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疔疮疾病别名: 疔疾病概述: 疔疮,简称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
养生
疾病名称: 疔疮
疾病别名: 疔
疾病概述:
疔疮,简称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临床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的记载。《外科正宗·疔疮论》曰:“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故民间有“走马看疔疮”之说,以喻治疗疔疮须速不可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粟粒状小脓头、麻痒、疼痛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肌肤不洁、蚊虫叮咬、刺扎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
重要提醒: 疔疮的范围较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通常需要专业医师进一步精确诊断后,才能更好地治疗。
临床分类:
疔疮的范围较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叙述。
1、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疔、痈。
2、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本病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而有多种命名,如生在指头顶端的,称蛇头疔;生于指甲缘的,形如蛇眼,称蛇眼疔;脓积于甲下,痛胀难忍,称代指;生于甲后的,称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称螺疔;生于手指指节间的,称蛀节疔;若一指通肿、色紫,指微屈而难伸,形如泥鳅,称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蛇肚的,称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心的,形如盘中托珠之状,称托盘疔;生于足掌中心的,称足底疔;生于涌泉穴者,称涌泉疔等。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
3、红丝疔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4、烂疔
烂疔,又称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凹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气性坏疽。
5、疫疔
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发生走黄。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以其疮形如脐凹陷,又名鱼脐疔。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炭疽。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特发人群。
病因-总述:
疔疮的基本病机是火毒蕴结肌肤,经络气血凝滞。其发生常与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肌肤不洁,蚊虫叮咬,刺扎后火毒侵袭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长期过食油腻、高糖、辛辣等食物或者酗酒,以及煎、炸、烧烤等食物,则可使得火毒蕴结脏腑,发于肌肤。
2、若肌肤不洁、蚊虫叮咬、刺扎等,使得火毒侵袭肌肤,流窜经络,导致气血阻滞而致病。
症状-总述:
本病初起如粟粒状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始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加剧,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若初起疮形小如粟米,根深坚硬如钉,始觉麻痒不适,疼痛较轻,继则脓疮增大,红肿灼热,疼痛加剧,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火毒流注经络。其中,发于四肢者,或可见红线隐隐于皮下,并迅速向上走窜,形成“红丝疔”。
症状-并发症:
若处理不当,则疔疮可内攻脏腑,造成"疔疮走黄"。患者除局部症状外,兼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头痛、呕吐等。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粟米样脓头者,伴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头痛、呕吐等,多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紧急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粟米样脓头,但根深坚硬;
2、伴麻痒;
3、伴红肿灼热、疼痛、恶寒发热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若病情紧急,则可能需要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平稳,患者一般会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仔细检查皮肤的情况,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皮肤改变?多久了?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2、还有其他症状吗,如麻痒、疼痛等?
3、平时的饮食情况如何?是否有饮酒的习惯?
4、最近是否受到外伤?是否被蚊虫叮咬过?
5、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表现吗?
6、周围有人出现过类似的表现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2、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医保报销吗?
4、我应该怎么治疗?有副作用吗?
5、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6、我接受治疗后多久会好?会遗留疤吗?会复发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方式?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患者出现小如粟米但根深坚硬的皮损,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西医的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皮损表现,以及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痒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血清学检查
可帮助明确感染源。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小如粟米但根深坚硬的皮损,伴麻痒、疼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辅助相应的现代医学检查,则可诊断。但由于疔疮的范围较广,医生通常还需进一步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为原则,多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的药物,还常使用针灸疗法等来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处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药为主。代表成药有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等。
但药物大多苦寒清泄,脾胃虚寒者慎用。
治疗-相关药品:
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等,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治疗-手术治疗:
若皮损已成脓,应由外科及时切开排脓。
治疗-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医生用毫针刺入患者皮表相应的穴位,多选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位,常采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2、三棱针法
在背部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突起点3~5个,三棱针挑刺出血3~4滴。
3、隔蒜灸法
病变局部。将大蒜切成厚2~3mm的蒜片,用针扎数孔后,放置在患部行隔蒜灸。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能会影响患者外观,从而危害患者心理健康。
2、若处理不当,则疔疮可内攻脏腑,造成"疔疮走黄",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积极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最终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应保护皮肤,避免皮损破溃,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2、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
3、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衣服宜宽松柔软,防止局部摩擦导致破溃。
5、疔疮初起切忌局部挤压、挑刺等。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具体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饮食建议:
建议摄入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忌食鱼、虾及辛辣厚味。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3、合理饮食,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4、防止外伤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