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退缩行为疾病英文名称: withdrawal behavior疾病概述: 儿童退缩行...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退缩行为
疾病英文名称: withdrawal behavior
疾病概述:
儿童退缩行为(withdrawal behavior)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表现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行为障碍。可能与患儿先天素质、后天教育影响及精神刺激等有关,患儿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与小朋友玩,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胆小、害怕、孤独、退缩
主要病因: 可能与先天素质、后天教育影响及精神刺激有关
检查项目: 头部CT、MRI检查、脑电图检查、心理测试
重要提醒: 家长要多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循序渐进的教导患儿,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产生退缩行为。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5~7岁的儿童,男女均可发生,女孩的发生率高于男孩。
病因-总述:
儿童退缩行为可能与患儿先天素质、后天教育影响及精神刺激有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可使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或适应能力差而逐渐逃避现实,产生退缩行为。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素质
部分儿童从小性格内向,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非常拘谨,对新鲜事情不感兴趣,缺乏热情或好奇心,胆小害羞,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教育影响
部分家长将孩子整日关在家中,让孩子与玩具、电视为伴,养成了孩子独处的习惯,一旦到了新环境,就很难适应。此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不够了解,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其自尊心受到损害,也可导致退缩行为。
3、精神刺激
包括突然的、剧烈的精神刺激,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与亲人分离、突然受到惊吓等,均可成为儿童退缩行为的原因。
症状-总述:
以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为主要表现,常独自玩耍,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不愿见陌生人,不愿到亲友家中做客;不愿到陌生的环境去,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一到陌生环境或集体场所就处于情绪紧张、恐惧状态,一旦回到家中,症状会逐渐缓解;常拒绝去幼儿园和学校,害怕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不爱活动,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
症状-并发症:
部分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并发抑郁症、焦虑症等。
就医-就诊科室:
家长可带患儿就诊于小儿科或者精神心理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家长陪同就医。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过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患儿心理压力较大,通常需要询问家长。
1、什么时候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的?描述一下最初的症状。
2、迄今为止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具体描述一下。
3、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随之改变?
4、孩子是否还有其他症状或异常?
5、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前受过刺激吗?
6、孩子有得过什么病吗?吃过什么药?
7、家庭关系怎么样?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吗?还是在家看电视?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因孩子认知不足,通常由家长代为提问。
1、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发生退缩行为?
2、情况严重吗?有没有较大的危害?
3、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5、治疗有没有副作用?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6、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7、如果不治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治疗后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胆小、害怕、孤独、退缩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患儿做头部CT、MRI检查、脑电图检查、心理测试等。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检查
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2、心理测试
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为进一步诊断提供心理学依据。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部CT、MRI检查:可显示脑部结构形态,了解大脑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儿童退缩行为的主要指标为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胆小、孤独、退缩等;还需结合头部CT、MRI检查、脑电图检查、心理测试等检查结果,即可确立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退缩行为患儿可通过心理治疗、教育引导、行为指导、行为治疗等,取得较好的疗效;若经上述治疗无效或伴有情绪障碍者,可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
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比如丙米嗪、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或马普替林等。
2、精神兴奋药
也可遵医嘱适当服用精神兴奋药,比如哌甲酯等。
治疗-相关药品:
丙米嗪、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马普替林、哌甲酯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教育引导及改善环境
从小培养儿童开朗的性格,鼓励其余小朋友玩耍;对孩子不可溺爱,也不可粗暴、冷漠。
2、行为指导
对已有退缩行为者,父母及老师应耐心地逐步引导,与儿童建立信任而亲密的关系,鼓励他们逐渐参加集体活动。
3、行为治疗
因严重的退缩行为而影响儿童正常入学时,可采取行为治疗,常用包括行为模拟法、示范疗法、系统脱敏法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儿童退缩行为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年龄增大后通常可自行消失。
预后-危害性:
1、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2、部分患者可能并发抑郁症、焦虑症等。
预后-自愈性:
患儿年龄增大后,症状一般可自行消失。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早期规范治疗,比如心理治疗、教育引导等,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可帮助疾病的痊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家长应带患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患儿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4、家长可适当陪同患儿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帮助患儿适应不同环境,逐渐使患儿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无需特殊饮食,给予患儿营养均衡的饮食即可。
饮食建议:
1、规律、清淡饮食。
2、保证每天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水平。
3、适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多喝水,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尽量不让患儿吃蝉蛹等可能引起患儿恐惧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2、避免溺爱孩子,从小培养儿童的信心,鼓励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3、不要让孩子与电视作伴,经常陪伴孩子身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