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大瘕泄疾病英文名称: dysenteric diarrhea疾病概述: 大瘕泄(dyse...
养生
疾病名称: 大瘕泄
疾病英文名称: dysenteric diarrhea
疾病概述:
大瘕泄(dysenteric diarrhea),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素有湿热等有关。本病一般呈慢性病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预后一般良好,重度或有并发症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可恶变成为肠癌。本病常见于西医学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主要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素有湿热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钡剂灌肠检查、CT或MRI、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注意饮食情志调摄,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临床分类:
1、肠道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夹带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胃脘痞满,呕吐恶心,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肠道瘀滞证
主要表现为腹痛拒按,痛有定处,腹胀肠鸣,泻下不爽,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3、肝郁脾虚证
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黏液、脓血,两胁作胀,胃脘痞满,食欲不佳,情志抑郁,精神倦怠,肢体乏力,舌苔薄黄,脉弦缓。
4、脾虚湿困证
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胃脘痞满,食欲不佳,大便稀溏,夹带黏液,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濡缓。
5、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夹带黏液或脓血,形寒肢冷,精神倦怠,食欲不佳,因饮食减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病机与虚、瘀、湿热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大肠、脾、胃、肾,亦可涉及肝。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或偏嗜煎炸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湿热内生,蕴结肠胃,下注大肠,发为本病。
2、脾胃虚弱
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输,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发为本病。
3、外感湿热
感受寒湿热邪,内蕴大肠,导致湿热邪毒,壅滞肠胃,下注大肠,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病情差异很大,易反复发作,病久不愈可有癌变倾向。
症状-典型症状:
1、起病多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进行性加重,偶见急性暴发过程。情志刺激、劳累过度、饮食失调常为发病诱因。
2、症状轻重不一,以腹泻为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多呈糊状,混有黏液、脓血,也可尽为黏液、脓血而无粪质。常伴有阵发性左下腹或下腹疼痛,腹胀,里急后重,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病重者可有发热,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多久了?
2、一般持续多久?是劳累后发生的吗?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等?
4、之前有其他疾病,如肠道感染等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嗜辛辣刺激、油腻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钡剂灌肠检查、CT或MRI、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清白蛋白、电解质、肝功能等。重症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及血沉加速。
2、大便检查
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3、自身抗体检测
近年研究发现P-ANCA、ASCA为相对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黏膜组织学检查
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需进行多段多点活检。
检查-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
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黏膜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对于疑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首选全结肠镜的检查,并进镜至末段回肠,但如果属于病情较急的重度患者,应避免行肠道准备和全结肠镜检查,以防增加肠穿孔的风险。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
在没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或由于肠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时,可行气钡双重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以评价结肠病变及狭窄部位的情况。
2、CT或MRI
现已用于评价狭窄段的肠黏膜以及肠外病变,成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腹部超声检查也用于帮助监测疾病的活动性和范围。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泄泻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经久反复,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起病或缓或急,病程长,呈反复发作性或特续性。
2、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钡剂灌肠检查、CT或MRI、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大瘕泄与泄泻
大瘕泄以大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特征。泄泻以大便次多,粪质稀溏或稀水样为特征。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整体多虚多寒,局部多实多热,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证,治疗当注意整体与局部、清热与温补、疏通与收涩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肠道湿热证
(1)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2)常用中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3)中成药:香连丸、香连止泻片、虎地肠溶胶囊、结肠宁、锡类散、枫蓼肠胃康颗粒、克痢痧胶囊。
2、肠道瘀滞证
(1)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赤芍、五灵脂、蒲黄、当归。
(3)中成药:云南白药、龙血竭片、康复新液、致康胶囊。
3、肝郁脾虚证
(1)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制半夏、陈皮、柴胡、白芍。
(3)中成药:固肠止泻丸、逍遥丸、痛泻宁颗粒。
4、脾虚湿困证
(1)方药:六君子汤合胃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制半夏、苍术、厚朴、生姜、大枣、肉桂、泽泻、猪苓。
(3)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散、谷参肠安胶囊。
5、脾肾阳虚证
(1)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生姜。
(3)中成药:四神丸、固本益肠片、肠胃宁片、附子理中丸。
治疗-相关药品:
香连丸、香连止泻片、虎地肠溶胶囊、结肠宁、锡类散、枫蓼肠胃康颗粒、克痢痧胶囊、云南白药、龙血竭片、康复新液、致康胶囊、固肠止泻丸、逍遥丸、痛泻宁颗粒、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散、谷参肠安胶囊、四神丸、固本益肠片、肠胃宁片、附子理中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绝对指征
大出血、穿孔、明确或高度怀疑癌肿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轻中度异型增生。
2、相对指征
重度UC伴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内科治疗后症状顽固、体能下降、对类固醇激素耐药或依赖者;UC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
治疗-其他治疗:
1、中药灌肠
多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疡生肌作用的药物,可加快肠黏膜的修复。如结肠宁溶于开水中,37℃保留灌肠,每晚1次。
2、针灸治疗
可调整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湿热重者,加曲池、内庭;寒湿者,加中脘、气海:脾气虚者,加脾俞、胃俞、关元;脾肾阳虚者,加脾俞、肾俞;阴虚者,加照海、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治疗-治疗周期:
大瘕泄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大瘕泄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呈慢性病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预后一般良好,重度或有并发症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可恶变成为肠癌。
预后-危害性: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治疗的难点。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相关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应注意随访。
预后-治愈性:
本病辨证明确,正确及时用药,并注意饮食情志调护等,预后大多良好。
预后-复发性:
本病大多数患者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饮食起居调摄不当,可能会引起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紧张,忧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密切观察有无肠穿孔和继发感染等症状。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衰弱期,均应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安排活动。
3、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身体消瘦的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4、注意肛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卫生纸轻轻擦拭肛门,以温水清洗。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腹泻的次数等。
2、注意观察是否有口渴,皮肤弹性减弱,消瘦,乏力,恶心呕吐等水电解质失衡的症状。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钡剂灌肠检查、CT或MRI、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或给要素饮食,以使肠道获得休息,以后视病情给予无渣、富营养、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可少量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和刺激性食物,慎用牛奶和乳制品。
饮食建议:
1、肝郁脾虚证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渣、少纤维、少油脂,可进食党参粥,薏苡仁粥等。
2、肠道瘀滞证患者饮食宜高营养,少粗纤维饮食。
3、脾肾阳虚证患者应给予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的食物,如莲子、扁豆、红枣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因此,防止外邪侵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和复发。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休息。
2、饮食宜少渣、无刺激性、高营养,忌牛奶、乳制品及辛辣食物。
3、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以抗外邪侵入。
4、保持心情舒畅,安静,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5、预防肠道感染发生,对于防止复发和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