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耳眩晕疾病英文名称: otogenic vertigo疾病概述: 耳眩晕(otogeni...
养生
疾病名称: 耳眩晕
疾病英文名称: otogenic vertigo
疾病概述:
耳眩晕(otogenic vertigo),是指以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尤以成年人为多见,发生与风邪外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先天不足、脾气虚弱等有关。本病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眩晕可得到缓解,但部分患者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顽固性耳鸣及不可逆性耳聋,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西医学的耳源性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风邪外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先天不足、脾气虚弱
检查项目: 听力检查、甘油试验、前庭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突然出现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等症状,应及时到就诊咨询,避免反复发作,导致顽固性耳鸣及不可逆性耳聋。
临床分类:
1、风邪外袭证
主要表现为突发眩晕,如站立在船上,恶心呕吐,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痰浊中阻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蒙,胸闷不舒,呕吐恶心,痰涎较多,或出现耳鸣耳聋,心悸,饮食不佳,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
3、肝风内动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每因情绪波动、情绪不畅、烦恼时发作或加重,常伴有耳鸣、耳聋,急躁易怒,口苦咽干,面目红赤,胸胁苦满,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阳虚水泛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时心下悸动,耳鸣耳聋,咳嗽痰稀白,恶心欲呕,或频频呕吐清诞,伴有腰痛背冷,四肢不温,精神菱靡,夜尿频而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5、肾精亏损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经常发作,耳鸣耳聋,伴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男子遗精,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6、脾气虚弱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重,可伴有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口唇指甲无华,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质淡,脉细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成年人。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风邪外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先天不足、脾气虚弱等有关。有虚有实,虚者多为肾虚、脾虚,实者可见于风邪、痰浊、肝风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风邪外袭
风性主动,若因气候突变,或起居失常,遭风邪外袭,外风引动内风,上扰清窍,导致平衡失司,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偏食辛辣刺激、肥腻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痰湿内生,痰浊阻遏中焦,气机升降不利,清窍为之蒙蔽,发为眩晕。
3、情志内伤
长期情志不遂,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4、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年老体弱,肾精亏虚,髓海空虚,不能濡养清窍,而发为眩晕。
5、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且升降失常,清阳不升,以致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发作时及发作前后可伴有恶心呕吐、耳堵、耳鸣、耳聋、头晕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旋转感
耳眩晕发作时必有旋转感,即患者有运动的错觉一睁眼时看到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在动,闭眼时感觉自身在动,这种动的感觉有一定方向,多数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也可表现为上下或左右摇晃。很多时候患者就医时,发作时旋转的感觉已经消失。所以,是否具备旋转感,只有通过仔细询问患者才可以确认,只要确认患者的症状具备旋转感这个特征,就基本上可以确定耳眩晕的诊断,所以,旋转感这一特征对于诊断耳眩晕具有重要意义。
2、突然发作
耳眩晕的发作具有突然性,常常在工作中甚至睡眠中,或不经意之间突然发作,令人猝不及防。
3、与体位有关
耳眩晕在发作时,大多与体位有关,某些体位可诱发或加重眩晕,如头部转动、躺卧时姿势改变等。
4、持续时间不长
耳眩晕发作时的旋转性眩晕一般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短则数秒钟至数分钟,长则数小时至数天。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在3~4小时,经过卧床休息后,大多可以自行缓解。
5、意识清楚
耳眩量尽管发作时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意识始终清楚,这是区别于非耳眩晕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6、易反复发作
耳眩晕的发作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容易反复发作,发作的频度对每个人差别很大,有的数年发作一次,也有的一个月或一周发作数次,甚至一日内发作数次。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突然发作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2、或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耳闷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耳鼻喉科等相应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是否突然出现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
3、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7、平时有偏嗜辛辣刺激过甜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听力检查、甘油试验、前庭功能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面四肢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听力检查
包括音叉实验、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测试法、耳声反射检查等。音叉实验初步判断耳聋性质,但难以精确判断听力损失程度。
2、甘油试验
即比较甘油脱水前后的听力变化情况以协助诊断的方法。空腹口服50%生理盐水甘油(2.4-3.0mL/kg),服药前及服药后每隔1小时做1次纯音测听,共3次。
3、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前庭功能的状况,并为定位诊断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平衡功能检查和眼震检查。多次复发者,可出现前庭功能减退或丧失。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头晕、厥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必备的症状是旋转性眩晕,常突然发作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持续时间短则数秒,长则数小时或数天,体位变动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耳闷等症状,但神志清楚,可反复发作。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眼震,发作过后眼震逐渐消失,必要时可行体位诱发试验,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2、检查
听力检查可正常,或为波动性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可见一侧前庭功能亢进或减退、丧失。
诊断-鉴别诊断:
1、耳眩晕与头晕
头晕是最容易与耳眩晕混淆的一种病证。头晕的特点是自觉头部昏沉感、混沌感、沉重感,有时甚至是莫可名状的头部不适感。耳眩晕在旋转性眩晕发作过后常伴有头晕,但单纯的头晕则没有发作性的旋转性眩晕,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2、耳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耳眩晕发作时也有站立不稳、欲仆或仆倒的表现,但耳眩晕者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目标是减少或控制眩晕反复发作,而不仅仅限于某一次眩晕症状的消除。应谨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邪外袭证
(1)如果出现眩晕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天麻、钩藤、白蒺藜等。
(2)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半夏、竹茹等。
2、痰浊中阻证
(1)如果出现湿重的患者,可倍用半夏,加用泽泻等。
(2)如果出现痰火互结的患者,可加用黄芩、胆南星、黄连等。
(3)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较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竹茹等。
3、肝风内动证
(1)如果出现严重眩晕,偏于风盛的患者,可加用龙骨、牡蛎等。
(2)如果出现偏于火盛的患者,可加用龙胆草、丹皮等,或用龙胆泻肝汤。
4、脾气虚弱证
(1)如果出现血虚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枸杞、何首乌、熟地、白芍等。
(2)如果出现以气虚为主、中气下陷的患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治疗-药物治疗:
1、风邪外袭证
(1)方药:桑菊饮加减。
(2)常用中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蔓荆子、蝉蜕。
(3)中成药:银翘片、小柴胡颗粒。
2、痰浊中阻证
(1)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常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甘草、生姜、泽泻。
(3)中成药:半夏天麻丸。
3、肝风内动证
(1)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常用中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3)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4、阳虚水泛证
(1)方药:真武汤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生姜、茯苓、白术、白芍、附子。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5、肾精亏损证
(1)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菊花。
(3)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6、脾气虚弱证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
(3)中成药:归脾丸、八珍丸。
治疗-相关药品:
银翘片、小柴胡颗粒、半夏天麻丸、全天麻胶囊、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归脾丸、八珍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选用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分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
2、如果听力已完全丧失而眩晕仍频繁发作,可考虑破坏性手术,如耳毒性药物前庭破坏术、迷路切除术等。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
1、体针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循经取穴,并根据病情虚实而采用不同的手法。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风府、神门、内关。风邪外袭配合谷、外关;痰浊中阻配丰隆、中脘、解溪;肝风内动配行间、侠溪、肝俞;阳虚水泛配肾俞、命门;肾精亏虚配三阴交、关元、肾俞;脾气虚弱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耳针
可选肾、肝、脾、内耳、神门、皮质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以上穴位。
3、头皮针
取双侧晕听区针刺,每日1次。
4、穴位注射
可选用合谷、太冲、内关、风池、翳风、足三里、丰隆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0.5~1mL。隔日1次。
治疗-治疗周期:
耳眩晕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耳眩晕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眩晕可得到缓解,但部分患者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顽固性耳鸣及不可逆性耳聋,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顽固性耳鸣和永久性耳聋。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发作期通过及时合理治疗,症状一般能够控制,部分患者尚可自行缓解。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耳眩晕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注意卧床休息、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情绪波动,烦躁,恼怒而诱发眩晕,因此,应注意调畅情志,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心境乐观平和,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浓缩,少量频服。根据证型的不同,掌握适宜温度。
2、眩晕发作有定时,可在发作前1小时服药,有助于减轻症状。
3、服中药汤剂后宜静卧休息1小时,闭目养神,使药物通行周身而起效。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经常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降低噪声,病室窗户张挂窗帘,灯光柔和避免声光的刺激。
2、发作期间应闭目安静卧床休息,更换体位时头部不宜多动,动作不宜太快,以免眩晕加重引起呕吐。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湿污的衣被。
4、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排便习惯,当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而用力时,可导致头晕加重,发生意外。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发作时的自我感觉,是否伴有耳鸣、耳聋及内耳胀满等,以及二便、全身伴随症状。
2、注意观察眼球震颤类型及神志、脉象、面色、表情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听力检查、甘油试验、前庭功能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发作时不宜进食,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病情缓解后,可进清淡而富营养、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多食润畅通便食物,如各种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饮食建议:
1、肾精亏虚证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新鲜而富有营养。可用黄芪、枸杞子、乳鸽炖食。
2、脾气虚弱证患者饮食应着重补益,宜进高热量富营养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红枣、甲鱼羊肝、猪肾等。
3、肝风内动证患者饮食宜清淡,可多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海带、荸荠、香菇等。
4、痰浊中阻证患者可多食苡仁、赤小豆、西瓜、冬瓜、玉米、竹笋等清热利湿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食品,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注意饮食有节,注意调节情志,避免感受外邪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平时注意自我调节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保持心理平衡。
2、饮食宜清淡,禁食肥腻及生冷寒凉食物。
3、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感受外邪。
4、从事危险工种者,如司机、建筑工人等,应做好预防工作,以免眩晕发作时失去平衡而危及生命安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