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Charcot-Marie-Tooth病疾病英文名称: Charcot-Marie-To...
养生
疾病名称: Charcot-Marie-Tooth病
疾病英文名称: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疾病别名: 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疾病概述:
Charcot-Marie-Tooth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称为腓骨肌萎缩症或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由多种突变基因引起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本病的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肢体远端无力和肌肉萎缩,伴有轻到中度的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及弓形足等。本病的病程进展缓慢,可能导致活动能力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但通常不会影响寿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弓形足、肌肉无力、肌肉萎缩
主要病因: 本病为基因突变所致, 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的遗传方式进行遗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基因检测、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诱发电位检测、神经肌肉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为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如果患者有生育意愿,应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
相关中医疾病: 痿证
临床分类: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不同将CMT分为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索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cm/s为CMT1型,正常或接近正常为CMT2型。基因定位后进一步将CMT1型分为不同的亚型,如1A、1B、1C和1D等亚型,CMT2型分为2A、2B、2C和2D等亚型。临床上以CMT1A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CMT的人群总发病率约1/25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的人群。
病因-总述:
Charcot-Marie-Tooth病为基因突变所致,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于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索,突变导致周围神经髓鞘形成缺陷或轴索功能异常。这些突变基因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的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病因-基本病因:
1、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PMP22,MPZ,GJB1,MFN2。常见的亚型为CMT1,CMT2,CMTX。
2、CMT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脱髓鞘性CMT,其中CMT1A为最常见的CMT亚型(占40~50%),其突变基因为PMP22;CMT1B占CMT1的3~5%,其突变基因为MPZ。
3、X连锁隐性遗传的CMTX1为第2常见的CMT亚型(占10%),其突变基因为GJB1。
4、CMT2为轴索性CMT,其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MFN2(占CMT2的20%)、MPZ(占CMT2的5%)、NEFL和GDAP1等。
5、CMT4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脱髓鞘性CMT,其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GDAP1。
6、PMP22重复、GJB1突变、PMP22缺失、MPZ突变、MFN2突变这5种亚型占所有CMT的92%。
症状-总述:
Charcot-Marie-Tooth病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仅有弓形足,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偶然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异常。而有些患者则出现严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
症状-典型症状:
1、通常是儿童或青春期起病,也可以中年起病。
2、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对称性的肢体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和无力通常自足和小腿开始,患者可出现足下垂,行走呈跨阈步态,跑步和行走困难,易被绊倒。
4、肌肉萎缩累及小腿全部肌群和大腿的下1/3时,整个下肢呈倒立的香槟酒瓶状,称“鹤腿”。
5、足部肌肉萎缩可导致弓形足和锤状趾畸形。
6、数年后,肌肉无力和萎缩波及手肌和前臂肌,患者可出现系纽扣、开锁等动作困难。
7、尽管CMT可累及感觉神经,但肢体疼痛和感觉障碍的症状往往不突出。深、浅感觉减退多呈手套袜套样改变。
8、CMT 1型可以触及粗大的周围神经,尤其是耳大神经和尺神经更易触及。
症状-并发症:
1、呼吸和吞咽问题
若横隔膜受累,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应立即就医。
2、感染
由于感觉减退,患者时常会感觉不到擦伤和伤口。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感染。
3、髋关节发育不良
本病患者的髋关节错位或发育不良症状更明显。
就医-门诊指征:
1、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感觉障碍;
2、弓形足和锤状趾畸形;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另外,确诊此病者在打算生育时应进行孕前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否有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症状?
2、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有没有逐渐恶化?
3、您的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类似的症状?
4、您是否有进行过任何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如果有,结果如何?
5、您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
6、您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否受到影响?是否有困难?
7、您是否进行过任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8、您的日常饮食和运动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诊断是什么?这种疾病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2、这种疾病是如何发展的?会不会逐渐恶化?
3、有哪些治疗选项?哪种治疗最适合我?
4、这些治疗的风险和副作用是什么?
5、治疗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久才能看到效果?
6、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减轻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
7、我是否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需要关注哪些症状和信号?
8、我是否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或运动计划?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足部畸形、感觉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基因检测、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诱发电位检测、神经肌肉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及神经系统查体,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足部畸形、肌力下降、肌张力减退、深浅感觉异常等体征,有助于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患者脑脊液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2、基因检测
检测是否存在导致本病的突变基因,是诊断本病的核心手段,基因未见异常不能排除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神经肌肉活检:本病的肌肉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1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鞘和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CMT2型主要是轴突变性。神经活检还可排除其他遗传性神经病,如Refsum病(可见代谢产物沉积在周围神经),自身免疫性神经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
检查-其他检查:
1、肌电图
肌电图示两型均有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下降,有纤颤或束颤电位,远端潜伏期延长,呈神经源性损害。多数患者的感觉电位消失。
2、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对分型至关重要。CMT1型正中神经运动NCV从正常的50米/秒减慢为38米/秒以下,通常为15米/秒至20米/秒,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可检测到运动NCV减慢。CMT2型NCV接近正常。
3、诱发电位检测
X连锁显性遗传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中枢和周围传导速度减慢,说明患者中枢和周围神经传导通路受损。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足部畸形、感觉异常等典型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基因检测、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诱发电位检测、神经肌肉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与本病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如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以及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渐向上发展,需与CMT鉴别;但该病成年起病,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可资鉴别。
2、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
通常在20~45岁之间起病,以下肢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早期特征,多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加以区别。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进展相对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无足畸形易与CMT鉴别。
4、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该病的肌萎缩分布和病程类似CMT病,但伴有肌肉跳动、EMG显示为前角损害,无感觉传导障碍可与CMT鉴别。
5、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
儿童期缓慢起病,有腓骨肌萎缩、弓形足、脊柱侧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需与CMT鉴别;但该病尚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与 CMT不同,也有认为该病是CMT的变异型。
6、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
因有肌无力、萎缩和传导速度减慢及显性遗传需与CMT鉴别,但该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轻微的一过性疾病,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肌无力、麻木和肌萎缩,踝反射消失,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为节段性脱髓鞘和腊肠样结构改变。预后良好。
7、植烷酸贮积病
也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由挪威神经病学家Refsum于1949年首先报道,故又称Refsum病。因有对称性肢体无力和肌萎缩及腱反射减弱而需与CMT鉴别。但本病除有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外,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脑脊液蛋白增高等特点,易与CMT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没有治愈本病的特效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治疗和延缓疾病进展,必要时科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周围神经损伤者,可以给予维生素类药物,促进病变神经纤维再生,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2、对于神经性疼痛者,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和物理疗法,缓解疼痛。
3、对于抑郁、焦虑者,可以给予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如舍曲林、氟伏沙明、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4、对于足踝畸形者,早期可以给予矫形鞋联合物理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舍曲林、氟伏沙明、地西泮、阿普唑仑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骨骼畸形,特别如高足弓、锤状趾畸形,手术矫形可能有益。如踝关节挛缩严重者可手术松解或肌腱移植。
治疗-其他治疗:
可进行康复治疗,以延缓疾病造成的关节畸形等功能障碍。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效果一般,由于其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且无法根治,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很少导致严重残疾,并且通常不影响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有导致下肢畸形、残疾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不能治愈,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足部畸形等相关症状的挑战,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安慰与照顾;患者在用药时应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日常注意保暖,适当进行体育活动,避免外伤。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带来的肌无力以及足部的畸形等原因,患者可能产生自卑、烦躁、消极、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尽量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并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本病的药物,如长春新碱、胺碘酮、硼替佐米、铂类、氨苯砜、来氟米特、呋喃妥因、甲硝唑、司他夫定、他克莫司、沙利度胺、扎西他滨等。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2、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选择运动幅度小的运动,比如太极拳、散步等。避免运动幅度过大的运动,比如球类运动、跳高等,防止发生脚扭伤。
4、居住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注意通风换气,注意防寒保暖。
5、管理好情绪,避免大怒大喜和焦虑。
6、定期修剪脚指甲。
日常-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脚扭伤、摔倒频率及次数、小腿围及肢体活动变化情况。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对本病的病情缓解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帮助。患者应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E和锌的食物。限制过多的糖和脂肪摄入,有助于维持适当的体重。此外,保持水分平衡并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以助于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1、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需求。
2、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E和锌的食物,如瘦肉、全谷物、坚果、绿叶蔬菜等。
3、患者应保持水分平衡,多喝水。
饮食禁忌:
1、患者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如甜点、油炸食品和快餐等。
2、患者应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3、如果患者对某些食物过敏,应避免摄入这些食物。
4、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长时间空腹等不良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本病类型众多,基因确诊后建议遗传咨询,明确病因及家系成员风险。对于严重致残的类型,在家属充分知情、征求意见后,可考虑再次生育时进行产前诊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