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肥胖疾病英文名称: childhood obesity疾病别名: 儿童肥胖症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肥胖
疾病英文名称: childhood obesity
疾病别名: 儿童肥胖症
疾病概述:
儿童肥胖又称为儿童肥胖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本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大部分儿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调节等长期的积极治疗减轻体重,取得良好的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肥胖症有家族聚集倾向,家族中若有人患肥胖症,则后代患肥胖症的风险增大
就诊科室: 小儿科、儿童保健科、营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体重超重、脂肪堆积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大生化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CT、MRI、超声、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
重要提醒: 儿童肥胖症患者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止体重再次上升,避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分类
(1)单纯性肥胖症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
(2)继发性肥胖症
是因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肥胖。
2、根据脂肪积聚部位分类
(1)中心型肥胖症
符合上述肥胖诊断标准,且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
(2)周围型肥胖症
未达到中心型肥胖腰臀比标准。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家族中有肥胖病史的儿童以及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儿童更容易患上肥胖。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2009~2019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儿童肥胖属于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其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小,而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因-基本病因:
1、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2、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
生命早期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出生后的喂养情况等,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
3、遗传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相关基因位点被识别,但单基因变异引起的极重度肥胖比较罕见,而占绝大多数的肥胖则为多基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4、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高胰岛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及下丘脑-垂体病变。
5、内环境因素
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如肥胖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可能减少。
6、精神心理因素
如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
7、药物因素
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等。
症状-总述:
儿童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重,一般轻度肥胖无自觉症状,中至重度肥胖可有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抑郁等表现。长期肥胖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症状-并发症: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疾病,常与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引起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女性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某些肿瘤(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男性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且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增多。严重肥胖的患者还会出现自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就医-门诊指征:
当发现体重超出正常范围,或在肥胖的同时伴有其他身体不适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小儿科、儿童保健科或者营养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在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存在肥胖症状的?
2、孩子的体重是逐渐增加,还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的?
3、您孩子的饮食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饮食偏好?
4、您孩子平时的运动量怎么样?有没有运动习惯?
5、您孩子是否有服用减肥药?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健康问题?
2、有哪些治疗选择?
3、是否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孩子的体重?
4、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5、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减肥?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常因体检发现体重超标,或体型明显变化而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以及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可能建议患者做大生化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CT、MRI、超声、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儿童肥胖症最基础的检查方式,可对该病作出初级诊断。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型及性发育分期等。还需注意有无智力发育异常或畸形体征,是否合并黑棘皮病或皮肤紫纹,青春期女孩是否有痤疮和多毛,还包括特发性颅内高压(假性脑瘤)的眼底检查,双下肢或膝关节的压痛和活动范围,甲状腺检查和外周水肿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大生化检查
测定患者的血糖、血脂,单纯性肥胖者常有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血糖若升高应进一步检查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2、内分泌功能检查
可以测定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判断病情。
检查-其他检查:
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可测定体脂总量,但由于设备特殊、价格等因素,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或MRI
可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超声
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了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结合体质指数(BMI)以及大生化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等各项检查结果等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²)。
(1)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界值点。
(2)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6~18岁学龄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
(3)在18岁时男女性的BMI均以24 kg/m²和28 kg/m²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2、年龄<2岁的婴幼儿建议使用“身长的体重”来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或Z评分),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Z评分>+2)为“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3个标准差(Z评分>+3)为“肥胖”。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肥胖的治疗原则是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使体脂减少并接近正常状态,同时又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针对儿童肥胖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治疗-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和增加体育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水果及蔬菜饮食,并且配合运动处方干预。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一种支持性治疗手段,建议只有在经过正式的强化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后,还未能控制体重增加或改善并发症,或有运动禁忌时,才能对肥胖患儿进行药物治疗。不建议在小于16岁的超重但不肥胖的患儿中使用减肥药物。奥利司他和利拉鲁肽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以用于治疗12~16岁的青少年肥胖症。
治疗-相关药品:
奥利司他、利拉鲁肽
治疗-手术治疗:
代谢减重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用于对于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失败的儿童重度肥胖人群,手术适应证包括:
1、BMI≥32.5 kg/m²或BMI≥P95的120%,且伴有严重肥胖相关并发症(如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重度脂肪性肝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等)
2、BMI≥37.5 kg/m²伴轻中度肥胖相关并发症者。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控制,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儿童肥胖的预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儿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调节等长期的积极治疗减轻体重,取得良好的预后。
预后-危害性:
1、儿童肥胖可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损害生命健康。
2、儿童肥胖可使患者产生自卑、抑郁的负性心理,害怕被人歧视,产生社交障碍。
3、过度肥胖的患者日常活动受影响,就业也可能受到限制。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锻炼、控制饮食等方式减重成功,无需特殊的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以及持之以恒的生活管理,多数患者体重可以下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日常-总述: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对于儿童肥胖症患者来说,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科学合理运动都十分关键,改变饮食结构、坚持运动、保证每日机体热量负平衡。
日常-心理护理:
1、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强调他们的优点和个人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体重和外貌。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技能。
3、帮助患者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如积极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技巧。鼓励他们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寻求帮助,建立良好的应对机制。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用药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建议以简单的方式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旅行、家庭工作等。包括散步、爬楼梯、做家务劳动、园艺工作以及体育运动。每天保持至少30min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必要时为了控制体重需要增加运动强度。肥胖者以平均每周消耗1000kcal,每周体重减轻0.5~1kg为宜。每减轻1kg体重约需消耗热量7000kcal。
3、改变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监测习惯,如记日记、称重和活动等,使用小号餐碟、避免在电视机前或车内吃东西。
4、学会阅读食物的能量表及成分表,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和血压等指标。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饮食摄入情况。
2、儿童肥胖症手术后可能存在一些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3、术后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饮食管理。这可能包括限制特定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食量和频率等。
饮食调理:
目前有数十种减重饮食计划,但尚无证据证实某种减重饮食计划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建议根据患者的喜好及其健康状态选择合理的饮食干预计划。饮食治疗的主要在于减少总热量摄入。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建议患者首先在原来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减少500~1000kcal/d的能量,可使每周减重1~2磅(0.45~0.91kg),减少热量还可以通过饮食替代来实现。
饮食建议:
健康膳食的原则是营养均衡、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1、根据自身体型及日常活动强度,确定每日合适的热量摄入。
2、确定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分配原则一般为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55%。
3、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蛋、奶、肉、鱼及大豆蛋白质。
4、摄入足够新鲜蔬菜和水果。
5、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非吸收食物和无热量液体,以满足饱腹感。
饮食禁忌:
1、减少食用高糖及加糖食品,比如蛋糕、冰淇淋等甜品,糯米饭、白面包等精致碳水,尤其要注意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2、减少食用高脂食品,包括大量肉类、油炸食品、烧烤等。
3、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4、避免不吃早饭、晚餐过饱等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夜宵和零食。
预防措施:
儿童肥胖的预防应当从宫内开始。备孕妇女应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预防胎儿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保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定期体检,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尽早发现生长偏离并及早干预。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