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分水岭脑梗死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养生
疾病名称: 分水岭脑梗死
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
疾病别名: 边缘带梗死
疾病概述: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是指相邻的、较大的2条或以上动脉供血区边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其发生可能与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因素有关,可引起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失语、智能减退、情感障碍、不自主运动等表现,具体症状与发病部位有关。本病预后相对较好,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患者死亡,预后比其他类型的脑梗死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失语、智能减退、情感障碍、不自主运动
主要病因: 与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脑CT检查、MRI检查、颅内外动脉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功能成像、心脏检查
重要提醒: 分水岭脑梗死如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会不断加重,可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严重情况,建议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脑内循环分布特点,分水岭脑梗死可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
1、皮质前型
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脑梗死,病灶位于额中回的浅部。
2、皮质后型
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的分水岭梗死,病灶位于颞顶枕交界处。
3、皮质下型
是大脑动脉深部穿支动脉和皮层支之间的梗死。
流行病学-传染性:
分水岭脑梗死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分水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分水岭脑梗死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人,男女均等。
病因-总述: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
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是最常见的原因。脑分水岭距离心脏最远,又是动脉的末梢部位,最易受体循环血压及有效循环血量影响。一旦血压迅速下降,末梢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就可能引起分水岭脑梗死。引起体循环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低的原因很多,比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心脏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失血过多;术中麻醉药、肌肉松弛药使用不当;严重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严重腹泻或呕吐等;脱水、降压药使用不当。
2、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常发生在颈内动脉颅外段,当狭窄超过正常管腔50%、全身血压下降、血流动力学紊乱,就容易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3、微栓塞
血小板栓子、胆固醇颗粒、脂肪栓子、癌瘤栓子及二尖瓣病变,均可导致分水岭脑梗死。这些栓子堵塞在软脑膜小动脉、中央小动脉等血管时,就可引起分水岭脑梗死。
4、其他
血小板凝集力突然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等因素,也可导致分水岭脑梗死。
病因-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度等,都是分水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分水岭脑梗死可引起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失语、智能减退、情感障碍、不自主运动等多种症状,发生部位不同的分水岭脑梗死,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质前型
主要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肢体瘫痪,舌面瘫少见,半数伴有感觉异常。病变在优势半球者伴皮质运动性失语。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智能减退。
2、皮质后型
主要表现为偏盲,多以下象限盲为主,伴黄斑回避现象。此外,常见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较轻或无,约1/2的患者有情感淡漠,可有记忆力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表现为皮质型感觉性失语。
3、皮质下型
可出现构音障碍、轻偏瘫、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构音障碍、轻偏瘫、纯运动型轻偏瘫。
症状-并发症:
1、压疮
长期卧床患者,常伴有肢体瘫痪、感知觉障碍等症状,使患者易出现血液循环阻滞、营养不良、皮肤受压、水肿、感觉缺失等异常现象,从而易引起压疮。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陪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洁身体,预防压疮。
2、营养障碍
部分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能会出现营养障碍,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甚至丧失运动能力。
2、突然感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突然出现智力障碍。
4、突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5、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发生上述症状。
6、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分水岭脑梗死相关症状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于患者需要及时救治,因此建议前往急诊科就诊。
2、患者在康复期或术后,可以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者是什么时候发病的?有没有什么诱发因素?
2、患者既往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疾病?平时有没有吃什么药?吃的什么药?
3、患者以前发生过脑梗死吗?是为什么发生的?采取了什么治疗措施?
4、患者头颅受过什么外伤或做过什么手术吗?
5、患者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抽烟喝酒吗?抽烟/喝酒多久了?每次的量是多少?
6、家人及亲属有没有类似的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什么是分水岭脑梗死?有什么特点?
2、我为什么会得分水岭脑梗死?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9、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失语、智能减退、情感障碍、不自主运动等相关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脑CT、MRI、颅内外动脉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功能成像、心脏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1、注意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有无血压、呼吸、体温等异常。
2、观察患者面部有无口角歪斜、肢体无力、口齿不清、言语困难、昏迷等异常表现。
3、还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神经系统障碍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可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在出血性梗死时可有红细胞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炎产生含细菌的栓子,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加、蛋白常升高。
2、血液检查
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血液检查,有利于发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进行血常规、血沉和血细菌培养等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脑CT或MRI检查
能明确梗死部位和形状。皮质分水岭脑梗死多呈楔形,底边靠外,尖段朝内;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多呈点状沿分水岭带分布,串珠状或条索状沿分水岭带分布。脑CT显示病灶呈低密度,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
2、颅内外动脉血管检查
CTA、MRA、DSA及颈部血管彩超均可采用。颈部血管彩超可作初步筛查手段,可明确管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狭窄处血流速度,CTA、DSA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可发现病变血管的流速增高或频谱形态的紊乱,还可用来评价病变血管的侧支代偿及微栓子的检测。
4、脑功能成像
MR及CT的灌注成像可显示病灶低灌注的范围。
5、心脏检查
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心脏病变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主要的表现,了解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脑梗死经历,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大脑、心脏进行检查,然后根据相应的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4、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瘤卒中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改善脑组织灌注,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同时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然后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要给予吸氧治疗或进行机械通气。
2、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
3、根据患者情况,及时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饮食。
治疗-药物治疗:
1、扩容治疗
扩容治疗是分水岭脑梗死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扩容治疗可以提高脑组织灌注压,改善分水岭区血供,阻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可使用右旋糖酐、生理盐水等进行治疗。
2、溶栓治疗
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可尽早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情况,促进功能恢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适用于不符合溶栓治疗且无出血等禁忌证的患者,可在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选择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
4、抗凝治疗
可根据情况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避免血栓进一步形成。
5、神经保护治疗
有时针对急性缺血或再灌注后细胞损伤的药物(神经保护剂)可保护脑细胞,提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镁剂、吡拉西坦等。
治疗-相关药品:
右旋糖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吡拉西坦
治疗-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以解除颈动脉狭窄,增加血流。
2、介入治疗
通过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解除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相对较好,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患者死亡,预后比其他类型的脑梗死好。
预后-危害性:
1、有可能损伤运动、语言等各种功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2、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时纠正,则容易成为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可以治愈,但是已经明显损伤的脑功能可能无法恢复正常。
日常-总述: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能会出现行动不便、吞咽困难等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的多种不适症状,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缓解不良情绪;也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措施,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及时给予心理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清除室内障碍物,以免患者因行动不便,造成跌倒外伤等。
2、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长期卧床者,要积极预防压疮,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有条件者可选用气垫床。定期给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小时翻一次,患侧和健侧交替进行。
4、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6、积极控制血压、血糖。
日常-病情监测:
1、监测血压、血糖等控制水平。
2、监测治疗效果、康复效果。
3、监测长期用药的毒副作用。
4、监测病情有无复发的倾向。
饮食调理: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应该充分摄入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保持正常的血压、血糖,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建议:
1、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每日推荐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鱼、乳、蛋类,豆类,油脂类共五大类食品,做到主食粗细搭配。既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又可维持适宜的体重。
2、吞咽障碍的患者可将固体食物打成泥状或糊状,从而降低吞咽难度。要缓慢、少量多次进食,避免误吸。
饮食禁忌:
1、不宜吃含油脂过高及油炸类食物,如肥肉、动物油等。
2、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食盐应每日不超过5g,如果合并高血压,每日应不超过3g。
3、不宜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4、患者应限制饮酒。
预防措施:
分水岭脑梗死目前尚无明确的疫苗进行预防,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1、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目标。
2、积极控制血糖,可采取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及使用胰岛素等措施治疗糖尿病。
3、降低血脂水平,如摄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和动物内脏、蛋黄及动物油。
4、保证休息和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5、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加强心血管应激能力,戒除烟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