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寒湿泄泻疾病概述: 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邪气引起的泄泻。临床以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
养生
疾病名称: 寒湿泄泻
疾病概述:
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邪气引起的泄泻。临床以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特征。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经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应及时就诊咨询,如果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可危急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发生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复杂,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化功能失常。病位在肠,病变主脏腑在脾胃。一些急性泄泻,迂延日久,可由实转虚,转为久泄。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1)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长时间淋雨涉水,感受外湿,寒从湿盛,直接侵袭肠胃,导致肠胃功能失调。
(2)平时冷暖不知自调,外感风寒,侵袭肺卫肌表由表入里,使脾胃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大肠和小肠不能泌别清浊,而出现泄泻。
2、饮食不节
(1)平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偏食生冷、辛辣刺激性、肥腻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受损,水谷混杂而出现泄泻。
(2)进食不洁净食物,导致胃肠机能紊乱,而形成泄泻。
症状-总述:
本病以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常发病急,病程短,大便次数多,小便减少,为实证。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粪质清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大便次数增多。
2、伴随症状
腹胀、腹痛、饮食不佳等,由外感风寒引起,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泄泻不止、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皮肤弹性差、有脱水状态。
2、或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等症状。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大便溏稀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
2、伴有腹胀、腹痛、肠鸣、食欲不振等症状。
3、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以上需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或如水样?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生冷、肥腻、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或如水样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和舌苔变化,粪便的量、质及颜色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二便,问寒热、问饮食、问睡眠、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粪便检查
常用检查有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査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一些腹泻经粪便检査就能做出初步诊断。
3、小肠吸收功能实验
包括粪脂测定、右旋木糖吸收实验、维生素B2吸收实验和胆盐吸收实验等有助于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尤其是结肠镜,对于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以及消化道的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胶囊内镜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立位腹平片、全消化道造影等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动力等,以排除外消化道憩室、肿瘤以及麻痹性肠梗阻等疾病。
2、腹部超声、CT检查
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排除外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泻下清稀,或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症的痢疾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以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
2、常兼有腹胀、腹痛、饮食不佳等症状。多由寒热、饮食等因素诱发。
3、起病急,病程短,有感寒受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多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诊断-鉴别诊断:
痢疾和泄泻
二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寒湿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黏液为主症。泄泻腹痛可有可无,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排便后腹痛可减轻;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大便后疼痛不减轻。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寒湿泄泻,主要是芳香化湿、解表散寒。医生主要应用合适的中药组方来治疗,且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需明确是湿重于寒,还是寒重于湿。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表邪偏重,出现寒热身痛的患者,可加用荆芥、防风,或换用荆防败毒散。
2、如果湿邪偏重,出现腹满肠鸣,小便不利的患者,可选用胃苓汤。
3、如果寒重于湿,出现腹胀冷痛的患者,可选用理中丸。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常用中药: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
3、中成药: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气口服液。
治疗-相关药品:
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泄泻有显著疗效。主穴选择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寒湿内盛配伍关元、水分,针灸并用,每日2次。
治疗-治疗周期:
寒湿泄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寒湿泄泻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泄泻的转归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及患者体质的盛衰。如果病情较轻,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仅通过饮食调养,也能自己痊愈。但如果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预后-危害性:
1、如果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2、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未彻底治疗,迁延日久,容易转变为慢性泄泻,用药很难迅速见效。
预后-治愈性:
一般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泄泻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寒湿泄泻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泄泻与情志关系密切,所以情志调理对患者影响很大。
2、避免忧郁、悲伤、焦虑、紧张和激动等负性情绪。消除抑郁心理,保持肝气条达,心情舒畅。
3、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避免急躁。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饭后温热服用为宜,药物按时按量服用,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
2、寒湿泄泻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后可盖被静卧,服药丸时用温水送服。
3、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大便色黑者,应查找原因,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如果是传染病患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2、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按摩腹部,避免压迫和其他增高腹压的刺激,以减弱肠道的运动,减少大便次数。
3、恢复期和慢性期可以适当活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4、频繁排便会使肛周皮肤受损,引起瘙痒、疼痛,便后注意轻擦肛门,用温水清洗,以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泄泻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气味、有无腹痛等。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舌象、神志、尿量等,预防暴泻后发生脱水。
3、如果出现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消失,或呼吸深长,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汗出肢冷,少尿或无尿等,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常规、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本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少渣、高热量、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肥肉、乳制品、辛辣、生冷、刺激、油炸、多纤维食物,并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寒湿泄泻的患者饮食宜温热,多饮用生姜红糖水等。
2、急性期应给予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藕粉等,泄泻严重的患者应暂禁食。
3、津伤液脱患者应予增液补津,可频服淡糖盐水,或乌梅汤、山楂汤,或以鲜芦根煎汤代水饮。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少食易产气食物,如红薯、土豆等。
预防措施:
泄泻患者平时预防尤为重要,主要通过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增强体质等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切勿暴饮暴食,少吃生冷坚硬、油腻、不消化食物,可选食有薏苡仁、白扁豆、莲子、山药等健脾食物。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要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要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以免暑湿外侵。
3、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4、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加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的患者可练保健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