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骨量减少疾病概述: 骨量指的是人体全身骨骼中骨基质(胶原纤维、蛋白质等)质量和骨盐(钙、...
养生
疾病名称: 骨量减少
疾病概述:
骨量指的是人体全身骨骼中骨基质(胶原纤维、蛋白质等)质量和骨盐(钙、磷等无机盐)量,通常使用骨密度来衡量。骨量减少指的是骨骼中的骨质组织量减少,可由年龄、遗传、内分泌、外伤、肿瘤、药物等因素所致。骨量减少主要表现为乏力、疼痛、易骨折和生长停滞,整体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疼痛、乏力、易骨折、脊柱变形和生长停滞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和骨骼疾病、骨折、内分泌紊乱、全身性疾病、药物等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骨密度测定,骨转换标志物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骨量减少建议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发展为骨质疏松并引起病理性骨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息息相关。据2018年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在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同,但在骨质疏松症人群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群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骨量减少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50岁以后骨量流失明显增加,主要与年龄增大所致的性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尤为明显。因此,骨量减少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病因-总述:
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骨骼大小、整体骨量、结构、微结构和内部特性,峰值骨量的60%至80%由遗传因素决定[2],多种基因的遗传变异被证实与骨量调节相关。
2、非遗传因素
(1)骨骼疾病:骨肿瘤、骨髓瘤等骨骼疾病可能导致骨量减少。
(2)骨折:骨折会导致局部骨量减少,尤其是复杂性或重复发生的骨折。
(3)内分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引起骨量减少。
(4)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缺乏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骨量的正常发育和维持。
(5)药物: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一些抗癌药物等,可能导致骨量减少。
病因-基本病因:
骨量减少的基本病因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
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断重复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实施。成年前骨骼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量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维持骨量,此后因年龄、疾病等多种因素,骨形成和骨吸收呈负平衡,导致骨量丢失。
症状-总述:
骨量减少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骨量不断减少,骨的基础结构受到破坏,患者可出现疼痛、乏力、易骨折、脊柱变形和生长停滞等。
1、疼痛
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常为弥漫性疼痛,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点。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2、乏力
乏力常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
3、易骨折
骨骼需要足够的刚度和韧性维持骨强度,以承载外力,避免骨折。为此,骨骼需要具备完整的层级结构。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的微小结构被破坏,就会使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日常生活中轻微活动、弯腰、负重、跌倒等即可造成骨折,多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前臂。
4、脊柱变形
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5、生长停滞
若患者为青少年,发病期间会突然生长停滞。
症状-并发症:
因脊柱压缩性骨折,出现驼背和胸廓畸形的患者,常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等表现。肺活量、肺最大换气量和心排血量下降,极易并发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髋部骨折者常因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衰竭而死亡,幸存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长期卧床加重骨丢失,使骨折极难愈合。
就医-门诊指征:
1、莫名的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
2、自感疲劳,劳累后加重;
3、身高缩短、驼背;
4、青少年生长停滞;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到骨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患处的体格检查,请穿方便暴露患处的衣服。
3、行X线检查,要去除身上的金属制品,请穿方便穿脱的衣物。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
4、您以前有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引起骨折的情况吗?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
7、最近服用过哪些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5、如果手术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手术后会复发吗?
8、平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常因不明原因的腰背或全身疼痛,体检发现骨量减少,或日常轻微活动发生骨折而就诊。医生会先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基本情况,之后会建议进行骨密度测定,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以及X线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驼背、胸廓畸形等明显的外观畸形,然后检查脊柱和四肢关节活动度,并观察活动时是否有疼痛。还可对疼痛部位进行触摸和轻压,判断有无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各种骨转换标志物检查,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平。这些标志物的测定有助于医生了解机体骨骼代谢情况,并判断骨量丢失的原因,预测骨丢失速率、评估骨折风险、了解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监测药物疗效及依从性等。
根据相应诊疗指南[2],推荐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和空腹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TC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其他常见指标还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空腹2h尿钙/肌酐比值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骨质疏松症较基本的检查手段,但不敏感,通常要在骨密度下降30%以上才有较明显改变。X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筛查骨折,尤其是脊柱椎体骨折,常常会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略。
2、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量减少最重要的检查手段,骨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内骨的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可反映整体骨量。临床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为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也可采取定量CT、定量超声等方法。
诊断-诊断原则:
骨量减少的诊断主要基于DXA骨密度测定结果和/或脆性骨折。
1、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
DXA测量的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诊断指标,结果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2、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
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如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存在骨质疏松。
治疗-治疗原则:
骨量减少的治疗原则是准确评估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尽可能增加或保持骨量,并改善骨强度,消除病因,缓解骨痛症状,并预防骨折发生。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以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调整生活方式
应纠正不良习惯,坚持锻炼,维持良好的机体状态,有助于骨骼系统的恢复。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不同钙剂,比如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但易引起上腹不适和便秘等不良反应,枸橼酸钙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对于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还可联合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和骨骼矿化。
治疗-药物治疗:
建议骨量减少已发展至骨质疏松、已发生脆性骨折或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其他机制类药物。
1、骨吸收抑制剂
常见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鳗鱼降钙素类似物、鲑降钙素等降钙素类制剂,雌/孕激素制剂。
2、骨形成促进剂
主要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国内已上市的为特立帕肽。
3、其他机制类药物
包括维生素K2类,锶盐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鳗鱼降钙素类似物、鲑降钙素、雌/孕激素制剂、特立帕肽、维生素K2类,锶盐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治疗性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抗阻运动(如负重练习)、冲击性运动(如体操、跳绳)、振动运动(如全身振动训练)等。
2、物理因子疗法
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全身振动、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增加骨量;超短波、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中频脉冲等治疗可减轻疼痛;发生骨折者可选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
3、作业疗法
以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宣教为主,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安全性。作业疗法还可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缓解焦虑、抑郁等不利情绪。
4、康复工程
行动不便者可选用拐杖、助行架等辅助器具,以提高行动能力,减少跌倒发生。此外,可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如将楼梯改为坡道,浴室增加扶手等,以增加安全性。
治疗-治疗周期:
需长期治疗,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药“肾主骨”,“脾主肌肉”及“气血不通则痛”的理论,治疗骨量减少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中药治疗多以改善症状为主,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可按病情选用。可能改善本病证侯的,且药物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包括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苷和人工虎骨粉。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如果不能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脆性骨折,并伴随慢性疼痛、残疾,严重者并发死亡。脊椎和骨盆部的骨折尤其如此。
预后-危害性:
骨量减少主要的危害是骨质疏松症和反复发作的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最主要的骨折原因,频繁发生的骨折会引起慢性疼痛、残疾,严重者并发死亡。脊椎和骨盆部的骨折尤其如此。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
日常-总述:
骨量减少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合理休息,遵医嘱进行恢复训练、定期复查、用药,以便医生了解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坚持运动
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乒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充足日照
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做好防护措施
特别注意,要避免跌倒、磕碰和剧烈运动,运动时佩戴头盔、手套、护腿板等防护用具,预防骨折的发生。
饮食调理:
骨量减少患者应注意增加膳食中钙的补充,以促进骨量恢复。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推荐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摄入深绿色叶菜、三文鱼或沙丁鱼、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
2、对不方便到户外晒太阳的患者,要注意补充鱼肝油滴剂、维生素D片、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和酸奶等。
3、适当多饮水,促进机体代谢。
饮食禁忌:
1、患者应戒烟限酒。
2、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
3、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预防措施:
骨量减少是随着年龄增长几乎无法避免的现象,但可通过相应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过早出现骨量减少,应在骨量储备最佳的时候就开始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均衡膳食、适量运动、自我风险评估和定期体检。
1、均衡膳食
选择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结构。建议多进食奶制品、绿叶菜和豆类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此外,还需要关注膳食中的维生素D。如果日常膳食中无法获得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可以选择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剂进行补充。还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不仅可以使骨骼更强壮,而且,户外运动还可以增加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机会和时间,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
3、自我风险评估
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作为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的初筛工具[2]。测试题包含“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骨折过?”、“实际年龄超过 40 岁?”等多个问题,只要任一问题回答为“是”,提示存在骨质疏松风险。
4、定期体检
对于上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及早发现骨量减少,实现疾病早期防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