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低颅压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
养生
疾病名称: 低颅压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
疾病别名: 颅内低压综合征
疾病概述:
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部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压力在0.59kPa(60mmH2O)以下,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相应治疗。一般来说,经过积极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体位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 自发性低颅压可能与隐匿的脑脊液外漏、脑脊液生成减少、脑脊液吸收过快有关;继发性低颅压与外伤、脱水、医源性操作等有关
检查项目: 脑脊液常规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MRI检查、脊髓造影、腰椎穿刺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致硬膜下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等并发症,因此,还需及早进行诊治。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本病可分为自发性低颅压和继发性低颅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发病率预计约为(2~5)/10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幼儿和老年人也有报道。
病因-总述:
低颅压综合征一般是由于脑脊液的减少或脑内血流量的减少,导致颅内总体积的降低,而使颅内压下降,并且引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因-基本病因:
1、自发性低颅压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隐匿的脑脊液外漏、脑脊液生成减少、脑脊液吸收过快有关。
2、继发性低颅压
(1)外伤: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流失过多,可致低颅压;脑挫裂伤时,由于脑血管痉挛,致颅内血管相对狭窄,脑血流量随之减少,脉络丛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受到抑制,也可致低颅压。
(2)脱水:大量脱水且水摄入不足是造成低颅压的一个重要因素。
(3)医源性操作:硬膜外穿刺、脑室或椎管引流时,若放出脑脊液过多可引发低颅压;脊髓造影和硬膜外麻醉、颅脑或脊柱手术、脊椎按摩等操作不当,可以损伤硬脊膜使脑脊液漏出,当流出速度超过脑脊液分泌速度时,则会导致低颅压。
症状-总述:
低颅压可急性起病,也可缓慢进展,最常见的症状为体位性头痛。此外,还可有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体位性头痛
是IHS最典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在站立位后15分钟内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的性质可以为搏动性,也可以是雷击样头痛、震动性头痛。头痛的部位可以在额部、枕部或全头部,有时候头痛可以从一点或单边开始,逐渐进展为全头痛。
2、颈项强直
颈项强直或后颈部疼痛是除头痛外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脑移位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3、其他
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疲倦乏力等。部分患者可有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症状-并发症:
1、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在IHS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10%,双侧多见。血肿起初往往较轻微且无症状,但是它会随着血肿块的逐渐增多,出现持续加重的头痛;当压迫脑组织引起中线移位时,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
2、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
虽然IHS继发CVST的发生率仅有2%,但近年来随着这类情况的病例报道和研究逐渐增多,IHS已逐渐被视为CVST的危险因素之一。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体位性头痛。
2、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
3、出现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神经科诊治范畴,患者可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做MRI检查,所以在就诊时尽量不要佩戴金属物品。
3、近期有服用药物者,可以记录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呢?您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是否受过头部的外伤?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近期做过腰椎穿刺术或腰部麻醉吗?
6、您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我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平时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体位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MRI检查、脊髓造影、腰椎穿刺等,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可提示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值升高,白细胞的升高可能是脑脊液漏的局部炎症反应,而蛋白和红细胞的升高则是与脑膜血管扩张和脑膜撕裂有关。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部分患者头部CT检查结果正常,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侧脑室以及第三、四脑室变小、脑回消失等。
2、头颅MRI检查
部分患者MRI检查结果正常,也有部分患者可见弥散脑膜增强,静脉和静脉窦充血。
3、脊髓造影
如果IHS患者存在脑脊液漏,则可以通过脊髓影像学检查呈现出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体位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再结合脑脊液常规检查、头颅MRI检查、脊髓造影、腰椎穿刺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IHS的治疗目标主要是脑脊液压力的恢复、症状或神经功能缺损的缓解。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轻度低颅压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严格卧床、足量补液、使用咖啡因和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
2、对于中重度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硬脊膜自体血补片是一线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反复进行此项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咖啡因
通过对血管作用而使脑脊液分泌增加,其作用机制目前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咖啡因通过使血管收缩,增加脑脊液分泌,相反也有研究提出咖啡因可使脑室旁脉络丛血管扩张,通过血管扩张的加强,使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增多。
2、类固醇激素
能增加体液潴留、减少血管外渗,从而增加脑脊液容量。
3、其他
麻黄素、罂粟碱、新斯的明、毛果芸香碱等药物,可通过促进脑脊液的分泌改善低颅压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麻黄素、罂粟碱、新斯的明、毛果芸香碱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重度低颅压合并大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可通过硬脑膜钻孔引流术,以缓解症状。
2、对于明确有脊髓硬脊膜脑脊液瘘的患者,通过外科手术修补硬脊膜脑脊液瘘口,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手段。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致患者出现体位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其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积极配合治疗、适当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不要从事剧烈的运动,生活中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3、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排解压力。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均衡饮食,补充糖、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利于身体康复。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选择瘦肉、鱼肉等含脂肪低的食物。
2、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不要节食。
3、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
4、多喝水。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浓茶、咖啡等饮料也要少喝。
2、少吃油腻、油炸的食物。
3、不要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从事危险工作的人要注意保护自己,做好防护措施。
2、运动时要做好热身,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避免受伤。
3、出现感染、脑脊液漏、脱水等情况的患者应积极治疗。
4、出现外伤后,应及时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避免不当处理导致的低颅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