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臌胀疾病英文名称: tympanites疾病别名: 臌、鼓胀疾病概述: 臌胀(tympa...
养生
疾病名称: 臌胀
疾病英文名称: tympanites
疾病别名: 臌、鼓胀
疾病概述:
臌胀(tympanites)现称鼓胀,简称臌,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属中医四大难症之一。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血吸虫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但本病病情容易反复,预后一般较差。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等均属本病范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大胀满、皮色苍黄、腹部静脉显露
主要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血吸虫感染、病后续发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腹水检查、超声检查、CT、MRI
重要提醒: 因臌胀病情容易反复,晚期预后较差,故患者一旦出现腹部胀满、皮色苍黄、腹部静脉显露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咨询,早发现、早治疗。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长期大量饮酒者。
2、患黄疸、积聚等疾病日久者。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因复杂,多与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血吸虫感染、他病继发等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损或功能失调,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气滞、血瘀或是水谷失于代谢而致水湿内停,最终积于腹中而发生臌胀。
病因-基本病因:
1、酒食不节
平时饮酒无度或暴饮暴食,偏嗜高糖、油腻等食物,日久会损伤脾胃功能,造成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导致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气滞血瘀,水湿停聚而致腹部胀大。
2、情志失调
长期的情绪低沉抑郁、恼怒过度,导致肝脾功能受损,即肝不能正常疏泄,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从而造成气机郁滞、水湿内生,日久由气及血,导致血瘀与水湿交结,而成本病。
3、血吸虫感染
多因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未及时治疗,晚期肝脾两伤,功能失常,则容易形成癥积(肿物)或气滞瘀阻经络、水液停留,而引发臌胀形成腹部胀大。
4、病后续发
黄疸、积聚等其他疾病损伤肝脾,日久不愈则有续发臌胀的可能。黄疸属湿邪致病,湿邪蕴阻,脾失健运,日久影响肝肾脾三脏,出现气滞血瘀,壅塞脉络而导致腹部胀大;积聚日久,积块增大,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气滞血瘀、水湿停聚,而形成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大多为缓慢起病,有虚有实,在不同阶段症状表现不同。初起脘腹发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在进食后尤为明显,叩之呈鼓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位时腹部胀满以两侧为甚,按之如囊裹水(像装满水的袋子)。病情严重者腹部膨隆、坚硬、胀满,脐孔突起、皮肤苍黄或发亮、脉络显露(腹部静脉显露),四肢消瘦或肢体浮肿。
症状-典型症状:
1、气滞湿阻
主要表现为腹大胀满、按之软而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饮食后胀满更加明显,嗳气、矢气后稍微减轻,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水湿困脾
主要表现为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严重者还可出现头面浮肿、下肢浮肿、脘腹胀满,得热则胀满感觉减轻;伴有精神困倦、怕冷懒动、小便少、大便溏等;舌苔白腻,脉缓。
3、水热蕴结
主要表现为腹大胀满、按之坚硬;伴有烦热、面目皮肤发黄、口苦、口渴不想饮水、小便红涩、大便秘结或溏稀等;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4、瘀结水留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按之坚硬、青筋显露,胁下痛如针刺,面部、颈部、胸部、背部、上肢出现血痣或蟹爪纹(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伴有口干、口渴不想饮水、大便色黑等;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5、阳虚水盛
主要表现为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早上症状缓解,傍晚加重;伴有神情倦怠、面色苍黄或白而无光,食欲不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等;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6、阴虚水停
主要表现为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伴有心烦失眠、面色灰暗、口唇青紫、口舌干燥,有时还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小便短少等症状;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症状-并发症:
1、黄疸
部分患者可能会引发黄疸,出现倦怠乏力、烦躁不宁,身目黄染如金,纳食欠佳或不欲食、恶心厌油,肝区胀痛、腹部膨隆、双下肢水肿,尿少如浓茶,大便溏;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2、出血
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出血。轻者可见牙龈出血、鼻出血或肤下瘀斑,重者病势突变,出现大量呕吐鲜血或大便下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3、神昏
患者在危重阶段还可出现神昏,具体表现为神志不清、昏不识人、烦躁不宁、发热、黄疸、口臭、胡言乱语、小便短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就医-急诊指征:
1、长期出现腹部胀满、坚硬,脐孔突起,皮色发亮等臌胀表现之后;
2、突然出现大量呕血、黑便等;
3、伴烦躁不安、怒目狂叫、手足震颤、尿闭等;
4、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冷汗淋漓、气促、双手撮空(两手伸向空中,像要拿东西样)、手脚冰凉等;
5、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觉长期腹部胀满、坚硬,进食后情况变得严重;
2、伴脐孔突起、皮色苍黄、腹部静脉显露;
3、伴四肢消瘦或肢体浮肿;
4、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5、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等;
6、伴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等;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或根据基础疾病到相应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或腹腔穿刺,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本病可能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建议在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腹部胀大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厌食油腻、饮食量少、疲乏无力等症状?
3、有没有什么基础病如肝炎、血吸虫病等?都经过什么治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6、平时有经常饮酒吗?
7、平时都爱吃什么食物?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8、最近作息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9、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肝炎、血吸虫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都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若患者出现腹部胀满如鼓、腹壁青筋显露等,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西医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腹水检查、超声检查、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头面皮肤颜色、腹部形态、肢体皮肤、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医生常通过辨别患者腹部的叩击音、说活的语音语调,了解是否存在肠鸣音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头身胸腹、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腹部了解胀满的范围大小、坚硬的程度,触、按肢体了解有无浮肿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有出血表现者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见减少,后者减少尤为明显。
2、尿常规
尿常规代偿期一般无明显变化,有黄疸时可出现胆红素,并有尿胆原增加。
3、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酶学检查、胆红素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等检查,可配合其他检查全面了解肝脏功能状态,黄疸产生的原因等。
4、腹水检查
通过腹腔穿刺,抽取腹水进行检查。包括检查腹水的比重、蛋白质、细胞数、细菌检查、乳酸脱氢酶、甲胎蛋白等,可以了解腹水的性质,是否为炎症引起、是否是恶性腹水。
5、其他
包括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大小、 外形改变、是否有腹水的存在,对臌胀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2、CT和MRI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肿瘤可能,以便更好地明确病因及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腹部胀满如鼓、腹壁青筋显露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超声、CT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同样可以引起腹胀的水肿、痞满、肠蕈、积聚、气鼓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初起腹部胀满,饮食后更加严重,叩之呈鼓音。进而腹部胀满如鼓,严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倦怠无力、饮食减少、小便量少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等病史。
诊断-鉴别诊断:
1、水肿
臌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可见腹部脉络显露,四肢一般不肿,后期严重时才见四肢浮肿,面颈部常有血痣赤缕,或见衄血、吐血等症。水肿的肿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至全身,也有以下肢开始后致全身水肿,病情重时可见腹胀满,胸闷,喘不得卧等临床表现。
2、痞满
痞满是自觉腹中有胀满之感,但外无胀急苦痛之象。臌胀可兼有腹满,但必外苦胀急,且青筋暴露,病久亦可扪及有形包块。
3、肠蕈
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早期以实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臌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
4、积聚
臌胀虽可由积聚引起,可见青筋暴露,腹部胀大,但其病因并非一种,且其主症以腹胀大为主。而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
5、气鼓
气鼓主要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常见腹部膨隆,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按之空空然,叩之呈鼓音。臌胀虽然也可有上述表现,但其典型症状为腹部胀满如鼓、按之如囊裹水(像装满水的袋子),严重者还有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等。
治疗-治疗原则:
臌胀多属本虚标实,临床首先应辨明虚实标本的主次。初期一般以实证居多,治疗以祛邪为主,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后期一般以虚证为主,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后期伴有出血、昏迷、阳气虚脱等危重证候者,应以“急则治其标”,予以迅速止血、开窍醒神、回阳固脱等急救法,病情稳定后,再从根本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症状较轻者可参加一般轻体力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2、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者,则应卧床休息。
治疗-药物治疗:
1、气滞湿阻
(1)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等。
2、水湿困脾
(1)方药:实脾饮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等。
3、水热蕴结
(1)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
4、瘀结水留
(1)方药:调营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等。
5、阳虚水盛
(1)方药: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等。
6、阴虚水停
(1)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等。
治疗-相关药品:
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护肝片、五皮丸等,临床证型不同,所用药物也有所不同,故应在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难治性腹水,可考虑实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腹腔-颈静脉引流又称LeVeen引流法等手术,但应注意肺水肿、DIC、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具体是否适合该手术,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治疗-其他治疗:
臌胀后期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出血、神昏等变证,通常可应用方药来进行治疗。
1、黄疸
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的中药包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等。
2、出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的中药包括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等。
3、神昏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常用的中药包括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牛黄、郁金、朱砂、麝香、雄黄、珍珠、黄芩等。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4~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若病情进一步恶化,症见昏睡不醒、汗出肢冷、双手撮空(两手伸向空中,像要拿东西样)、不时抖动、脉微欲绝,此乃气阴耗竭,元气将绝的脱证,可依据病情急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及参附龙牡汤急煎,敛阴固脱。并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预后-一般预后:
由于臌胀病情容易反复,则预后一般较差。疾病早期,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若到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
预后-危害性:
1、在疾病晚期,腹水反复发作,邪盛正衰,病情不易稳定,治疗较为棘手。
2、在疾病晚期,经脉瘀阻比较严重,容易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或痰蒙心窍,可出现嗜睡昏迷、精神错乱等症状,病情极为凶险,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疾病早期,在机体抵抗力强的情况下,经及时治疗调摄,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
预后-复发性:
疾病晚期,邪盛正衰,往往由于饮食不调、用药不当、过于劳累或安逸等因素,疾病容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进行健康规律的作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容易造成痛苦、悲观、失望等情绪,患者应加强自我情志调适,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消除易怒、烦躁、忧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水湿困脾、阳虚水盛、瘀结水留者汤剂宜温热服。
2、水热蕴结、阴虚水停汤剂宜凉服。
3、泻下剂、逐水药以攻伐为主,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
4、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见泻下太过而致虚脱或有呕吐频繁,腹痛剧烈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外感。
2、轻度腹水者尽量平卧,以增加肝肾血流量,大量腹水者取半卧位,以减少呼吸困难,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长期卧床者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宜经常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口腔护理,禁止抠鼻、剔牙,防止出血。躁动不安时,床边加护栏。保持大便通畅。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腹胀以及腹水消长情况,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定期测腹围、体重和血压。
2、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变化,并观察神志、面色、脉搏、血压、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变化。
3、出血患者,应观察出血量、色、质,有无头晕、心悸等症状。
4、若见患者有性格改变,举止反常,动作缓慢,睡眠异常等肝性脑病先兆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腹部B超、CT、血常规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日常-特殊护理:
1、可用麝香、甘遂捣烂敷贴于脐部,以利水消胀,实证加用大黄、莱菔子、芒硝等,虚证加用黄芪、附子、肉桂等。也可艾灸、中药药熨等。
2、脾肾阳虚者,可以取穴神阙、关元、中极等穴隔姜、隔附子灸,还可用腹部热敷法、盐熨法、熨法等。
3、水热蕴结者,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蜂蜜或缓泻剂,每天饭后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饮食调理:
饮食宜低盐或无盐,以半流质、无渣饮食为主,忌食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采用中医辨证的原则对其进行分类。
饮食建议:
1、气滞湿阻者宜食疏利之品,如柑橘、佛手、赤小豆、扁豆等。
2、水湿困脾者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山药、薏仁、卿鱼、赤小豆等。
3、水热蕴结者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冬瓜、鲤鱼、赤小豆等。
4、瘀结水留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萝卜、橘子、桃仁等。
5、阳虚水盛者宜食健脾益肾之品,如山药、黑鱼汤、鲫鱼汤、薏苡仁、赤小豆、扁豆等。
6、阴虚水停者宜食凉润生津之品,如梨、藕、银耳等,或滋阴润之品,如甲鱼、淡菜、黑木耳等。
饮食禁忌:
1、忌辛辣、煎炸、坚硬食物,以防助热伤络,控制摄水量。
2、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措施:
本病重在积极预防,主要通过避免接触感染,治疗黄疸等原发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日常增强体质等方式,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1、积极治疗胁痛、黄疸、积聚等疾病,早期预防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避免接触疫水,远离疫区,防止血吸虫感染。注意避免接触或食用对肝有毒的物质。
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宜低盐或无盐饮食。保证营养,多进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戒烟酒。
4、生活起居有常,注意防寒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允许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加速病体康复。
5、注意情志调节,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抑郁恼怒,保持乐观的情绪,使肝气舒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