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肛门湿疡疾病英文名称: eczema of anus疾病概述: 肛门湿疡(eczema ...
养生
疾病名称: 肛门湿疡
疾病英文名称: eczema of anus
疾病概述:
肛门湿疡(eczema of anus),是指湿热之邪下注,结聚于肛门部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发生与禀赋不耐、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有关。本病急性期,及时治疗可治愈,预后一般良好,慢性病程较长,常数年不愈,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湿疹。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
主要病因: 禀赋不耐、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肛门部皮肤出现丘疹、瘙痒、渗液等,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加强生活饮食调摄,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常年不愈。
临床分类:
1、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为起病较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不止,渗液流汁,伴有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蕴证
主要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饮食减少,精神萎靡,腹胀,大便溏稀,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3、血虚风燥证
主要表现为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肤粗糙,伴有口干不欲饮,饮食不佳,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耐患者。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耐、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有关。病位在肌肤,与脾、肝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耐
禀性不耐是由体质不能耐受致敏因素的一种特殊病因,如果先天禀赋不耐,在接触致敏因素后,容易诱发本病。
2、情志内伤
长期情志抑郁或恼怒,影响肝疏泄气机功能,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加重内湿。如果肝郁日久化火,肝经火热与内湿相结,复加外感湿热,下注肛门,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素体脾虚,脾运化功能失调,湿从内生,或者饮食不加节制,偏食辛辣、海腥发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湿热内蕴,如果再感受风湿热邪,浸淫肛门肌肤而发病。
4、外感湿热
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湿疡
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痴、脱屑等。轻者微痒,重者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
由急性湿疡迁延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但仍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反复发作而来,肛门皮肤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暗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肛门部皮肤出现丘疹、瘙痒、渗液等。
以上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肛肠外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肛门周围开始出现丘疹、瘙痒、渗液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精神疲倦、食欲下降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或甜食的习惯吗?有经常喝酒的习惯吗?
8、平素体质如何?有过敏病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肛门皮肤丘疹、瘙痒、渗液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以及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肿胀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
2、变应原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致敏因素。肛门湿疹患病率很高,主要与小儿皮肤生理有关,也与抗原抗体反应有关,因此,严重情况下可进一步检测过敏源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肛门瘙痒症、肛周神经性皮炎、肛周接触性皮炎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肛门湿疡呈间歇性或阵发性肛门瘙痒发作,夜间剧增,肛门潮湿不适,污染内裤,常伴有肛门部疼痛。病程可延绵数月或数年,常引起失眠、烦躁等症状及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2、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肛门瘙痒症
肛门瘙痒常先发痒,无渗出液,抓破后继发渗出,出血糜烂。肛门湿疹常见丘疹、红斑、渗出、糜烂而后发痒。
2、肛周神经性皮炎
皮损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部。初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无糜烂渗出史。
3、肛周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以红斑、潮红、肿胀、水疱为主,形态较单一,边界清楚,祛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复发。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需寻找发病原因,除去潜在的致病因素,减少肛门皮肤的损害,防止复发。中医治疗以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清热、健脾、养血、祛风等治法。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下注证
(1)方药:萆薢渗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白术、地肤子、龙胆、丹参。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参柏洗液。
2、脾虚湿蕴证
(1)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厚朴、陈皮、猪苓、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通草、肉桂、甘草、灯心。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3、血虚风燥证
(1)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白芍、地黄、防风、蒺藜、荆芥、制何首乌、黄芪、甘草。
(3)中成药:当归补血口服液、湿毒清胶囊。
治疗-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丸、参柏洗液、参苓白术丸、当归补血口服液、湿毒清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局部封闭
慢性顽固性瘙痒者,可用1%利多卡因20mL加亚甲蓝液2mL,于肛周皮下注射。
治疗-其他治疗:
1、中医外治
湿疹急性期无糜烂渗液者,可外涂炉甘石洗剂。肛门湿疹急性期可选用清热止痒的苦参、黄柏、地肤子、黄芩、荆芥煎水坐浴,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亚急性期可用三黄洗剂坐浴,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2、西药治疗
可酌情选择1~2种抗组胺类药物服用,如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等有助于止痒,加服地西泮等镇静类药物,有助于增加疗效;也可静脉注射5%溴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10L,每日1次。对伴有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治疗-治疗周期:
肛周湿疡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肛门湿疡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急性期,及时治疗可治愈,预后一般良好,慢性病程较长,常数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预后-危害性:
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应尽可能寻找发病原因,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预后-治愈性:
一般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去除致病因素,大部分急性湿疡可在短期内治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肛门湿疡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情志等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卧床休息,注意调节情志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常因局部瘙痒难忍,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忧虑,应加强心理调摄,保持心境平和。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用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进行药浴、湿敷、擦药等外治疗法时,要保持床单的清洁,湿液较多者可加垫布。
3、应注意慎避风寒,防止患者外感风邪。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清洁、舒适,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避免直接吹风。
2、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疼痛剧烈,避免坐位,以免加重疼痛。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努责,预防肛周疾病。
4、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沐浴,勤换内衣裤。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皮损的形态、范围,以及瘙痒的性质、程度和发生时间。
2、注意诱发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洗拭、暴力搔抓、接触化妆品与化纤衣物等。
3、注意观察用药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如有药物过敏,疼痛不适等,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如鱼虾、菌菇类等。对患者致敏的食物应忌,戒烟、酒。
饮食建议:
1、湿热下注证宜多食冬瓜、西瓜、丝瓜、赤小豆、绿豆、苦瓜等。
2、脾虚湿蕴证饮食宜温,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宜食山药、扁豆、芡实、苡仁等。
3、血虚风燥证多食补益气血的食物,如菠菜、鸡蛋、木耳、银耳、猪肝、瘦肉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耐、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有关。因此,增强体质,避免接触致敏原,饮食有节等,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饮食有节,对易引起过敏及刺激性的食物,如海腥、咖啡等,应忌食。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换衣,以宽松、透气性强的棉制品为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4、通过日常观察,尽力找出外界致敏原,并注意避免接触,以减少疾病发生和加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