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汗证疾病概述: 汗证,是指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养生
疾病名称: 汗证
疾病概述:
汗证,是指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盜汗、脱汗、战汗、黄汗五种。发生与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有关。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其他疾病中出现出汗,往往病情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出汗才能减轻或消失。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神经症、结核病、佝偻病、震颤麻痹、低血糖、虚脱、休克及某些传染病等的发热期和恢复期等,当汗多成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
主要病因: 体质虚弱、外邪侵袭、病后失调、饮食不节
检查项目: 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核磁共振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做好饮食情志调护,避免病情加重。
临床分类:
1、肺卫不固证
主要表现为汗出增多、恶风、活动后尤为明显,平时可出现容易感冒、神情倦怠、四肢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3、心血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自汗或盜汗,心悸少眠,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
4、阴虚火旺证
主要表现为虚烦少眠,盗汗或有自汗,手足心热,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细数。
5、邪热郁蒸证
主要表现为蒸蒸汗出,汗液质黏,或衣服黄染,面色红赤,有烘热感,口苦,口渴,烦躁不安,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汗证的病因主要有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胃、肺、肾。病理性质以虚证为多。
病因-基本病因:
1、体虚久病
(1)素体体质虚弱,或过于劳累,或患有慢性疾病耗伤气血阴阳均可使营卫不足。若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临床表现为夜间盗汗。
(2)如果卫气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临床表现为白天时时汗出,活动后尤为明显。
(3)如果营卫不足,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而致汗泄失常,表现为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时寒时热,可表现为半身或局部汗出。
2、情志失调
(1)如果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日久化火,邪热郁蒸,迫津外泄,临床表现为腋下、阴部汗出,甚至出现汗出色黄,衣服黄染。
(2)如果忧愁思虑太多,耗伤心血,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而致汗出,临床表现为盗汗或自汗。
3、饮食不节
平时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过甜过咸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饮食和输布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迫津外泄,表现为蒸蒸汗出、头面部汗出较多、饮食后尤为明显。
症状-总述:
本病以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为主要症状。可分为自汗、盜汗、脱汗、战汗、黄汗五种。
症状-典型症状:
1、自汗
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影响,白昼时时汗出,活动后汗出明显。引起自汗的常见病证有虚劳、痹证、中暑等。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应考虑痹证;饥饿或胃切除患者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苍白,多为饥厥;起病急骤伴高热,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后,因体虚未复,也常有自汗表现。
2、盗汗
睡时汗出,醒后汗止。痨病、佝偻病和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多有盗汗。进行性消瘦、咯血、咳嗽、午后潮热、颧红应考虑痨病;近期有急性发病、伴高热病史,多为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
3、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重时,表现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为病势危急的征象,又称绝汗。
4、战汗
发生于急性热病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战栗,继而汗出,是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驱邪外出的一种防御措施。
5、黄汗
以汗出色黄、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多见于黄疸病患者,偶可见于无明显黄疸的患者。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面色苍白、神情萎靡、四肢冰冷。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药物等,白天时时汗出,活动后汗出明显。
2、或者出现睡觉中汗出,醒后汗止。
3、或者出现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战栗,继而汗出。
4、或者出现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间出现出汗增多,什么情况下加重?
2、是全身汗出,还是局部汗出?
3、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烦躁、寒战?
4、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甲亢、结核病、风湿热,是怎么治疗的?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6、平时体质怎么样,是不是容易感冒?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汗出异常?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体温测量、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核磁共振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是否有包块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体温测量
诊疗时,需监测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变化。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有出血者还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便常规
可帮助了解胃肠道有无出血情况等。
3、肿瘤标志物检查
可辅助肿瘤诊断,并对诊断肿瘤的类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用于判断治疗的效果。
4、甲状腺功能测定
了解患者甲状腺功能有无变化。
5、其他
包括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必要时还可进行骨髓穿刺。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呼吸系统感染,特别是肺部疾患引起的发热。部分骨伤患者通常也许进行X线检查。
2、超声检查
如果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酸,怀疑为泌尿系统慢性感染引起,可以肾脏B超检查,必要时可做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寻找原发灶。
3、CT和核磁共振检查
部分外伤或肿瘤的患者,需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因及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汗液外泄失常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体温测量、血常规、X线、心电图等相应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生理性汗出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2、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诊断-鉴别诊断:
生理性汗出与病理性汗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因外界气候、运动、饮食等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稍有出汗,其人并无不适,属正常现象,应与病理性汗出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汗证的主要方法是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热化湿。可在辨证处方基础上,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以提高疗效。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肺卫不固证
(1)如果气虚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精等。
(2)如果兼有阴虚,而出现舌红、脉细数的患者,可加用麦冬、五味子等。
2、心血不足证
(1)如果心悸明显的的患者,可加用龙骨、琥珀粉、朱砂等。
(2)如果出现睡眠减少的患者,可加用柏子仁、合欢皮等。
(3)如果气虚的患者,可加用生黄芪、浮小麦等。
3、阴虚火旺证
(1)如果潮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秦艽、银柴胡、白薇等。
(2)如果阴虚及气,气阴两伤的患者,可去黄连、黄芩、黄柏,加用太子参、玄参等。
(3)如果出现虚烦不眠的患者,可加用阿胶、莲子心、肉桂等。
4、邪热郁蒸证
(1)如果出现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的患者,可改用四妙丸。
(2)如果胃火上攻,出现头部蒸蒸汗出的患者,可选用竹叶石膏汤。
治疗-药物治疗:
1、肺卫不固证
(1)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防风、黄芪、白术。
(3)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黄芪精口服液。
2、心血不足证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3)中成药:归脾丸、胎宝胶囊。
3、阴虚火旺证
(1)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
(3)中成药:大补阴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治疗-相关药品:
玉屏风口服液、黄芪精口服液、归脾丸、胎宝胶囊、大补阴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自汗选取合谷、复溜等穴,合谷用泻法,复溜用补法;盗汗选取太溪、三阴交、内关等穴,针用补法,盗汗不止加阴郄,针用泻法。
2、脐疗
五倍子为末,以温水调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用于治疗盗汗。
治疗-治疗周期:
汗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汗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出汗,往往病情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引起汗证的疾病,如结核、感染性疾病、肝胆病及危重病证等,该病的发展转归决定汗证的预后。
预后-危害性:
1、如果病程日久,或病情加重,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增加治疗难度。
2、少数体质虚弱患者,还可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面色苍白、神情萎靡、四肢冰冷等危重情况,可危及生命,需及时就诊处理。
预后-治愈性: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出汗,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出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饮食调护不当,会引起汗出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风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做好情志调护,掌握放松技巧,如呼吸调息,闭目养神,听轻音乐等,使心情舒畅,配合治疗,发挥情志调护及药物治疗的双重效应。
日常-用药护理:
1、虚证或饮食不佳患者,中药宜浓煎,分多次少量在饭前饭后1小时服用。
2、五倍子粉加适量醋,调和后敷脐中,每晚敷上,次日调换,具有敛汗止汗作用。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整洁、舒适,保持空气新鲜,以及温湿度适宜。但须避免对流风,被褥不宜过厚。
2、汗出后用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休息避风,不要袒胸露背。
3、注意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被,避免汗出。
4、加强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以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
5、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宜多言,力求卧室安静,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的多少。
2、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象、脉象、精神、面色皮肤的变化。
3、如果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面色苍白、神情萎靡、四肢冰冷,脉细为脱汗,应立即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汗证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食物。盗汗,可给予酸性饮料及滋补食品;自汗,可食用清淡滋养食品。
饮食建议:
1、肺卫不固患者宜进温热健脾益气食品,如山药、桂圆、大枣等。平时用大枣、党参一起煎煮,有补气固表作用,对自汗易感冒有良好效果。
2、阴虚火旺患者应加强饮食营养,多食新鲜多汁水果,以滋养阴液。平时饮服枸杞子茶,用豆浆冲胡桃泥,有补肾降火作用。
3、邪热郁蒸患者宜以清淡、富有营养、容易消化、高维生素、爽口食物为佳,粳米、甘菊花共同煮粥,下午或晚间佐餐。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伴有饮食不振、消化不良,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汗证发生与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平时起居有常、注意饮食调理、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注意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被,避免汗出。
2、注意补充水分及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平时可服用地骨皮红枣茶、大枣党参茶进行调理。
3、加强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以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
4、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注意病后调理。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