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
养生
疾病名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疾病别名: 分离性身份障碍
疾病概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在医学上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与童年时期的严重创伤、虐待或忽视有关。患者身上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这些身份或人格可能具有独立的名字、性格特征、记忆、行为和观点,患者可在不同的身份之间转换,每个身份会在一段时间内控制患者的行为和思维。若不及时治疗,本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 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可在不同身份或人格之间转换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童年期间受到的创伤或虐待经历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头部CT、头部MRI、精神量表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不易诊断,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诈病,因此,细致的精神状态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
临床分类:
本病根据人格的多少,可以分为双重人格、三重人格......N重人格。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童年遭受严重创伤或虐待的人群更易患病,其中又以女性更为多见。
病因-总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许多研究表明,它与童年期间的持续、严重和反复的创伤或虐待经历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创伤或虐待
许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遭受了持续的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等)或其他创伤性经历(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绑架等)。童年时期的创伤或虐待可能会导致大脑和心理发展异常,使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2、应对策略
对于童年期间遭受严重创伤的儿童来说,人格分离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在遭受创伤时保护自己。通过分离出其他人格,在心理上与难以承受的痛苦经历保持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痛苦。但是,在成年后,这种应对策略可能会导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发生。
3、家庭环境
不稳定、混乱或被忽视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增加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发生风险。家庭成员的心理障碍,吸毒、酗酒以及暴力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感受到持续的压力和创伤,从而促使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发生。
4、基因和生物因素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基因会直接导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但研究发现,生物学和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创伤的敏感性和应对方式。部分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创伤影响,从而发生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症状-总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身份或人格之间转换。
症状-典型症状:
1、记忆的分离
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但这种记忆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而且,由于这种记忆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导致患者非常困惑。
2、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在不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没有联系,常交替出现。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大多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患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但常由创伤后和分离症状所引起,与双相障碍中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症状-并发症:
1、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心理障碍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等。
2、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噩梦、睡眠障碍等问题。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会具有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
就医-门诊指征:
1、家属发现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
2、出现记忆缺失;
3、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小时候受到过创伤或虐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随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头部CT、头部MRI(核磁共振)以及精神量表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行为、情绪状态、言谈与思维、感知觉、认知功能、自知力等,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及甲状腺检查,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和量表,如解剖性临床访谈(SCI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等,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头部的CT和MRI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大脑有无病变,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并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头部CT、头部MRI、精神量表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有时还会与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诈病等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制定。
1、DSM-5诊断标准
(1)患者存在两个或更多的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身份瓦解。身份的瓦解与自我控制感的中断相关,并伴随一系列意识、感知觉和行为的改变。这些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2)患者在回忆个人信息、日常事件或应激事件时,存在反复的记忆空隙。
(3)上述症状让患者感到痛苦或导致重要功能的损害。
(4)该障碍并非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5)这些症状不是由物质的生理效应(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躯体疾病(如癫痫复杂部分发作)所引起。
2、ICD-11诊断标准
(1)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份的瓦解,出现两个或更多的相互独立的人格状态,伴明显的自我感的中断。
(2)每种人格状态均有其独特的体验、知觉、思维的模式以及与自我、身体、环境相关的模式。
(3)至少有两种独立的人格反复地取得个体的意识及与外界交流功能的执行控制权,包括日常生活的表现(如育儿、工作)或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如具有威胁的情境)。
(4)人格状态的改变常伴有相关的感觉、知觉、情感、认知、记忆、运动控制和行为的改变,通常会出现严重的遗忘症。
诊断-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一样,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多重人格、幻觉、妄想等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没有记忆得丧失。
2、创伤后应激障碍
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相似,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与创伤经历有关,而且也会出现记忆丧失,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是回避刺激、闪回(即创伤再经历,对自己当前定向的知觉减弱)、情绪波动等。
3、边缘型人格障碍
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情感管理、易冲动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慢性功能失调模式。而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在不同身份和人格之间的切换,中间有明显的记忆空隙。
4、诈病
诈病者常常夸大、撒谎,利用症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而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通常会感到困惑、矛盾、羞愧,并因其症状和创伤史而苦恼。
治疗-治疗原则: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仅用于缓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症状。若存在自杀意念,可采用电休克疗法。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并未发现治疗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特效药,但若患者有明显焦虑或抑郁症状,医生可能会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1、抗焦虑药
(1)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这类药物具有明确的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可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
(2)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等,也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可用于不耐受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患者。
2、抗抑郁药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该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线抗抑郁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2)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也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等,对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过度焦虑和侵入性症状,可能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更有效和有更好的耐受性。氯氮平可能对长期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患者有效。
治疗-相关药品:
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丁螺环酮、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氯氮平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预后因人而异,但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多个人格可能会整合成统一的人格,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法治愈,需要终身接受治疗。
预后-危害性:
1、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会经历焦虑、抑郁、恐慌发作等其他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难以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
2、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自我伤害和自杀的风险,尤其是在应对过去的创伤和应激时。
3、在某些情况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可能会在不同身份状态下做出不当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多个人格可能会整合成统一的人格,达到治愈目的。
日常-总述: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促进恢复。在治疗期间,家属要多关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一起克服疾病,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病情监测。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许多患者在发病前都受到过精神方面的创伤,内心比较脆弱,且本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治疗的情况。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关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同时积极开导患者,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2)患者要多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同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本病,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平时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促进恢复。
2、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3、如果患者由自残或自杀倾向,家属要密切关注,以免悲剧发生。
日常-复诊须知:
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定时定量用餐,避免过饱或饥饿。
饮食禁忌:
1、少吃辛辣、刺激、含咖啡因的食物。
2、戒酒戒酒。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