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藏毛囊肿疾病英文名称: pilonidal cyst疾病概述: 藏毛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骶尾...
养生
疾病名称: 藏毛囊肿
疾病英文名称: pilonidal cyst
疾病概述:
藏毛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一种囊肿,内藏有毛发是其主要特征,可能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导致毛发穿入皮肤所致。 患者通常没有不适症状,但如果发生感染,可形成急性脓肿,引起臀沟上方区域会有疼痛、发红和肿胀。对于反复发作的脓肿,则会形成慢性窦道。通常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藏毛囊肿与藏毛窦统称为藏毛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有一定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肛肠外科
发病部位: 臀部
常见症状: 多发生在骶尾部臀间裂区域。在未发生感染时,多无不适症状,或表现为局部突起、可伴有轻微肿胀感;若发生感染,局部可形成急性脓肿,患处可见红肿、发热、疼痛症状;若反复发作者,可形成慢性分泌性窦道,窦道口可持续排出脓液。
主要病因: 本病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后天局部损伤,导致毛发进入臀间裂皮肤而形成短管道所致。可能与毛发浓密、肥胖、长期久坐或摩擦刺激、家族史、骶尾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体格检查、X线、超声、MRI、病理检查、血常规、血常规等。
重要提醒: 本病容易复发,因此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因误诊、漏诊、误治等原因,导致形成复杂窦道或严重感染,既会增加治疗难度,又会给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流行病学-传染性:
藏毛囊肿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关于本病的发病率,目前暂无全球大样本数据统计。美国相关研究报道的发病率为26/10万左右。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可能与皮脂腺活动增加有关。此外,肥胖者、会阴或臀部多毛且发毛较硬者、局部有过外伤史以及久坐或长期骑行者人更容易发生。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早期研究中,欧美白种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藏毛囊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由于臀间裂皮肤先天性异常而形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毛发穿透臀间裂皮肤所造成的。
目前,大部分研究倾向于后天因素这种观点。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因素:有学者认为,藏毛囊肿的形成,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如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从而导致皮肤的先天性缺损,致使表皮向内折叠,进而形成包含有毛囊的皮肤囊肿。但研究发现,在婴儿的中线位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驱病变,而成年人中却多见。
2、后天因素:大部分学者认为,藏毛囊肿的形成,是由于后天获得性因素所导致的。如由于臀部或骶尾部发生摩擦、反复刺激、手术或外伤等原因,使臀中裂间的毛发刺入局部的皮肤,从而形成短管道。当毛发从原来的毛囊中脱落后,会被吸入短管道内,进而逐渐形成包含毛发的囊肿。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藏毛囊肿的发病风险:
1、超重/肥胖;
2、局部创伤或刺激,如骶尾部手术、外伤或久坐、长期骑行等不当行为反复摩擦臀部;
3、臀间裂区域的毛发旺盛,比较硬;
4、有藏毛囊肿家族史;
5、其他:青春期及青壮年男性更易患病。
症状-总述:
藏毛囊肿大多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区域,偶尔也可能发生于脐部、头皮、指(趾)间等部位。在未发生感染时,藏毛囊肿可能没有症状,或仅见骶尾部肿物、轻微肿胀不适感。大部分患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可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反复发作,而形成慢性窦道。
症状-典型症状:
1、未发生感染者:通常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局部可能会有大小不等的突起,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肿胀感。
2、急性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骶尾部脓肿,局部可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多数炎症可以经自行破溃溢脓或经手术引流后逐渐消退,少数引流口可完全闭合痊愈,多数则会反复感染或经常破溃溢脓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3、反复发作者:多可合并慢性窦道(藏毛窦),局部可见凹陷、瘢痕,皮肤表面可有不规则小孔,其内部可有毛发,挤压时可有透明、浑浊或血性物质从窦道内排出。
症状-并发症:
1、藏毛窦
藏毛囊肿感染形成的脓肿,经自行破溃溢脓或切开引流排脓后,可在体表部位形成窦道,即藏毛窦。窦道走向多向颅侧发展,按压局部可由脓液等分泌物溢出。若感染反复发作,较导致窦道范围扩大、结构复杂,进而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
2、蜂窝织炎
当感染病原体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能会引起蜂窝织炎,表现为皮肤深部组织的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和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出现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化脓。
3、癌变
对于没有及时进行正规治疗而长期反复发作的藏毛囊肿,局部组织受到慢性感染的刺激,可能会增加病损处罹患鳞状细胞癌的风险。
症状-伴随症状:
急性感染时,可伴随发热、寒战、恶心等全身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患者感染严重,局部出现面积较大的红肿,并伴有剧烈疼痛、脓肿等症状时,或出现高热、寒战、意识不清等全身症状时,均应及时到急诊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骶尾部臀间裂出现异常肿物,伴有肿胀疼痛症状;
2、臀沟上方区域出现红肿、疼痛、温度升高、局部形成脓肿;
3、臀沟上方区域出现小凹陷,局部按压时有疼痛感,并可有脓液、血液等分泌物排出;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可以根据病情及医院科室分布情况,到肛肠外科、皮肤科、普通外科、急诊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患者需要穿着宽松的衣裤,以便医生检察。
3、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携带好住院必须生活用品。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不适症状?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
2、患病以来,不适症状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生进展或缓解?
3、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是如何治疗或缓解的?
4、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是否经常保持坐姿或长时间开车、骑车等?
5、局部有进行过手术或受过外伤吗?
6、家族里还有其他人出想过类似疾病吗?毛发是否比较浓密、粗硬?
7、是否存在过敏?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住院吗?多久能痊愈?会复发吗?
7、我在日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8、我之后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如果在骶尾部臀沟上方区域发现不明肿物,或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来进行诊断,必要时还会进行血常规、X线、超声、MRI、血常规病理检查等,以辅助诊断、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要求患者充分暴露病变部位,主要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局部皮肤情况等。
1、多数患者可在骶尾部臀间裂区域发现突起包块,在病变中线位置可发现藏毛腔,内部可有小束毛发。
2、对于发生感染者,主要以急性脓肿为主要改变,如局部可见红肿、触痛、皮温升高、脓肿形成或破溃等表现。
3、对于反复发作者,则以慢性分泌性窦道为主要改变,如局部可见小凹陷,凹陷表面可有不规则小孔,在窦道口附近可触及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硬区,按压时可有疼痛,并可能会有脓液、血液等分泌物溢出。用探针进行检查时,可发现窦道走行多向头颅侧。
检查-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若发生囊肿感染,则可能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升高。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排除其他疾病。检查时,医生会取患者病变处的一小块组织,然后制成切片进行检查分析。通常可在囊壁发现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炎性细胞等,在囊肿内可能会发现外源性毛发,而没有毛囊、皮脂腺等结构。若发生感染,可能会发现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检查-其他检查:
对于继发感染者,可能会进行病原体培养,如细菌培养,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能会在病变部位皮下软组织内发现不均质的低回声区或液性无回声区,特征性改变为探测到不规则细线样回声。但有部分病例因皮损内无毛发,或毛发已被破坏则可能无法探测到毛发的细线样回声。
2、X线检查:骶尾部X线片无骶尾骨骨质破坏,X线窦道造影可提示病变的范围及深度。
3、MRI检查: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较清晰的显示囊肿及窦道的范围、深度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即可初步明确诊断,同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病理检查等确定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臀部皮肤感染疾病(疖、痈)、肛瘘、肛周脓肿、骶尾部畸胎瘤感染破溃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臀部皮肤感染疾病(疖、痈)
疖、痈均与毛囊感染有关,可以累及臀部皮肤,但通常不会同一位置反复发作而形成慢性窦道。
2、肛瘘
肛瘘的外口一般距肛门较近,瘘管行向肛门,肛管内有内口,常有肛周脓肿病史,肛周可触及条索样肿块。而反复发作的藏毛囊肿所致的窦道口多在臀沟处,窦道走向多向头颅侧,很少向下朝向肛管,在后中线尾骨尖处可触及质地柔软或稍硬的肿物,肛管内也没有内口,通常不会触及肛瘘典型的条索样的肿块。
3、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通常位于肛门附近,急性期常表现为肛周包块,患者往往剧烈疼痛症状,体格检查时可能发现肛周存在有波动感的区域或一片发红硬化的皮肤,肛周B超检查有助诊断,穿刺可抽出脓性分泌物。而藏毛脓肿位于骶尾部臀间裂区域,而非肛周区域。
4、骶尾部畸胎瘤感染破溃
骶尾部畸胎瘤感染破溃所致的窦道口较大,内常为肉芽组织,走向深且不规则,X线检查见骶前占位,瘤体骨骼化影。
5、其他
蜂窝组织炎、结核性肉芽肿、梅毒性肉芽肿、尾肠囊肿等疾病,通常可结合全身症状、病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藏毛囊肿患者如果没有症状,可暂不予特殊处理,但应注意局部卫生,避免发生感染。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通产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如果感染严重者,需要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对于发生继发感染者,可根据病情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通常选择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若合并厌氧菌感染,需进行抗厌氧菌治疗。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氧氟沙星、头孢呋辛、甲硝唑、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氧氟沙星、头孢呋辛、甲硝唑、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藏毛囊肿的主要方法。 具体的手术方法由囊肿的数量、范围、感染程度,以及产生窦道的情况等多种因素所决定。
1、手术切开引流:对于形成脓肿的藏毛囊肿者,需及时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并在术中及之后换药处理过程中,尽量清除病变处的毛发、肉芽组织、坏死组织等异物,以争取治愈机会。
2、手术切除病灶:由于单纯切开引流,病灶除的异物往往难以彻底清除,因此容易发生复发,尤其是反复发作或已经形成窦道的患者。因此,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并根据疾病复杂程度决定具体的手术术式,如一期切除正中缝合术、病灶切除部分缝合术,以及多种皮瓣移植手术等。
治疗-其他治疗:
1、硬化疗法:对于形成窦道的患者,可向窦道内注射腐蚀性药物,破坏窦内上皮,使窦腔闭合。但是,此法疼痛剧烈、耗时长、复发率高,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者不多。
2、纤维蛋白胶粘堵术:在刮勺彻底清除窦腔内感染组织、异物及窦道壁处肉芽组织的基础上,通过窦道外口向窦道内注入纤维蛋白胶以达到粘堵窦道、促进术区愈合的目的。纤维蛋白胶是用人类纤维蛋白原及其复合物制成,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促进胶原纤维的大量形成以加速创口愈合。优点是创伤小、易操作、可多次重复。但失败率较高,远期疗效不确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期感染严重而形成脓肿者,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排脓,同时需要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对于疼痛、发热严重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改善症状。
治疗-中医治疗:
对于发生感染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中医治疗。患者应到正规的中医机构,在专科医生的辨证指导下,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藏毛囊肿经过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痊愈,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在患处留有瘢痕。但本病无论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复发率,其中单纯切开引流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而彻底清除病灶,通常可以降低复发率,但可能会延长愈合期和恢复期。
预后-危害性:
1、导致蜂窝织炎
藏毛囊肿发生感染而形成脓肿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抗感染、切开引流治疗,可能会造成感染扩散,进而导致蜂窝织炎,可以引起臀部较大面积出现红肿、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是可能会导致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形成复杂窦道
本病容易发生漏诊、误诊、误治,可以导致本病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会形成范围较大、走行复杂的窦道,从而增加了治疗和康复的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
3、发生癌变
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由于病灶处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有一定的发生癌变的可能,以鳞状细胞癌为主。
预后-自愈性:
本病通常不能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藏毛囊肿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缺乏大数据统计的治愈率数据。
预后-根治性:
对于病情较轻、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由根治的可能性。
预后-复发性:
本病无论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复发风险。
日常-总述:
藏毛囊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皮肤清洁护理、酌情进行剃毛或脱毛、避免久坐或局部摩擦及外伤、积极控制体重等,通过控制可能导致本病的诱因,从而降低复发或加重的风险。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做好术后护理,并定期进行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会由于反复发作的疼痛、流脓、渗液,或多次手术、卧床,而产生的恐惧、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患者家属对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了解和认识疾病,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患者发生感染或进行手术后,应给予悉心照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时,应遵医嘱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地进行治疗。不能自行增减药量,以免发生过敏、耐药、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等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臀部,可以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2、酌情进行剃毛或脱毛:对于毛发浓密、粗硬的患者,可以通过剃毛或脱毛,从而避免疾病复发或加重。
3、避免久坐或局部摩擦及外伤:主动调整姿势,避免久坐、经常骑车或开车等,可以减少局部摩擦、刺激,有利于降低复发风险。
4、积极控制体重:由于超重或肥胖是本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体积,可以预防本病复发或加重。
日常-病情监测:
如果骶尾部臀间裂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形成脓肿,或发生流脓、流血时,均应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明确病情,并积极进行治疗。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复诊,复诊时需携带病历、检查结果、手术记录等相关就诊资料。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1、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全身状况。如出现伤口大量或持续出血、明显红肿、剧烈疼痛、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情况时,需及时请医生或护士进行处理。
2、术后需要遵医嘱进行消毒,避免伤口过早沾水,同时保证伤口周围清洁,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3、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伤口较大者,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4、术后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发生便秘或腹泻。
5、术后应遵医嘱定期复诊,由专科医生判断伤口是否彻底愈合,是否遗留有窦道或瘘管等情况。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在感染期间、手术后,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及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肉、鱼肉、牛奶、鸡蛋、豆制品,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菌类等。
2、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还应注意控制热量摄入。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烧烤、油炸食品等,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2、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应避免饮食过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多零食、或食用过多甜腻、油腻等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奶油、芝士、肥肉等。
3、建议忌烟酒。
预防措施:
藏毛囊肿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但通常可以从控制风险因素方面进行预防,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
1、在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肛门、臀间裂等部位的皮肤清洁。
2、毛发浓密、粗硬者,应定期刮除毛发或进行脱。
3、保护骶尾部臀间裂皮肤,防止发生外伤。
4、超重或肥胖者,应积极减肥控制体重。
5、积极调整坐姿,避免长期保持坐姿、骑车、开车等。
6、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适时增减衣物、忌烟忌酒,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预防本病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