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股肿疾病英文名称: thigh swelling,deep vein thrombosi...
养生
疾病名称: 股肿
疾病英文名称: thigh swelling,deep vein thrombosis
疾病概述:
股肿(thigh swelling),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发生与跌倒损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胭静脉。本病病程较长,经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明显好转,预后较好,少部分患者可并发肺栓塞和肺梗死而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
主要病因: 跌倒损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凝血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避免并发肺栓塞或因治疗不当而形成肢体肿胀等后遗症。
临床分类:
1、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为发病较急,患肢粗肿、局部发热、发红、疼痛,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2、血脉瘀阻证
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色紫暗,固定性压痛,肢体青筋怒张,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
3、气虚湿阻证
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青筋迁曲,或伴有小腿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或起湿疹,或成溃疡,倦怠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肢体外伤、长期卧床、产后、肿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种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后患者。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跌倒损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流注下肢。
病因-基本病因:
1、跌倒损伤
跌倒损伤、手术等可直接伤害人体,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瘀血流注于下肢而发生本病。
2、劳倦过度
产后或因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之中,营血回流不畅而发生本病。
3、久病体虚
年老、肥胖、或者患有瘤、岩等疾病,导致患者气虚,气为血帅,气虚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故容易发生血脉阻塞。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绝大多数的股肿发生在下肢,后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肢体轻度浮肿,小腿色素沉着、皮炎、臁疮等。由于阻塞静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症状-典型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肢体肿胀一般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行走时加重,休息或平卧后减轻,病变早期患肢无营养改变,后期可在患肢小腿处有瘙痒、色素沉着、脱屑、湿疹和溃疡等营养障碍性改变,腓肠肌压痛,一般无全身表现。临床称为周围型。下肢伸直并略抬高,检查者用手握住病人的足背部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使跟腱拉紧腓肠肌,病人感到小腿部后方岀现似绳索拉样痛,即为 Homan's征阳性。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突然性、广泛性、单侧下肢粗肿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疼痛性质为胀痛,部位可为全下肢,以患肢的髂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甚至可连及同侧腰背部或会阴部。平卧时减轻,站立时加重。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浅静脉的网状扩张,肤色可表现为暗红色,如为急性血栓形成并广泛地使髂股静脉闭塞,则可出现患肢皮色的广泛青紫,临床上称为股青肿,可出现静脉性坏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后期可在患肢侧的下腹部、髋部会阴部都见到曲张的静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营养性改变主要表现在患肢小腿的足靴区部位,呈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全身反应并不十分严重。
3、混合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是指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顺行性生长、蔓延扩展至整个下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临床上称为混合型。以前者较为多见,常发于手术后。临床表现兼具小腿深静脉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4、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由于血液回流障碍,或血栓机化再通后静脉瓣膜被破坏,血液倒流,回流不畅,引起肢体远端静脉高压、淤血而产生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临床表现。
症状-并发症:
肺栓塞
本病可向远近端蔓延,进一步加重回流障碍,如血栓波及下腔静脉,可引发双侧下肢回流障碍,血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肺动脉处,可引发肺栓塞。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凝血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X线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凝血指标检查
包括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测定。D-二聚体阳性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多普勒检查
尤其双功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从影像、声音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可看到管腔内血栓回声、管径大小、形态、血流情况、静脉最大流出率等,是首选的无创检查。
2、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种非创伤性检查,从下肢固定位置扫描,观察放射量有无骤然增加现象,来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尤其对判断肺栓塞更有优势。
3、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虽然是一种创伤性检査方法,但能使静脉直接显像,可以了解深静脉系统的通畅性、阻塞程度、变异以及静脉瓣膜的形态和功能。根据需要可选用。
4、X线检查
对于肺栓塞有诊断意义,如可疑可进一步行肺部CT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还需要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淋巴水肿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的股肿发生在下肢。多见于肢体外伤、长期卧床、产后、肿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种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后。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突发性广泛性粗肿、胀痛,行走不利,可伴低热。后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肢体轻度浮肿,小腿色素沉着、皮炎、臁疮等。
2、辅助检查
凝血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X线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本病多发于成年人,多为从事较长期的站立性工作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隐匿,进展较缓慢,以双下肢同时发病为特征;患者双小腿浮肿、沉重感,站立位肿胀明显,抬高患肢后则肿胀明显减轻或消失;后期可见较明显的浅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如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小腿溃疡等;肢体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和深静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2、淋巴水肿
下肢肿胀常见的另一个原因是淋巴水肿。但淋巴性肿胀并非指陷性,状似橡胶海绵,肿胀分布范围多自足背开始,逐渐向近心侧蔓延;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变厚;慢性淋巴功能不全发展至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皮肤增厚、粗糙而呈苔藓状,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者罕见。
治疗-治疗原则:
血液高凝、血流缓慢和血管损伤是本病的原因,所以,抗凝、祛聚和溶栓是治疗本病的三大原则。中医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扶正益气为主要治则。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疗效显著。中药治疗对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肢体血运情况等有较好的作用。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湿热下注证
(1)如果患肢疼痛严重的患者,重用金银花,可加用蒲公英等。
(2)如果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芒硝等。
(3)如果出现全身发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知母、漏芦等。
(4)如果急性病人患肢粗肿胀痛严重,可重用活血化瘀药。
2、血脉瘀阻证
(1)如果疼痛严重的患者者,可加用王不留行、乳香、没药等。
(2)如果出现局部压痛拒按的患者,可加用三棱、莪术、水蛭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下注证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
(2)常用中药: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等。
(3)中成药:四妙丸、除湿丸、丹参酮胶囊。
2、血脉瘀阻证
(1)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
(2)常用中药:丹参、红花、赤芍、当归、牡丹皮、桃仁、黄芪、鸡血藤、何首乌等。
(3)中成药:脉络宁口服液、抗栓保荣胶囊、消栓通络胶囊、脉管复康片、通塞脉片。
3、气虚湿阻证
(1)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2)常用中药: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等。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治疗-相关药品:
四妙丸、除湿丸、丹参酮胶囊、脉络宁口服液、抗栓保荣胶囊、消栓通络胶囊、脉管复康片、通塞脉片、参苓白术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Fogarty导管取栓术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程不超过48小时,或者出现股青肿时,应选择手术疗法。其方法为将 Fogarty导管由一侧大隐静脉分支插入至下腔静脉后,充气囊阻断静脉回流,由患肢股静脉再插入另一 Fogarty导管达血栓近侧后充盈第二导管气囊,缓缓回拉带出血栓,再拉出第一根导管,使血流恢复。术后要辅用抗凝、祛聚疗法。
2、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对于已有肺栓塞发生史、血栓头端已经延伸至下腔静脉或置管操作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者,应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发生。
治疗-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1)溶栓疗法
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可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但要根据纤维蛋白原测定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来调整用药量。
(2)抗凝疗法
是治疗本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肝素的给药途径采用静脉和皮下或肌肉注射。以上药物应用时,注意个体差异,必须进行凝血指标监测。
(3)祛聚疗法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作用为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
(4)祛纤疗法
目的在于祛纤、降低血黏度。常用的有蕲蛇酶、降纤酶、巴曲酶等,药物作用肯定。
(5)改善静脉回流
马栗种子提取物、地奥司明、羟苯磺酸钙药可以改善肢体水肿。
2、熏洗疗法
中、后期时可选用活血化瘀消肿中药,如透骨草、当归、姜黄、红花、苏木、土茯苓等熏洗。
治疗-治疗周期:
股肿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股肿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经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明显好转,预后较好,少部分患者可并发肺栓塞或因治疗不当而形成肢体肿胀的后遗症。
预后-危害性:
1、本病早期可出现急性股动脉痉挛和肺动脉栓塞两种危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2、少部分患者可并发肺栓塞或因治疗不当而形成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后遗症。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经及时系统治疗,大多数可明显好转。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股肿的基础疾病等因素没有彻底纠正,或者平时生活起居等护理不当,可能会使股肿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卧床休息,注意皮肤清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病程较长常有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患者应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并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服,如患处出现疼痛、瘙痒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中药熏洗时,应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4、溶栓抗凝活血化瘀给药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急性期宜卧床休息,防寒保暖,抬高患肢20-30cm,避免过度活动和挤压、搬动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
2、恢复期避免久立久行及负重行走,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医用弹力袜,以利于静脉回流。
3、患肢的皮肤经常用温水清洗,患者的内、外裤应宽大,以便于敷药和测量肢体周径。
4、发病1个月内不做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
5、患肢瘙痒严禁用热水烫洗或搔抓,以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变化,有无股三角区压痛及腓肠肌压痛。
2、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如出现胸痛、咯血、憋气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凝血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X线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并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刺激、过甜、油腻食物。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湿热下注证患者宜食清热利湿食物,如小米,薏苡仁,赤小豆等。
2、血脉瘀阻证和气虚湿阻证患者宜食用活血化瘀、利湿消肿食品,如绿豆、海带、山楂、蘑菇、粳米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症状。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以免妨碍脾胃功能。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跌倒损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过度安逸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高血脂患者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及低脂食物,忌食油腻、过甜、辛辣刺激食品。
2、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做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可对小腿肌肉进行刺激,使小腿肌肉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