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伏梁疾病英文名称: heart amassment疾病概述: 伏梁( heart ama...
养生
疾病名称: 伏梁
疾病英文名称: heart amassment
疾病概述:
伏梁( heart amassment),是指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本病预后病程多迁延,虽可自行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可并发肠结、肠癌,急性重症病例,多预后较差。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克罗恩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大便检查、X线钡餐检查、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并发发肠结、肠癌等。
临床分类:
1、肠道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大便呈糊状,肛门灼热,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口干,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肝郁脾虚证
主要表现为右少腹或脐周疼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胸胁胀满,嗳气,饮食减少,口干且苦,舌淡,苔薄,脉弦缓。
3、肠道瘀滞证
主要表现为右少腹或脐下疼痛,扪及包块,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体消瘦,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细涩。
4、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感受寒湿、湿热、暑热、疫毒等邪,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停于中,气机阻滞,导致本病。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饥饱失常,或偏嗜生冷、油腻食物,或者长期吸烟饮酒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滞内停,或蕴湿酿热,湿热积滞,蓄结肠胃,发生本病。
3、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导致肝脾不和,气机不畅,发为本病。
4、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薄弱,或患有其他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停滞,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右少腹或脐周疼痛,可扪及包块,伴有肠鸣,腹泻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发生可能与进餐有关。常于饮食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
2、腹泻
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重。
3、全身症状
常伴有不规则发热,食欲不振,肢体乏力,形体消瘦。部分病人可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著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右下腹或脐周发生腹痛,可扪及包块,常于食后发生,伴肠鸣,腹泻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本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建议在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多久了?什么时间加重或减轻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饮食量少、疲乏无力等症状?
3、都经过什么治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6、平时有经常饮酒吗?
7、平时都爱吃什么食物?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8、最近作息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都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血液检查、大便检查、X线钡餐检查、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头面皮肤颜色、腹部形态、肢体皮肤、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医生常通过辨别患者腹部的叩击音、说活的语音语调,了解是否存在肠鸣音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头身胸腹、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部情况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常见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等。
2、大便检查
隐血试验常呈阳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者,粪脂排出量增加并可有相应吸收功能改变。
检查-病理检查:
黏膜组织学检查
可有裂隙状遗疡、结节病样肉芽肿、固有膜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而隐窝结构正常,杯状细胞不减少,固有膜中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黏膜下层增宽。
检查-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
用结肠镜进行全结肠及回肠末端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全胃肠道,显示肠壁及肠壁外病变,可与结肠镜检查互补,特别是在小肠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的确定上仍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
可清晰显示小肠病变,主要可见内外窦道形成,肠腔狭窄、肠壁增厚、强化,形成“木梳征”和肠周脂肪液化等征象。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等相应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肠痨、大瘕泄、肠癌、肠痈、小肠痛、休息痢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特点
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2、临床表现
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食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也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著等表现,或并发肠结。
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大便检查、X线钡餐检査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肠痨
以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低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常有痨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X线钡餐检查及结肠镜检见病变不呈节段性分布,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种,可见到结核杆菌等以资鉴别。
2、大瘕泄
腹痛及包块多在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X线及内窥镜检查见结肠为弥漫性病变,一般无肠腔狭窄。
3、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上,以大便变形或夹有脓血,下腹痛并扪及包块为特征。X线钡灌肠见局限性充盈缺损,内窥镜及活检发现癌肿病变。
4、肠痈
急起发病,右少腹疼痛、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发热,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腹泻少见等可资鉴别。
5、小肠痛
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常有暴饮暴食及饮食不洁史,骤发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为主,大便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腥臭,伴高热、嗜睡、谵妄、面白肢冷、脉微细等温毒厥脱表现。
6、休息痢
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为粘液脓血便,大便检查或培养阳性及肠镜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防治并发症。活动期以控制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则应继续控制发作,预防复发。西医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重健脾化湿,可配合清热、活血等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治疗-药物治疗:
1、肠道湿热证
(1)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2)常用中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2、肝郁脾虚证
(1)方药:痛泻要方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白芍、防风、白术、人参、茯苓、甘草、制半夏、柴胡。
3、肠道瘀滞证
(1)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赤芍、灵脂、蒲黄、当归。
4、脾肾阳虚证
(1)方药:附子温中汤合四神丸。
(2)常用中药: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生姜。
治疗-相关药品:
痛泻宁颗粒、固肠止泻丸、固本益肠片、四神丸、附子理中丸、葛根芩连丸、香连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
治疗-其他治疗:
西药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胺吡啶对控制轻中型患者的活动性有一定疗效,但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美沙拉嗪能在回肠、结肠定位释放,对病变在回肠和结肠者均有效,且可作为缓解期的维持治疗用药。
2、糖皮质激素
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一般主张使用时初量要足、疗程要长。如泼尼松。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至停用,并以氨基水杨酸制剂作为长期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
近年研究确立了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应用价值。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效果不好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
4、抗菌药物
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本病有一定疗效。
治疗-治疗周期:
伏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伏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病程多迁延,虽可自行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可并发肠结、肠癌。急性重症病例,多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急性重症病例常有严重毒血症和并发症,预后较差,近期死亡率为3%~10%。近年来发现CD的癌变率也较高。
预后-治愈性:
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获得某种程度的康复。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伏梁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上消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神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应温服,并观察服药后效果及反应。
2、饮食不佳的患者,中药应浓煎,并分次少量进服。以饭前或饭后1小时温服为宜,以免影响食欲。
3、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补益药宜饭前服。
4、症状较重的患者,应尽可能在疼痛前给药,这样止痛效果较持续疼痛后给药好。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保持安静、整齐、优美、舒适、温暖,空气要保持新鲜,定时通风,以助祛除忧郁心理。
2、根据病情与体质,选择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用温水擦洗,预防褥疮发生。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腹部积块发生时间、部位、大小、性质、硬度、活动度和压痛等情况。
2、注意观察大小便的性质、量,必要时测腹围、体重。
3、注意观察有无黄疸、臌胀、血证、神昏、水肿、发热、呕吐等预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液检查、大便检查、X线钡餐检查、黏膜组织学检查、结肠镜检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多进高蛋白、高热量、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可根据病人的脾胃功能及病情决定进流质、半流质或软食。避免辛辣、粗糙、煎炸、生冷、醇酒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选用蛋类、乳类、瘦肉、禽类、鱼及豆制品等,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以供给人体必需氨基酸。
2、食欲正常可给予健脾、理气、活血化瘀食物,如海带、紫菜及水产类食品,常食清蒸甲鱼、黄芪粥、柱圆粥调理。
饮食禁忌:
1、忌辛辣、煎炸、坚硬食物,以防助热伤络,控制摄水量。
2、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感受外邪等,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平时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2、饮食宜进易消化的食物,以豆制品类、蛋、鱼为佳。常吃胡萝卜、菠菜、芹菜及各类新鲜水果,多食含钾食物,如柑橘、橘汁等,戒烟酒。
2、平时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适度、寒温适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如练气功、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散步等,量力而行,以不感疲劳为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