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睡眠障碍疾病概述: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儿童在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临...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睡眠障碍
疾病概述: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儿童在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临床上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躯体疾病、药物因素、生活习惯等。患儿常表现为睡眠量过多或失眠两种形式,有时可能还会伴有多梦、头晕、乏力、梦游、说梦话等症状。轻者可以自愈;严重者经过规范治疗,解除病因后,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睡眠量过多或失眠、睡眠异常
主要病因: 主要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躯体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颅脑CT及MRI、量表、夜间多相睡眠图记录、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脑电图、多导联睡眠监测
重要提醒: 睡眠障碍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状态、学习状态以及伙伴交往状态,家长需要加以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咨询。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儿童睡眠障碍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躯体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其中,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与精神因素及周围环境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精神因素
(1)假期综合征。每个长假期结束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开始学习时,压力会增大,引起情绪焦虑,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2)考试之前患儿会出现压力过大,造成睡眠节律的紊乱,从而出现难以入睡、半夜经常醒或者噩梦惊醒等。
(3)家庭环境出现问题时也会导致睡眠障碍。家庭的矛盾冲突、社会上的不适应、学习压力、伙伴交往以及与老师关系之间的问题等都会引起情绪异常,进而导致睡眠障碍。
2、环境因素
若生活的环境较差,如生活在过于拥挤、潮湿的环境,或是所处环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蚊虫较多等,均不利于患者的睡眠。此外,在新环境入睡时,患儿会出现不适应,从而引起睡眠障碍,但随着住校时间的增长,就会逐渐适应学校的环境,睡眠障碍就会有所缓解。
3、躯体疾病
大部分躯体疾病会引起患儿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症状。
4、药物因素
若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患儿出现睡眠障碍。
症状-总述: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患儿在睡觉时,不能很好的休息,可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经常犯困,影响学习效率。睡眠障碍可由压力大、情绪焦虑、抑郁等造成,也可加重上述情况。
症状-典型症状:
1、睡眠量过多或失眠
(1)睡眠时间过长:如因各种脑部疾病或内分泌障碍引起的嗜睡或昏睡;或是脑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短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可伴有猝然昏倒或睡眠幻觉。
(2)失眠:包括入睡困难(卧床30分钟没有入睡)、易醒、频繁觉醒(每夜超过2次)、多梦、早醒或醒后再次入睡超过30分钟,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同时伴有多梦、醒后有头昏,乏力等不适症状。
2、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
患儿在睡眠中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如梦游、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做噩梦、磨牙、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
症状-并发症:
长期缺睡可以引致许多神经、精神及亚健康症状。如烦躁、抑郁、警觉、活动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功能障碍等,甚至会降低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及学习效率,使生活质量下降。反之,躯体功能障碍可以是睡眠障碍的诱因,也可能是睡眠障碍的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出现反复失眠的情况,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
2、长期出现,经过长时间睡眠后仍然困倦,或是突发睡眠的情况。
3、反复睡眠节律异常,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
4、反复多次出现梦游、夜惊、梦魔等睡眠障碍。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睡眠障碍主要是和心理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带患儿去精神心理科;很多孩子睡眠障碍还可能和其他疾病有关,也可以去神经内科或者其他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相关证件。
2、家长应多安抚患儿,让其保持平稳、良好的心态就医。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陪同就医。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是有什么症状?是间断出现还是持续出现?
2、是在睡眠过程中经常醒,还是难以入睡、根本就睡不着?
3、白天是否还有疲倦、乏力、头痛等其他不适?
4、以前有过失眠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5、平时压力大吗?情绪怎么样,是否存在焦虑、抑郁?
6、是否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史?是否进行过治疗,病情控制怎么样?
7、还有其他疾病吗?
8、是否经常熬夜玩游戏或学习?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2、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吗?
3、情况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4、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能治好吗?治好以后还会出现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6、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平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失眠、白天睡眠过多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随后需要进行颅脑CT及MRI、量表、夜间多相睡眠图记录、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脑电图、多导联睡眠监测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查看患者是否有其他器质性疾病,主要通过观察患儿的表情、动作是否异常,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等。
检查-其他检查:
1、夜间多相睡眠图(NPSG)记录
NPSG最适用于评价内源性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或经常性深睡状态如REM行为紊乱或夜间头动。对于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的评价则无裨益。
2、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MSLT)
MSLT常在NPSG后进行,用于评价睡眠过度。该法常可发现发作性睡病中的日间过度睡眠和入睡初期的REM期。MSLT应该在患者正常的清醒周期中进行,并随后观察一个正常的夜间睡眠。
3、脑电图、多导联睡眠监测
了解睡眠障碍的最重要方法是应用脑电图多导联描记装置进行全夜睡眠过程的监测。因为睡眠不安和白天嗜睡的主诉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脑电图多导联描记对于准确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4、量表
常使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通过询问患儿及其家长,以了解患儿的睡眠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睡眠障碍的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颅脑CT及MRI:可以排除患者是否有脑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如头颅CT、脑电图、睡眠监测,明确孩子的睡眠情况,一般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排除偶尔失眠、神经衰弱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偶尔失眠
入睡前情绪波动或入睡时思虑过多均可导致失眠,这类失眠有明显的诱因,也是偶尔的,即使是找不到明显原因的失眠,只要不是持续性的,也不能诊断为失眠症。失眠症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有明显甚至是严重的失眠症状,但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是脑功能和躯体功能衰弱,即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和学习不能持久且效率降低以及易疲劳、极度虚弱,同时可伴有精神亢奋和紧张性头痛。失眠症通常不存在这些症状,即使有也是因睡眠不足而精力下降所致,且比较轻微。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的年龄较小,一般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并根据其病因进行治疗。目前,国际上没有批准用于儿童睡眠障碍的药物,但症状严重的患儿,在非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受体拮抗剂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安眠药,此类药物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是安全性、耐受性较好的安眠药。缺点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停药反跳和记忆力下降等,但一般短期内不会形成药物依赖。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作为苯二氮卓类受体拮抗剂不耐受,以及发生药物依赖反应的替代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褪黑素缓释片。
3、抗抑郁药物
主要是用来治疗长期失眠从而伴有抑郁、焦虑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阿米替林和曲唑酮等。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黑素缓释片、阿米替林、曲唑酮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神经系统的物理治疗、沙盘游戏和脑电生物反馈等生物生化的治疗对于本病有一定疗效,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儿童睡眠障碍有一部分可以自愈;由于情绪原因如焦虑抑郁的情绪造成的睡眠障碍,需要进行系统的诊断治疗,给予情绪上的调整、管理,让孩子学会管理焦虑抑郁的情绪,并学会自我调整,可控制症状;疾病原因造成的,如脑炎、大脑本身的异常等,通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进行系统的检查治疗,部分可治愈。
预后-危害性:
儿童睡眠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症。
预后-自愈性:
有些孩子是一过性的睡眠障碍,如新环境的不适应、居住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睡眠障碍,逐渐适应新环境后,是可以自愈的。
预后-治愈性:
多数轻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儿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患;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良好的睡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睡眠障碍的患儿,家长给予过度安静的环境,反而会更难以入睡,适当的环境声音对入睡有一定的帮助。
2、避免让孩子过早上床而不睡觉。上床后到入睡的时间如果延长,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
3、避免白天有过多的、过强的刺激,如游戏场景、吵闹环境等,容易使孩子半夜醒来,醒来后又难以入睡,从而引发焦虑的情绪。
4、在入睡之前,避免有激烈的情绪变化,如过度的、刺激性的游戏和电影,以及强烈的大脑思考,都会影响孩子的入睡状态。
饮食调理:
患儿饮食应注意均衡膳食,补充儿童生长发育需要的物质,如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建议:
1、长期的失眠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2、日常膳食应以清淡宜消化者为主,如豆类、奶类、谷类、蛋类、鱼类、冬瓜、菠菜、苹果、橘子等。
饮食禁忌:
1、饮用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会刺激神经系统,加上其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加重失眠的情况,应该避免饮用。
2、过多食用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重失眠。
3、晚餐不可过饱或过饥,不可过多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黏米、黏面,这些食物在胃中的存留时间过长,影响睡眠。
4、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因胃肠的刺激而兴奋大脑皮质,或因为夜尿增多而入睡困难。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定时睡觉,做到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
2、睡觉前尽量不看电视或手机,也不要喝咖啡、浓茶等饮料,以免使自己过度兴奋,出现失眠的症状。
3、平时加强锻炼,有利于夜间的睡眠,如爬山、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