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疮疡疾病概述: 广义的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而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
养生
疾病名称: 疮疡
疾病概述:
广义的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而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以下主要论述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常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医外科疮疡疾病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丹毒等,相当于西医学的“体表外科感染"。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红、肿、热、痛、溃脓、功能障碍
主要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事损伤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
重要提醒: 疮疡的范围较广,通常需要专业医师进一步精确诊断后,才能更好地治疗。
临床分类:
疮疡疾病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流注、发颐、丹毒、无头疽、走黄与内陷、流痰、瘰疬、褥疮、窦道等。
1、疖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2、疔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临床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3、痈
痈者,雍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在中医文献中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1)内痈是指生于脏腑间的化脓性疾患。
(2)外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一般的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繁多,包括:生于颈部的颈痈,生于腋下的腋痈,生于肘部的肘痈,生于胯腹部的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委中毒,生于脐部的脐痈,其他如囊痈、子痈、肛痛、乳痈等。
4、发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或中软而不溃,全身症状明显。常见的有发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等。
5、有头疽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6、流注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7、发颐
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8、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9、无头疽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10、走黄与内陷
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毒邪走散,或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客于营血,内攻脏腑引起的危重病证。继发于疔疮的病变称为走黄;因疽毒或除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病变称为内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1、流痰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因其脓液可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部位形成脓肿,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后期出现虚痨症状,故又有“骨痨"之称。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易损伤的骨与关节部位,脊椎最多,其次为膝、髋、肘关节处。起病缓慢,隐隐酸痛,化脓迟缓,脓出稀薄如痰,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损筋伤骨,致痿致残;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全身症状可见低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虚弱之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2、瘰疬
瘰疬,又称老鼠疮,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外观看起像串起来的珠子。多与情绪及饮食有关。该病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女性,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无疼痛感,可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破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常常是一处愈合,另一处又出现溃破,日久可形成窦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3、褥疮
褥疮,亦称席疮,是由于久病卧床,压迫成疮。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半身不遂、瘫痪、久病重病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背部、足跟部、枕部,局部皮肉腐烂流脓,经久不愈。本病西医学亦称褥疮。
14、窦道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病理性盲道,属于中医漏管范畴。随着西医外科手术疗法难度的增加,临床上形成窦道的病例数有所增多,且病情较为复杂。其临床特点是表现为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管道,有一个或多个外口,管道或长或短,或直或弯。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特发人群。
病因-总述: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一般认为疮疡的发生,从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外者重。
病因-基本病因:
1、外因
外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外因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常起病急,发展快,多属阳证,如疔疮、痈、发等。
2、内因
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事损伤等。内伤因素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起病缓,发病慢,多属阴证,如流痰、瘰疬等。
症状-总述:
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这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些症状的出现及轻重,受感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深浅等因素的影响。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
症状-并发症: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严重的疼痛、肿胀、溃脓;
2、伴高热、寒战;
3、伴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
4、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紧急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出现红、肿、热、痛,甚至溃脓等;
2、伴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若病情紧急,则可能需要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平稳,患者一般会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仔细检查皮肤的情况,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不适?多久了?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2、还有其他症状吗,如发热、头痛等?
3、是否存在什么疾病?接受过哪些治疗?
4、最近是否受到外伤?
5、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疮疡?
2、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医保报销吗?
4、我应该怎么治疗?吃什么药?抹什么药?有副作用吗?
5、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6、我接受治疗后多久会好?会遗留疤吗?会复发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方式?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溃脓等,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西医的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皮损表现,以及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血清学检查
可帮助明确感染源。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红、肿、热、痛、溃脓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辅助相应的现代医学检查,则可诊断。但由于疮疡的范围较广,医生通常还需进一步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疮疡,有时可仅用外治法;而疡科大症则需要内治、外治相结合。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外治法总则为消、腐、敛。
治疗-药物治疗:
1、内治法
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本质虚弱者,用补法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多用解毒消肿类、清热消痤类等药物。
(1)解毒消肿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主治热毒蕴结肌肤,或痰瘀互结所致的疮疡,或丹毒流注、瘰疬发背等。其处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药为主。代表成药有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等。
(2)清热消痤类主要具有活血、清热、燥湿的作用,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颜面、胸背的粉刺疙瘩,皮肤红赤发热等。其处方以苦参、当归等清热燥湿、活血药为主。代表成药有当归苦参丸等。
2、外治法
(1)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膏)、玉露散(膏)等,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膏)、阳和解凝膏等;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膏)。
(2)中期宜提脓祛腐,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祛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祛腐;疮口脓水较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应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用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时用平胬丹。
(3)后期宜生肌敛口,腐脱脓尽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治疗-相关药品:
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当归苦参丸、疮疡膏等,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治疗-手术治疗:
处于疮疡中期的患者,脓熟时宜切开排脓。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能会影响患者外观,从而危害患者心理健康。
2、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积极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最终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应保护皮肤,避免皮损破溃,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日常-用药护理:
解毒消肿类、清热消痤类的药物大多苦寒清泄,阴性疮疡脓水清稀、疮面凹陷者不宜应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2、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
3、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衣服宜宽松柔软,防止局部摩擦导致破溃。
5、保护皮肤,避免抓挠、挤压、碰撞等。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具体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饮食建议:
建议摄入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等。
3、忌食鱼腥发物,忌烟酒。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3、合理饮食,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4、防止外伤,合理性生活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