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疾病英文名称: non-ulcer dyspepsia疾病概述: 非溃疡...
养生
疾病名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疾病英文名称: non-ulcer dyspepsia
疾病概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是一种非常多见的症候群,一般指患者有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但通过胃镜、钡餐X线检查、B超和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特殊异常。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调整、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 血生化、尿常规、大便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遗传。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患有慢性胃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容易发生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病因-总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焦虑、抑郁可能会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
2、内脏感觉过敏
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的调制异常有关。
3、胃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胃容受性受损主要表现在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近端胃储存能力下降、胃窦部存留食糜。
4、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对扩张、酸及其他腔内刺激的高敏感性
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酷似消化道溃疡,而且抑酸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5、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正常人高两倍,可能有一定关系。
6、精神和社会因素
患者多有焦虑、抑郁,表现为失眠、紧张等神经衰弱症状。
症状-总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以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等,通常起病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患者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以有多个症状的叠加。
症状-典型症状:
1、类胃食管反流型
具有典型的反流,如胸骨后不适、烧心(特别在餐后),仰卧或弯腰前倾位时尤为明显,抗酸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周期性加剧,此型有反流症状,但内镜常未发现有食管炎症的病例。
2、动力障碍型
有腹胀、上腹不适、重压感,恶心、无固定位置的上腹痛症状,夜间可以缓解。
3、类溃疡型
较局限的上腹疼痛、夜间痛、周期发作,食物及抗酸药物可以缓解,症状虽类似溃疡,但内镜不能发现有溃疡。
4、吞气症型
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餐后饱胀,频繁干吞,吞咽颈向前移动。
症状-并发症:
长期消化不良可造成体重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上腹疼痛、饱胀、嗳气。
2、食欲减退、烧心、反酸。
3、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生化、尿常规、大便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肠镜检查等了解患者病情,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病,进行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了解有无肝肾功能及血糖、血脂等的异常。
2、尿常规
可以用来排除消化不良症状。
3、大便常规
主要是用来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做鉴别。
4、幽门螺杆菌检查
有助于明确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可通过胃肠镜检查了解患者消化道情况,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胃肠钡餐检查
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如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
2、超声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
3、胃功能检查
通过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相关的消化系统或其他疾病,结合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病,然后进行相应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疼痛为烧灼样,在进食后或空腹饥饿时更重。与本病相似,胃肠镜可鉴别二者。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与本病相似,但肠易激综合征的上述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
治疗-治疗原则: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没有器质性病变,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的治疗目的,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2、患者应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3、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参加运动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
治疗-药物治疗:
1、适度抑制胃酸
适用于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起效快,对酸相关的症状如反酸、恶心、易饥饿等有一定缓解作用。
2、促胃肠动力药
促胃肠动力药物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且不良反应低。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可选用。
3、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4、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等。
治疗-相关药品: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阿米替林、帕罗西汀
治疗-手术治疗: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尚无确切数据。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不存在器质性病变,通常预后较好,不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症状仍会长期存在。
预后-危害性:
1、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会引起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会影响患者进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等情况。
预后-治愈性: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经治疗后具有治愈的可能性。
日常-总述:
患者应重视日常护理,注意休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意心理调节,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可能由精神和社会因素引起,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该给予患者爱与关心,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能够及时进行调节。
(2)患者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意心理调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踢球等),促进胃肠道蠕动。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3、定期更换衣物,保持清洁卫生。
4、防寒保暖,避免患儿受凉。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科学、健康、合理,从而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发展、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时勿做其他事情,利于胃肠道的吸收及排空。
2、进食时保持心情愉快。
3、注意饮食卫生。
4、进食适量新鲜蔬菜水果,保持低盐饮食。
饮食禁忌:
1、不宜极渴时饮水,一次饮水量也不宜过多。
2、不能因畏凉食而吃热烫食物。
3、避免高脂油炸食物。
4、忌坚硬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5、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及寒、酸性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2、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劳累、愤怒等情绪刺激。
3、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4、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5、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