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道病毒感染疾病概述: 肠道病毒感染指主要由生长于肠道的病毒引起的感染,常见的肠道病毒包...
养生
疾病名称: 肠道病毒感染
疾病概述:
肠道病毒感染指主要由生长于肠道的病毒引起的感染,常见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群和B群、埃可病毒31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血清型、肠道病毒68~71型等。肠道病毒可波及人体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流行性胸痛、疹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以及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等。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隔离、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胸痛、肌痛、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出疹
主要病因: 由人体感染肠道病毒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分子生物学检查
重要提醒: 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建议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病学-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和患者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感染者的咽部和肠道内有病毒存在,粪便中也会排出病毒。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口-口传播、粪-口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比例显著高于青少年和成年人。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肠道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没有严格地区性。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不同种类和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不完全相同,但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病因-总述:
肠道病毒感染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群和B群、埃可病毒31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血清型、肠道病毒68~71型。
病因-基本病因:
1、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粪口传播、飞沫传播等方式。接触传播的关键媒介是易感者的手,手被病毒污染后,会通过进食等方式造成感染。水源和食品污染是导致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另一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肠道病毒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主要来自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
2、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首先由眼部、呼吸道、口腔至消化道侵入黏膜,在局部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可由此从眼、口、鼻、咽分泌物或粪便中排出,并可以由原发病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以及经血液循环至其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脏等,在该处增殖,引起各种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总述:
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呼吸道感染
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2、疱疹性咽峡炎
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眼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
3、出疹性疾病
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疹、疮疹及荨麻疹等。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4、手足口病
初起低热、厌食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多分布于后舌、颊及硬腭,亦可见于齿龈,扁桃体及咽部。多同时在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偶见于躯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2~3天后吸收,不留痂。
5、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
肠道病毒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引起者差异不大,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肌痛等症状,常伴发皮疹,1~2天出现脑膜刺激征。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脑炎的表现与乙型脑炎相似,可伴有皮疹、心肌炎等,肠道病毒所致瘫痪的程度轻,一般很快恢复。
6、心脏疾患
一般多先有短暂的发热、感冒症状,继而出现心脏症状。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功能衰竭、猝死、心律失常、慢性心肌病等类型。
7、流行性肌痛或流行性胸痛
主要表现为发热和阵发性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而以胸腹部肌痛多见,尤以膈肌最易受累。肌痛轻重不一,活动时疼痛加剧。
8、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眼结膜炎,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流泪、可有脓性分泌物及结膜下出血,但极少累及巩膜和虹膜。
9、其他
肠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胰腺、睾丸等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并发症:
肠道病毒感染可影响各脏器功能,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脏疾患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胸痛、肌痛。
2、皮肤出现丘疹。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该到传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8、您身边的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疑似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了解病情,明确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
2、病毒分离鉴定
收集疱疹液、脑脊液、咽拭子、粪便或组织标本,制备标本悬液后进行病毒培养、鉴定,病毒分离是确定肠道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3、血清学试验
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若血清特异性抗体有4倍及以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亦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4、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
以荧光染色的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目前主要应用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5、分子生物学检查
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检测肠道病毒具有型特异性,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情,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变化情况,还会询问患者有无接触感染者、污染食物、污染水源等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肠道病毒感染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在隔离、休息等一般治疗基础上,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
治疗-对症治疗:
对发生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医生会适当给予镇静剂(氯硝西泮、地西泮)和止痛剂(布洛芬、阿司匹林)。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时,医生会积极抢救,并及早采用抗心衰抗休克治疗。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要卧床休息,并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尽量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3、有呕吐、腹泻、食欲缺乏者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可选择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尽量缓解患者症状。
2、抗心衰药物
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用于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包括毒毛花苷K、地高辛、洋地黄等。
3、利尿剂
常见的有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药物。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液体,降低心脏负担,可用于心力衰竭、颅压高的患者。
4、糖皮质激素
可用于出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的患者,有抗炎、抗休克的作用。
5、丙种球蛋白
有缓解神经、肺水肿症状的作用,有利于缩短病程。
治疗-相关药品:
利巴韦林、毒毛花苷K、地高辛、洋地黄、呋塞米、托拉塞米、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肠道病毒感染的预后与患者病情有关,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发生不良预后。
预后-危害性:
1、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各系统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肠道病毒感染可影响各脏器功能,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肠道病毒感染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治愈的可能性。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肠道病毒具有一定传染性,会导致同事朋友的疏远,如果感染脑部或心脏还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2、护理措施
(1)患者要正视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可通过看书、写字、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安定情绪,减轻精神负担、消除不良情绪。
(2)家属应给予患者一定的安慰,把患者的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减少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病情好转后,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防止外伤出血。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且建议使用有杀菌作用的洗手液。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及时消毒患者的私人用品,定时定区域消毒患者的排泄分泌物,防止疾病传播。
6、建议患者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对于出现皮疹的患者,应避免其搔抓患处,防止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应食用营养均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建议患者规律进餐,可少量多餐。
3、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
2、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避免吃不洁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避免吃不洁的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