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
养生
疾病名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
疾病概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随腹泻的功能性肠病,属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亚型。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肠道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泻、腹痛、腹胀
主要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功能异常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血生化、便培养、腹部B超或CT、肠镜
重要提醒: 本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需积极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泄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下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总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因-基本病因:
1、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大部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负面事件的发生,如失业、家人死亡、性虐待、体罚、手术和婚姻破裂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造成胃肠道的动力、感觉或功能异常,进而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食物因素
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3、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同卵双生患者双方发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患者。
4、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或慢性炎症,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5、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比例失调,可能会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6、脑肠轴功能异常
大脑与肠道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症状-总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大多数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泻
患者可表现为大便溏泻,可伴有黏液,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但每次排便量较少。
2、腹痛
大多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痛常发生于餐后或排便前,多在排便后缓解,疼痛可位于腹部的任何部位,以下腹部和左下腹多见。腹痛的程度轻重不一,可从腹部不适至剧痛。
3、腹胀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感,有时可听见肠鸣音,尤其是在进食后或晚上。
症状-并发症:
1、长期腹泻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2、有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会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交替出现。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腹痛。
2、大便溏泻、次数增多。
3、伴有腹胀。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并提前预约挂号。
2、最好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医生进行腹部查体。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携带药盒。
4、若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注意提前咨询预约,检查前禁食6~8小时。
5、家属可陪同就诊。
6、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通常会在询问病史后,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血生化、便培养、腹部B超或CT、肠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的腹部有无膨隆、肿块或凹陷等。腹胀严重者可见腹部膨隆。
2、触诊
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以评估是否存在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等腹部疾病。
3、听诊
医生会通过听诊器来检查患者有无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本病患者可出现肠鸣音亢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患者白细胞计数有无异常,从而判断患者有无感染。
2、便常规+潜血
检查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以判断患者胃肠道有无细菌感染或出血。
3、血生化
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4、便培养
检查肠道内有无病原微生物,可判断患者肠道内有无感染。
检查-其他检查:
肠镜检查:了解肠道内部状况,排除肠息肉、肠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或CT:检查腹腔内有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血生化、便培养、腹部B超或CT、肠镜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此外,还需要与功能性腹泻、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吸收不良综合征、食物过敏、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的症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似,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鉴别。
2、肠道感染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也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通过粪便培养和粪便常规检查可排除肠道感染。
3、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也可能导致腹泻、腹痛和腹胀等症状,通过乳糖耐受试验可鉴别。
4、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糖酶缺乏、脂肪吸收不良等,均可能导致腹泻、腹胀等症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以进行鉴别。
5、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可能会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通过食物过敏测试和食物摄入记录可以鉴别。
6、炎症性肠病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通常伴有腹泻、腹痛和排便紧迫感,需通过结肠镜检查、粪便常规和CRP水平等检查加以鉴别。
7、肠道肿瘤
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性疾病,可能会引起腹泻、便血和腹痛等症状,肠镜检查和腹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肠道肿瘤。
治疗-治疗原则: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刺激性或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卷心菜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和水果等,适量饮水。
2、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
3、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动力和减轻压力。
治疗-药物治疗:
1、解痉止痛药
腹痛严重时,可选用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平滑肌抑制剂(如美贝维林和阿尔维林)、胃肠道选择性Ca2+拮抗剂的四胺衍生物(匹维溴铵和奥替溴铵)以及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曲美布汀)等,以缓解腹痛症状。其中,抗胆碱能药物不可长期使用。
2、止泻剂
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3、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如阿洛司琼,可以减轻女性IBS-D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和排便频率,但应警惕缺血性肠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抗精神病药物
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建议给予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如安非他酮、阿米替林等。
5、肠道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东莨菪碱、美贝维林、阿尔维林、匹维溴铵、奥替溴铵、曲美布汀、洛哌丁胺、地芬诺酯、蒙脱石散、阿洛司琼、安非他酮、阿米替林、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可能会反复出现,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预后-危害性:
1、本病病程较长,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本病可反复发作,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精神障碍。
预后-自愈性:
本病通常不会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意放松心情,合理用药,定期复查,以避免疾病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可能会因为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且会反复发作,从而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充分体谅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并给予关怀,使患者对家人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
(2)患者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疾病及治疗的目的与方法,解除不良情绪,也可通过听音乐、画画等方式放松心情,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对于出现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动力和减轻压力,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缓解症状。
3、腹泻严重者,应注意进行肛周皮肤护理,便后可用温水充分清洗肛门,并用柔软的卫生纸擦干,以避免反复腹泻后肠液对肛门的刺激。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复发或其他可能出现的肠道疾病。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改善营养状况,同时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刺激,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对患者早期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保证饮食规律,可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饮食需细软、少渣、无刺激、易消化。
2、多食用维生素丰富的食品。B族维生素可促进肠壁收缩,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所以应多食用酵母、橘汁、柠檬汁、西红柿汁、鱼肝油等。
饮食禁忌:
1、减少食用增加肠道气体的食物,如豆类、卷心菜、碳酸饮料等。
2、忌食过冷、过热的食物。
3、避免摄入不耐受或过敏的食物。
4、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喱、辣椒、芥末等,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日常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证心理健康,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