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颤证疾病别名: 震颤疾病概述: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养生
疾病名称: 颤证
疾病别名: 震颤
疾病概述: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的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势性震颤、原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头部、上肢、下肢
常见症状: 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
主要病因: 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
检查项目: 甲状腺功能检查、血铜测定、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测、颅脑CT、MRI、PET或 SPECT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应及时就诊咨询,好做情志调护,注意休息,避免日久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等症状。
临床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颤动,程度较重,不能自制,头晕耳鸣,面红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口干,语言迟缓不清,流口水,小便色红,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2、痰热内动证
主要表现为头部摇动不止,肢体麻木震颤,严重的手不能持物,伴有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至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气血亏虚证
主要表现为头部摇动,肢体颤动,伴有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精神疲惫,四肢无力,活动后气短,心悸健忘,眩晕,饮食减少,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4、髓海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头部摇动,肢体颤动,持物不稳,伴有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情呆滞,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5、阳气虚衰证
主要表现为头部摇动,肢体颤动,筋脉拘挛,四肢麻木,伴有怕冷,四肢不温,心悸,活动后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遗尿,大便溏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有关。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变部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年老体虚
(1)人到中年之后,脏腑经络机能减退,精气逐渐衰退,特别是脾胃功能逐渐减弱,筋脉失养,发为本病。
(2)先天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腑功能失调,筋脉失养,发为本病。
(3)长期患病,体质虚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发为本病。
2、情志过极
(1)长期忧郁思虑,导致脏腑气机失于调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本病。
(2)过度思虑,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发为本病。或者影响脾胃,脾胃运化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1)长期偏嗜过甜过咸的食物,或长期嗜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发为本病。
(2)长时间饥饱无常,或者吃过多生冷食物,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导致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4、劳逸失当
(1)平时过度劳累,使肌肉筋膜过度疲惫而损伤,虚风内动,发为本病。
(2)或者平时过于安逸,脏腑经络机能下降,特别是脾胃生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筋脉失养,发为本病。
(3)房事不加节制,损伤肝肾,肝肾阴虚,损伤阴血,筋脉失于调畅,阴虚风动,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一般隐匿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临床有虚实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实证震颤较为剧烈,伴有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身体肥胖,遇到情绪不畅,恼怒等诱发。虚证颤动无力,缠绵难愈,常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身体偏瘦,遇到活动而加重。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仅出现头摇或手足轻微颤动,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
2、或者头部颤动剧烈,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
3、或者伴有颈部僵直、四肢拘急。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等症状?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颈部僵直、四肢拘急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家中直系亲属是否有人患有慢性疾病?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还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血铜测定、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测、颅脑CT、MRI、PET或 SPECT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部四肢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
检测T3、T4及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2、血铜测定
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对铜代谢异常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肝功能检查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表现,如血清总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
4、肾功能检测
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颅脑CT、MRI、PET或 SPECT等
可显示患者的脑部病变情况,对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瘛疭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至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失眠、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匿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诊断-鉴别诊断:
瘛疭与颤证
瘛疭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昏迷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昏迷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虚象并不明显,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虚象比较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阳内动证
(1)如果肝火偏盛、出现焦虑、心烦的患者,可加用龙胆草、夏枯草等。
(2)如果出现痰多的患者,可加用竹沥、天竺黄。
(3)如果出现眩晕耳鸣的患者,可加用知母、黄柏、牡丹皮等。
(4)如果出现心烦、失眠的患者,可加用炒枣仁、柏子仁、丹参等。
(5)如果出现颤动不止的患者,可加用僵蚕、全蝎等。
2、痰热内动证
(1)如果出现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的患者,可加用煨皂角、白芥子等。
(2)如果出现震颤较重的患者,可加用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等。
(3)如果出现心烦、易怒的患者者,可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等。
(4)如果出现胸闷、胃脘痞满的患者,可加用瓜蒌皮、厚朴、苍术等。
(5)如果出现皮肤麻木的患者,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1)如果血虚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的患者,可加用炒枣仁、柏子仁等。
(2)如果出现肢体颤抖、疼痛麻木的患者,可加用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等。
4、髓海不足证
(1)如果出现肢体颤抖、眩晕较显著的患者,可加用天麻、全蝎、石决明。
(2)如果出现五心烦热、失眠、便秘、小便色红的患者,可加用黄柏、知母、丹皮、玄参。
(3)如果出现肢体麻木、拘急强直的患者,可加用木瓜、僵蚕、地龙,并重用白芍、甘草。
5、阳气虚衰证
(1)如果大便稀溏的患者者,可加用干姜、肉豆蔻。
(2)如果出现心悸的患者,可加用远志、柏子仁。
治疗-药物治疗:
1、风阳内动证
(1)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2)常见中药: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朱茯神、首乌藤、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全天麻胶囊。
2、痰热内动证
(1)方药: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2)常用中药:半夏、橘红、枳实、茯苓、制南星、生姜、水牛角、桑叶、川贝、生地黄、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3)中成药:葛根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3、气血亏虚证
(1)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
4、髓海不足证
(1)方药:龟鹿二仙膏加减。
(2)常用中药:鹿角、龟甲、人参、枸杞子。
(3)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健步壮骨丸。
5、阳气虚衰证
(1)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2)常用中药:干地黄、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炮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治疗-相关药品:
六味地黄丸、全天麻胶囊、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杞菊地黄丸、健步壮骨丸、杞菊地黄丸、葛根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病程短者疗效较好,但须坚持较长时间治疗。可选取自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气血虚弱加气海,公孙;痰瘀交阻加膻中,阴陵泉,血海。
治疗-治疗周期:
颤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颤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原发病因和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如果早期病情较轻,运用综合方法治疗,加上生活调摄得当,一般能延缓病情发展,如果继发于温热病,痹病,中毒颅脑外伤及脑等疾病,预后多取决于该病本身的治疗状况多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可由部分起居不能自理。直至生活能力完全丧失,如果病变最终累及多脏,则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本病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瘀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预后-治愈性:
如果病情不重,早期正确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患者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
预后-复发性:
如果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饮食不当,都会引起颤证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注意充分休息,加强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常因长期患病、行动不便等导致心情抑郁,产生悲观情绪,应给予心理疏导。
2、尽可能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减少对疾病关注,可相应减轻临床症状,防止意志消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中药汤药宜温服。
2、服用丸药,先用温开水溶化再服用。
3、注意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发现症状,仔细观察病人服药后及改变药量后的症状变化。
4、服用抗乙酰胆碱制剂或左旋多巴类药物时,注意口干、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
5、治疗颤证的药物因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因而需要终身服用。
6、药物治疗应遵循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的原则。根据年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就业情况、药物价格和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合适药物。
7、服用苯海索、金刚烷等药物后,患者易出现幻觉,发现患者表述一些离谱而不会存在的事情时,应立即报告医师,以防发生意外。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受凉等不良刺激,室内温度适宜。
2、不接触易碎的玻璃制品或利器以免造成外伤。
3、保持患者经常行走的道路的平整干燥,去除有碍走路的物品。
4、应根据症状的轻重,帮助病人清洁护理,如果有义齿,平时宜取下,冲洗干净后,浸泡于冷开水中,于进餐时戴上。
5、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用红花乙醇按摩受压部位,经常更换体位。
6、保持皮肤干燥清洁,衣裤要宽大,易于脱换。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及用药后的反应。
2、如果出现头部肢体颤动不能自持,发展至震颤不已,不能持物,肢体不灵活,行动缓慢,表情淡漠,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甲状腺功能检查、血铜测定、肝功能、肾功能检测、颅脑CT、MRI、PET或 SPECT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低胆固醇、高维生素、营养丰富。进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或偏食过甜过咸食物,避免进刺激性食物,充分供给水果蔬菜,预防便秘。
饮食建议:
1、气血两虚患者应增加饮食中的热量、蛋白质的含量及容易咀嚼的食物。
2、痰热动风患者饮食宜易消化,多食瓜果蔬菜,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及液体的摄取,以预防便秘,平时可服蜂蜜茶、麻仁丸等润肠通便。
3、因吞咽困难及无法控制流口水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食,事先将食物切成小块或磨碎,必要时协助喂食。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有关。因此,注意情志调摄,避免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有规律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
2、应尽量使环境保持安静舒适,居处通风良好,避免受风、受热、受潮。
3、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或偏嗜肥腻或过甜食物,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4、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