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H型高血压疾病概述: 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指高血压伴有血清同型半胱氨...
养生
疾病名称: H型高血压
疾病概述:
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指高血压伴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10μmol/L)的情况,其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但可能合并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患者应及时治疗控制,否则可能出现脑卒中、冠心病等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昏、头痛、颈项板紧、心悸、夜尿增多
主要病因: 叶酸缺乏、MTHFR活性降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清Hcy检测、叶酸测定、基因检测、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头颅CT、颈动脉超声、心电图
重要提醒: H型高血压患者应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尽量避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一项在中国6个城市(北京、沈阳、哈尔滨、南京、上海、西安)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H型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0%。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基线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中H型高血压的比例约为80.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我国人群。
病因-总述:
Hcy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一种含疏基的毒性氨基酸,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血管损伤,比如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中层增殖及血管外膜激活,促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凝血系统异常。其增高主要与叶酸缺乏,Hcy或叶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缺陷或基因突变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Hcy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有三个,一是可由维生素B6依赖的胱硫醚β合成酶催化,转变为半胱氨酸;二是可被甜菜碱Hcy甲基转移酶再甲基化成为蛋氨酸;三也可由蛋氨酸合酶催化成蛋氨酸,维生素B12是该酶的辅酶,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底物。而5-甲基四氢叶酸需要通过MTHFR由还原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而来;5-甲基四氢叶酸是血清中叶酸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叶酸缺乏、MTHFR活性降低都会导致Hcy水平的升高。
症状-总述:
H型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昏、头痛、颈项板紧等。伴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胸痛、夜尿增多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Hcy对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的毒性作用,甚至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害,使得血小板黏附性增强,进而导致血管硬化形成。若未将血压和Hcy的水平控制好,则可能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头晕、头痛。
2、伴疲劳、心悸。
3、伴颈项板紧。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心血管内科诊治范畴,患者可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可能需要行各种抽血检查,注意做好空腹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现在都有什么症状?
2、症状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
3、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都经过哪些治疗?
4、您平时血压情况怎么样?您有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吗?哪种药物?
5、最近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大?
6、平时吸烟、饮酒吗?睡眠怎么样?
7、平时饮食是否吃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等?是否规律运动?
8、您还有其他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情严重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需要住院吗?
4、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5、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6、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昏、头痛、颈项板紧、心悸、夜尿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清Hcy检测、叶酸测定、基因检测、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头颅CT、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手段。检查前,患者至少保持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检查时,患者需使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2、其他
医生还会通过视诊、叩诊、听诊,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脑部、心脏、肾脏、血管等损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会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数目,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2、血生化
医生会通过该检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情况。
3、血清Hcy检测
如果检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10μmol/L,则可诊断本病。此外,血清Hcy的水平变化,还有助于评估冠心病、卒中的发病风险。
4、叶酸测定
医生会通过该检查,判断机体内的叶酸是否缺乏。
5、基因检测
MTHFR 677TT基因型是冠心病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进行危险分层。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能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问题,比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解剖结构异常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胸部X线平片检查可以了解心肺大小、轮廓及基本病变情况。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心脏结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诊断心脏疾病。
3、头颅CT
可了解是否有脑出血及脑缺血等情况。
4、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超声是检查、评估、诊断颈部血管的一种常见且方便的检查方式。可帮助医生检测颈部动脉管壁情况、动脉内血液流动是否通畅等,以助于判断是否有颈部血管受累。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大于或等于10μmol/L,即可明确诊断。再结合头昏、头痛、颈项板紧、心悸、夜尿增多等症状,血常规、血生化、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其他器官受累情况。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白大衣高血压、体位性高血压病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在诊室测得的血压平均值大于正常值,而在诊室外测量血压正常的现象,可通过测量诊室外血压进行鉴别。
2、体位性高血压病
体位性高血压是患者在站立、下蹲等其他体位时出现血压升高的表现,当患者处于平躺或者侧卧位的时候血压又会恢复正常。体位性高血压一般没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只有在某个体位时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心慌、气短等现象。
治疗-治疗原则:
H型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调节饮食以及服用一些药物等,以尽快控制血压和血清Hcy水平,减少其他器官损害。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2、适当运动,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步行骑车、游泳等方式。
3、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避免情绪激动。
4、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钙和钾盐,多吃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
治疗-药物治疗:
1、降压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病变情况,选择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氨氯地平、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药物控制血压。
2、补充叶酸
研究发现含有0.8mg叶酸的固定复方制剂,比如依那普利叶酸片等,具有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大剂量的叶酸长期使用,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暂时没有证据。
治疗-相关药品:
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氨氯地平、卡托普利、氯沙坦、依那普利叶酸片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需终身治疗。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H型高血压的预后与血压水平、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等因素有关。若血压、血清Hcy控制不良,则容易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H型高血压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2、血压、血清Hcy控制不平稳,容易发生心、脑、肾等多器官损害,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多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血清Hcy,缓解症状。
日常-总述:
H型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注意监测血压和血清Hcy变化,以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健康体重,肥胖者可适当减肥。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散步等。
4、保持轻松、愉快、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
5、养成每日监测血压的习惯,早晚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注意监测血清Hcy水平变化,避免加重心脑血管损害。
饮食调理:
H型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钾、钙以及叶酸的食物,并注意烹调方式,以免造成叶酸的流失。
饮食建议:
1、多吃一些富含钾、钙的食物,比如土豆、茄子、海带、莴苣等。
2、多吃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
饮食禁忌:
1、限制食盐摄入,少吃含钠高的食品,比如牛奶、酸牛奶、虾皮、酱油、咸菜等。
2、限制脂肪、糖类摄入。
3、戒烟限酒。
预防措施:
H型高血压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以下几种措施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合理膳食,多吃富含叶酸、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糖类、脂肪、食盐等。
2、保持健康体重,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3、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4、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不可滥用药物,比如避孕药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