仁合剂、鼻窦炎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玉屏风颗粒、辛苓颗粒、通窍鼻炎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鼻腔病变的手术处理
以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中心的鼻窦外围手术,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以及咬除膨大的钩突与筛泡等。手术目的是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阻塞,改善鼻窦通气引流,促进鼻窦炎症的消退。
2、鼻窦手术
应在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后方可采用。包括传统手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两大类,现多趋向于开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滴鼻法
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滴鼻,以疏通鼻窍。
(2)熏鼻法
用芳香通窍,行气活血的药物,如苍耳子散、川芎茶调散等,放砂锅中,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倒入合适的容器中,先令患者用鼻吸入热气,从口中吐出,反复多次,待药液温度降至不烫手时,用纱布浸药热敷印堂、阳白等穴位。
(3)鼻窦穿刺冲洗法
在全身症状消退和局部炎症基本控制后,可行鼻窦穿刺冲洗。可每周冲洗1次,直至再无脓液冲洗出为止。并可于冲洗后向窦内注入抗生素或中药制剂等。
(4)负压置换法
用负压吸引法将鼻窦内的脓液吸引出来,再将适宜的药物置换进入鼻窦,以达到治疗目的。
2、针灸疗法
(1)针刺
主穴迎香、攒竹、上星、禾髅、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
(2)艾灸
主穴百会、前顶、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掀热感、皮肤潮红为度。
(3)穴位按摩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3、抗生素治疗
有急性发作迹象或有化脓性并发症,应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应合理选用敏感药物,用常规剂量,疗程不超过2周。不推荐局部使用抗生素。
治疗-治疗周期:
鼻渊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鼻渊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获痊愈,一般预后良好。体质虚弱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可致病程缠绵难愈,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1、如果未及时治疗,脓涕长期倒流至咽部,可诱发喉痹或乳蛾。
2、如果擦鼻方法不当,可诱发耳胀耳闭或脓耳。
预后-治愈性:
急性起病患者,诊断明确,经及时正确治疗,可获痊愈,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鼻渊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饮食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正确擤鼻,注意卧床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常可使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应注意疏导情志,保持心境平和。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解除不良情绪刺激,避免或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实热证患者汤剂宜凉服或微温服。
2、肺经风热证中药汤剂多为辛散轻扬中药,有效成分易挥发,不宜久煎。
3、胆腑郁热证中药汤剂宜饭前冷服,脾胃湿热证中药汤剂宜饭后凉服或微温服,虚证服用补益药宜在早晚饭前空腹温服,肺气虚寒者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
4、鼻塞严重者,可局部使用3%麻黄碱或滴鼻灵等滴鼻,或予冰连散吹鼻,或予中药制剂超声雾化经鼻吸入,以改善鼻腔通气。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新鲜,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相宜的温、湿度,肺经风热者室温宜清凉,胆经郁热者室温宜稍低,湿度稍高。
2、发热、头痛、流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
3、注意鼻腔周围局部皮肤的护理,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4、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并发症。
5、保持鼻腔通畅,鼻塞时可滴1%麻黄素等渗盐水,有利于鼻窦脓液排出,脓液排出后应及时处理,保持清洁无气味。
6、每次擤鼻不可同时紧捏双侧鼻孔,应分别进行,鼻腔有分泌物而鼻塞重时忌用力擦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鼻塞轻重、体温,鼻涕的质量、气味,嗅觉减退的时间等。
2、注意观察头痛的部位及性质。
3、如果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加剧,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X线检查、CT、MRI、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鼻阻力计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多食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海鲜等食物,戒除烟酒,以免加重病情。
饮食建议:
1、肺经风热证患者宜多食疏风清热的食物,如薏苡仁冬瓜汤、生姜粥等。
2、胆腑郁热证患者应多食清凉解热的食物,如冬瓜绿豆汤等。
3、脾胃湿热证患者可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粥等。
4、肺脾气虚证患者宜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如黄芪粥、山药薏苡仁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症状。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凉茶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失养等有关。因此,平时要避免感受外邪、注意饮食调摄,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感冒流行季节,出门要戴口罩。
2、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均衡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常行冷水洗脸,鼻部按摩,增加抗病能力。
3、注意口腔清洁,积极防治邻近组织器官病变,如扁桃体炎、牙病等。
4、保持鼻道通畅,及时排出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
5、生活、工作环境要注意保持清洁,要使工作场所及居室空气流通,房间湿度应适宜,平时还要避免粉尘刺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