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别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疾病概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又称变应性接触性...
养生
疾病名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疾病别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疾病概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又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其是指皮肤接触过敏原(如化工原料、金属及其制品等)后,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接触部位甚至接触部位以外的皮肤出现炎症性反应。病情轻时可出现红斑、水肿、丘疹等表现,病情重时皮损处可有糜烂、渗出甚至坏死,多伴有瘙痒。该病不会危及生命,但病情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皮肤科、变态反应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红斑、水肿、丘疹、皮肤瘙痒
主要病因: 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斑贴试验、激发试验
重要提醒: 避免用手抓挠皮损,因为抓破皮肤后,细菌容易入侵,从而使病情加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是15%~2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过敏体质的人;
2、建筑工人、冶金业工人、汽车修理员等接触金属、汽油、机油的工人;
3、美容师、理发师接触化妆品和染发剂等;
4、潜水员或游泳者,由于面罩或护目镜上有橡胶而增加患病风险。
病因-总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属于IV型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发生主要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有关。
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皮肤的免疫细胞会捕获过敏原,并将其呈递给T淋巴细胞。之后,T淋巴细胞被激活,并产生免疫记忆,此阶段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过敏症状。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后,免疫记忆会被激活,导致免疫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从而引发皮肤出现炎症反应,通常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的24~48小时内出现症状。
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包括化学性、植物性和动物性三大类。
病因-基本病因:
1、化学性过敏原
化学性过敏原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其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金属及其制品,比如镍、铬等;
(2)化工原料,比如油漆、染料、甲醛、汽油、机油等;
(3)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洗发水、洗涤剂、肥皂、皮革制品、塑料、橡胶制品等;
(4)化妆品,比如染发剂、油彩、止汗剂等;
(5)外用药物,比如汞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
(6)杀虫剂与除臭剂。
2、植物性过敏原
某些植物的汁液、花粉、叶子等,比如漆树、荨麻等。
3、动物性过敏原
主要包括昆虫的毒毛等,比如毛虫等。
病因-危险因素:
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1、过敏体质的人;
2、从事金属、汽油、机油等相关工作,比如冶金业工人、汽车修理工等;
3、经常接触化妆品和染发剂,比如美容师、理发师;
4、长期接触植物,比如园丁、农业工人。
症状-总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主要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损害,多伴有皮肤瘙痒,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并产生类似皮损。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的范围与接触物大体一致,界限清晰。反应较轻者表现为红斑、丘疹、轻度水肿;反应较重者表现为红斑肿胀明显,其上可见多发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疱破裂后出现糜烂、渗液,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坏死、溃疡等。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皮损慢性化,表现为暗红斑或斑块,伴皮肤增厚、脱屑、皲裂、色素沉着。
2、自觉症状
患者常自觉皮肤瘙痒、灼热、胀痛,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等全身反应。
症状-并发症: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瘙痒明显者,可不断抓挠患处,造成局部皮肤破溃、渗出,使皮肤长期处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导致细菌滋生,继发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接触某些物质后,皮肤突然出现大片红斑、丘疹。
2、伴有皮肤瘙痒、灼热、胀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皮肤有水疱、脓液,伴有发热。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若接触某些物质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到皮肤科、变态反应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出现皮损部位进行检查,就诊时应穿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若服用药物,可以携带药盒,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什么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
2、从发病到现在,症状有加重或缓解吗?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3、您在出现症状之前接触过什么物质吗?
4、您从事什么职业?工作中会接触化学物质、粉尘、金属等物质吗?
5、您近期是否更换了新的沐浴产品或化妆品呢?
6、您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7、您自行吃过药吗?吃什么药?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
4、我这个病可以治愈吗?治愈后还会复发吗?
5、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接触某些物质后,若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灼热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就诊后,医生首先会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斑贴试验,必要时进行激发试验,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有助于帮助判断是否符合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皮损,以及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1、视诊
观察皮损的范围、边界、形态、大小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一般在接触部位有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大疱,皮损形态较单一。
2、触诊
医生会触摸皮损周围的皮肤是否存在触痛、灼热感。
检查-其他检查:
1、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目前临床用于检测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方法。其可以确定患者的致敏物质,帮助医生确定致病原因,是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1)操作方法:医生会将怀疑的致敏物质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等试剂,然后将需要测试的试剂放在皮肤过敏测试器内,贴在患者背部或前臂的健康皮肤,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
(2)结果及意义:受试部位无反应为阴性(-);出现淡红斑为可疑反应(±);出现轻度红斑、浸润及少量丘疹为阳性反应(+);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为强阳性反应(++);出现显著红肿或浸润、聚合性水疱或大疱为超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刺激性反应于受试物除去后红斑很快消失,而过敏反应除去受试物后24~48小时内,皮肤表现往往增强。阴性反应则表示患者对试验物无敏感性。
(3)注意事项:急性期不宜进行斑贴试验;受试前至少1周及受试期间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受试前3天和受试期间避免使用抗组胺类药物,以免出现假阴性;受试期间避免沐浴淋湿斑贴、避免过度牵拉斑贴部位或过度体力活动。
2、激发试验
适用于化妆品或职业性接触所致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通过再次接触过敏原进行协助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并根据接触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大疱,皮损形态较单一,可初步进行诊断。斑贴试验和激发试验有助于确立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发病人群为所有人,皮损发生在直接接触的部位,初次接触后4~12小时或反复接触后发病。接触物特性为刺激性或毒性物质,发病机制为非免疫反应。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人群为少数人,皮损范围大,初次接触多不发病,再次接触24~28小时后发病。接触物特性为半抗原,发病机制为Ⅳ型超敏反应。
2、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病因不明确,皮损常泛发、对称,呈多形性,边缘不清。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有过敏原接触史,皮损形态较单一,界限清楚。
治疗-治疗原则: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脱离或避免接触致敏物并积极对症处理。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合适的外用药物,以促进症状缓解。若使用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口服药物进行系统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明确病因,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是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关键。
2、对皮损区域酌情冷敷,可以缓解炎症和瘙痒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1)外用糖皮质激素: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和瘙痒,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给予合适的剂型,包括霜剂、糊剂、软膏等。需注意,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短暂的烧灼感或刺痛感,还可能导致皮肤变薄或颜色改变、产生斑点、毛发生长增加,停用药物后,这些副作用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2)外用抗生素:局部有感染时,患者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其他:皮损有明显渗液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有少量渗液时可外用氧化锌油。
2、口服药物
(1)抗组胺药:常用的药物有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苯海拉明片等,可以缓解瘙痒。
(2)糖皮质激素:能够使症状迅速减轻,尤其适用于严重的急性患者。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片。
(3)抗生素:有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服用抗生素,比如苯唑西林钠片、盐酸林可霉素胶囊等。
(4)其他:比如维生素C、钙剂等,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3%硼酸溶液、氧化锌油、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苯海拉明片、泼尼松片、苯唑西林钠片、盐酸林可霉素胶囊、维生素C等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通过积极识别、去除过敏原并进行对症处理,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皮肤会逐渐恢复正常。但若未完全避免过敏原或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
预后-危害性:
1、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引起的瘙痒可导致抓挠,容易造成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皮肤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皮肤症状。
2、部分患者皮肤瘙痒严重,可影响日常生活,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3、长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可能导致慢性皮肤病变,比如皮肤硬化、皮肤纹理改变和皮肤增厚。
4、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改变职业以完全避免过敏原,这也就意味着患者需要寻找与当前职业无关的新工作,或者接受职业培训以学习新的技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压力。
预后-治愈性:
一般而言,患者通过去除或避免接触过敏原,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但难以彻底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止复发。
日常-总述: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皮肤护理,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和痊愈。此外,患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因患处瘙痒、灼热,影响正常生活,以及病情反复出现,而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正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家属无需害怕,本病不具有传染性,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理解患者深受病痛的折磨,可以和患者多交流和沟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肤清洁,宜使用温水清洗,忌用热水烫洗。另外,皮损部位尽量避免用皂类产品沐浴,否则可使皮损加剧。
2、尽量不要抓挠皮损处,因为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容易继发。若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按压、拍打患处,也可以采用冷敷的方式。
3、穿宽大舒适及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尽量避免穿人造纤维和毛织品,以免刺激皮肤而使病情加剧。
4、保持床单、被套清洁,定期清洗更换。
饮食调理: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日常应注意营养搭配,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疾病康复;避免食用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推荐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抵抗氧化应激,改善皮肤健康。患者可以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蓝莓、草莓、樱桃、菠菜、西兰花等。
2、推荐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的食物,维生素C和E有助于皮肤修复,锌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可以选择的食物有橙子、红椒、橄榄油、南瓜籽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进食容易诱发过敏的食物,比如鱼、虾、蟹、鸡蛋、牛奶等,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2、避免吃过多含有添加剂、防腐剂的加工食品,比如薯片、麦圈、锅巴等,因为这些食物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3、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芥末、生葱、大蒜,这类食物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
4、过多的糖分摄入可能导致炎症加重,因此日常应尽量减少糖的摄入,避免食用高糖饮料、糕点等。
5、不应饮酒、饮浓茶及咖啡。
预防措施:
过敏接触性皮炎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致敏物质。此外,做好皮肤的防护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避免接触致敏物质
尽量找出并避免接触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物质。
2、做好皮肤的防护措施
(1)加强劳动保护:从事相关职业或家务时,可酌情穿防护服,戴口罩、护目镜、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以保护皮肤。
(2)清洗皮肤:在皮肤接触过敏原后,应立即清洗皮肤,这样可能会去除大部分导致皮损的物质。同时,清洗可能沾染过敏原的衣物或其他物品。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规律的生活起居,注意劳逸结合。
4、保持良好的情绪
日常应保持乐观的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沮丧。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